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如劉道然一樣客死他鄉的落第書生,何止千萬?
相傳人生最得意的是:久旱逄甘雨,他鄉見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但也有人續寫了人生最不得已的四件事: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
其中,「下第舉人心」毫無疑問是古代最常見的。
在《赤狐書生》中,劉道然一生到死都還在參加科舉考試,最終客死他鄉。可以說因科舉而生,因科舉而死。就連做了厲鬼後,他的武器也是翰墨和文字,可見科舉形成了他多大的怨念。
縱覽中國古代科舉的歷史,劉道然毫無疑問就是這些失意者的「集合」。
科舉考試制度從隋唐時期產生發展,並一直延續到了清代。人們總是很容易注意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成功者,但其實在古代,大多數參加科舉的考生,都是失意者、失敗者,他們最終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引用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舉與文學》中的一句話:
唐代進士科所取的人數,前後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進士、明經加起來,也不過佔考試者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見,風塵僕僕奔波於長安道上的,絕大部分是落第者。
有些人屢戰屢敗,但有些人也就為此付出了青春、家庭甚至是性命。
在京城,甚至專門有人根據「大多數人必定落選」這一非常明顯的結論去賣卜——為考生佔卜科考的成績。
很多人去花錢佔卜,卜人的結論大多數是不中,但他也因此得了一個佔得很準的名聲。
大家都以為他佔得很準,其實這不過是「大數據」而已。下面,朱朱老師就帶大家認識一些「劉道然」。
舉幾個終生科考的例子
01第一位,劉得仁
《唐摭言》記載:
劉得仁,貴主之子。自開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歷貴仕,而得仁苦於詩,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
劉得仁科舉三十年都沒能成功中舉,最終鬱鬱而終。因為他的死太有代表性了,很多詩人和書生都「物傷其類」,紛紛為他寫詩文弔唁,如:
忍苦為詩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冤始銷。
這位詩人希望有「桂子」開在劉得仁的墳上,銷去他的怨憤和遺憾。」「桂子」代表什麼?自然是「折桂」也就是科考奪冠,考中進士的意思。
02第二位,廖有方所遇無名書生
《雲溪友議》記載:
唐代元和十年,廖有方因為科考失意,去蜀地遊覽開解心情。在借宿之地的暗室之內,偶遇一個貧病兒郎。細問之下,他也是一個參加多次科考未中的失意書生。
沒多久,這個書生就去世了。廖有方把自己的鞍馬賤賣後,將這個無名的書生安葬在這裡。
可憐這個書生,到死都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也沒能「衣錦還鄉」。
03第三位,跳河的書生們
邵伯溫的《邵氏見聞錄》記載:
朝自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遠方寒士殿試下第,貧不能歸,多至失所,有赴河而死者。仁宗聞之惻然。
很多書生本就是從偏遠地方趕考,可以說是背水一戰,但因為沒中舉又無錢歸家,很多都跳河自殺了。
這些人,也是客死他鄉。
04第四位,佛寺野鬼
唐代《會昌解頤錄》記載,進士祖價落第後在一個空佛寺裡落腳過夜。到了晚上,祖價正在賞月時,忽然看到一個書生飄然而至。兩人一見如故,談經論史,引為知己。
到了深夜後,書生就作揖離去了。
第二天,祖價遇到住在附近的人,就打聽這個書生。然而得到的回答是:
此前後數裡,並無人居,但有書生客死者,葬在佛殿後南岡上。
祖價這才知道,昨夜和自己詠詩的,是一個客死在異鄉的書生。
這個做了鬼,還要談文論詩的書生,像不像劉道然?
落第失意,自古多見,讓人讀來忍不住為他們傷心側目。至於更多的書生故事,我們在《聊齋志異》中能看到很多——何況蒲松齡自己就是落第之人。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而在那個年代,不如意的人也佔了十之八九。幸運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考試只是人生和生活的一部分和一個階段,我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興趣,規劃自己的人生。
願大伙兒都能追尋到人生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