社區工作紛繁蕪雜,許多社區工作者走千家、解矛盾、服務百姓任勞任怨,但也有一些社區工作者純粹是圖「離家近」、好「混日子」。「過去由於薪酬偏低,留人不易,即便個別人工作不盡責,卻也只有他們『炒』社區的份,社區根本沒底氣『退』他們。」不少街道幹部都有這種感慨。
加強基層建設,建立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化體系,完善退出機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徐匯區康健街道這兩年率先作了嘗試,截至目前已勸退近20人。
「壞榜樣」也很有殺傷力
「有的社區工作者,來了一年多,連自己分管領域有多少服務對象都搞不清楚。」從事組織人事工作的街道幹部說。過去幾年,社區進了不少新人,有的勤勤懇懇,廣受居民好評。有的卻「出工不出力」,只喜歡坐在辦公室裡。「每天進來上班,就開始玩電腦,刷手機,讓他去小區裡巡視,他就推說報表還沒填、臺帳也沒做。」
按照規定,在居民區的社區工作者除了值班接待居民,其餘時間都應在社區巡視、走訪居民,並且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但有的社區工作者經常遲到早退。有一名社區工作者為了接小孩放學,經常3點不到就「溜號」。有的純粹為了方便帶孩子、「交四金」才到社區應聘,或者把社區崗位當作「跳板」,暫時過渡一下。
康健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學富說,這對於其他勤勤懇懇的社區工作者是不公平的,而且「壞榜樣」也很有殺傷力,在社區工作者隊伍中起著負面影響,「他們這樣混日子也過得蠻好,我們何苦辛苦工作。」
「難人」、「惡人」街道來做
能力不夠可以通過幫教、學習獲得成長,但若本就無意做好社區工作,就不適合留在社區工作者隊伍中。張學富認為,「這畢竟是一份與群眾打交道的工作,需要有責任心,要對群眾有感情。」
這兩年,康健街道開始探索「三聽、三期、四評」的社區工作者退出機制。街道工作人員聽取居民、帶教老師和居委幹部意見,分別在試用期、年度任期、合同期開展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思想素質、工作能力、工作業績和工作作風等。依據測評結果,街道工作人員會與社區工作者進行3次談心,1次警告,若始終得不到大家認可,街道就予以勸退。兩年以來,共協商勸退了近20人。
康健街道共有在冊的社區工作者162名,其中不包括在街道各中心工作的社區工作者。前些年社區工作者流動性大,辭職率高。這兩年,隨著待遇逐步提高,社區工作者隊伍穩定性相應提高,街道也有了抓隊伍建設的餘地。
「不過要勸退人,也不容易。」康健街道工作人員說,有的居委幹部不願意得罪人,即便平時多有抱怨,叫嚷著「這人我們不要了,你快把他調走」。但臨到評估籤字,居委幹部還是會同意「續聘」。「我們就想辦法做居委幹部工作,只要如實反映,剩下的『難人』、『惡人』就讓街道來做。」街道專門出人與不合格的社區工作者交涉,甚至還為可能出現的法律糾紛做了準備。
在長青坊,一支義務監督員隊伍正在試點開展對相關社區工作者的考評。這個叫做「離退休老幹部金點子議事會」的自治組織,會留意記下社區工作者的服務頻率、態度、辦事效率等,作為測評的一部分。
讓願意做事的人,有能力做
不合格的被勸退,新鮮血液不斷注入。康健街道最近兩批社區工作者招募共有百餘人報名,錄用了34名,其中很多是「80後」和「90後」。
為了讓願意做事的人有能力做,康健街道給他們提供了不少成長平臺。社區工作者小劉與人交流時不太自信,她與同事們加入了街道開設的「同心班」學習平臺。「前不久,街道請了有經驗的居民區書記給我們做講座。他一開場就有一種氣勢,把聽眾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這一點就對我很有啟發。」培訓當天還組織了分組討論,大家互相傾訴工作中碰到的問題,交流工作方法。「有的小夥伴自認是家裡的 『女王』,被分到綜治條線去調解矛盾,還沒開口就給當事人罵了回來,差點當場哭出來。不過後來她迎難而上,每次碰到當事人都要聊上幾句,現在那個當事人看到她也會主動打招呼了。」
街道開設了「苗圃計劃」,組織居民區經驗豐富的書記進行一對一傳承帶教,將引導居民參與自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破解物業協調難題、建立互幫互助機制等工作做法,手把手教給年輕人。如今,街道25個居民區,已有年輕書記14名。
還有不少「外訓」,讓年輕的社區工作者「充電」。比如對接社區黨校資源,定期對社區工作者開展培訓,組織他們與優秀青年人才交流互動。康健街道還統籌區域名校資源,讓他們進入上師大等院校接受專業培訓,參加社會學專家的專題講座,了解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新特點,拓寬工作視野,提高專業化水平。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