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楚成王玩火自焚,背後隱藏著楚貴族的百年內鬥

2021-02-13 千古名將英雄夢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晉文公篇(17)

公元前633年,是楚成王最志得意滿的時候,不僅鄭、許、陳、蔡等靠南的中原諸侯都成為了楚的僕從國,魯、曹、衛等靠北的諸侯也宣布奉他為盟主,於是他率軍大舉攻打齊宋,齊國是大國,倒還能應付,宋國就慘了,宋成公抵擋不住,只得向晉國乞援。晉文公於是以先軫為元帥,出兵一舉拿下了楚國的小弟曹國與衛國。但此時宋國已經快支撐不住了,因為楚成王為了避免與齊晉等大國交戰,已經讓楚軍從齊國撤了回來,與齊議和,然後專心攻打宋國,此時宋國已被圍困了快一年,實在撐不住了,於是仗著體內最後一口真氣,一面垂死掙扎,一面派大夫門尹殺出重圍去到晉軍處,請求晉軍迅速增援。

文公何嘗不想打敗楚國,稱霸中原,可楚齊如今已議和,光憑藉晉宋二國之力,不一定能打過楚與鄭許陳蔡的聯軍,何況晉軍到宋地乃遠離本土作戰,孤軍深入,萬一戰敗,晉國將前途盡毀,於是憂慮地對先軫說:「宋人告急,舍之則絕。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

先軫不愧是一代兵家,他出主意說:

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

也就是說,當初宋國許諾給晉國的財物,晉國不要了,讓宋國轉送給齊、秦兩個大國,請他們去做和事佬勸楚國退兵。同時又將曹衛二國的地盤分一些給宋國。楚國一生氣,就會繼續打宋國,齊秦調停失敗,為了挽回顏面,自然會站到晉國這邊,一起對付楚國。

晉文公聞言大喜,道:「愛卿妙計也,楚國安得不入寡人掌中也!」

「哈哈哈哈……」君臣再也忍不住得意之情,相視大笑也。

另外一邊,楚成王還算老道,他一下子就發現了晉國的外交陷阱,於是將大軍退回到申邑,然後命令宋國前線的大將成得臣也立即撤軍,成得臣卻想再堅持一下,至少要把宋國拿下再退兵。

關於楚軍主將成得臣這個人,他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此人行事頗為剛愎,且對士兵過於嚴苛,曾經在閱兵的時候用鞭子責打了7個士卒,用長箭刺穿了3個士卒耳朵,所有的大臣都認為他執法如山,治軍有道,是一個難得的將才,只有楚國貴族蒍呂臣十三歲的兒子蒍賈認為他行事太拘成法,不知變通,勇於任事,昧於決機,遲早都會打敗仗。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蒍賈對成得臣的看法果然一針見血,看來真理有時候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雖然這個少數人只是個小屁孩兒。

所以楚成王生怕成得臣惹事,又讓人苦勸成得臣,要他千萬不可與晉軍交戰:「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上古兵書《軍志》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晉之謂矣。」

成得臣能做到楚國令尹,自然也是有兩把刷子的,他也知道這仗不好打,最好能通過權謀來解決問題,於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個鬼主意,於是派大夫苑春出使晉軍,說:「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讓晉文公把曹衛二國的土地吐出來,並厚待他們的國君,這樣楚軍便會解去宋國之圍。

圖:晉文公

晉文公的高參狐偃一聽氣壞了:「子玉(成得臣)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認為楚國拿一個宋國換曹衛兩個國家,晉國虧了,不能答應。

然而先軫的腦袋非常清醒,他一下子看出成得臣的詭計,這傢伙太鬼了,如果不答應他的和議,那就是窮兵黷武,棄宋不仁,顯得太沒愛心;而且當年晉文公流亡楚國時曾受楚成王招待與恩惠,若主動與楚戰則是背恩,顯得太沒人品;忘恩負義,違禮不仁,咱們的形象分就全沒了!而且這樣一來,楚國一句話對宋曹衛三個國家施了恩,而晉國卻招了三個國家的怨。況且,晉國此次出兵本就是為救宋而來,若公開拒絕楚的方案,又如何向秦、齊等盟軍解釋?

但是,如果答應他的和議也不行。因為這樣的話,一則衛、曹、宋三國都會對楚國的存續之恩銘感於心;二則楚國距離宋國遠比晉國要近,他這次雖然放棄了,但找到機會必然捲土重來,到時晉國再想召集這麼多國家來救宋就沒這麼容易了。

總之,成得臣這一招,等於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無論對方答不答應,他都贏了。

晉文公聽到先軫這麼一分析,感覺頭都大了,沒想到成得臣這求和裡竟有這麼多貓膩,答應也不行,不答應也不行,那咱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先軫笑道,好辦,咱們既不答應,也不拒絕,不理他就是。不理他,他就沒有在道義上譴責我們的藉口了。

當然,不理他只是消極的行動,我們還是得有些積極的。具體來說,就是私下答應為曹衛復國歸地,以此逼他們給楚國寫絕交信,還是話很難聽的那種。成得臣被激怒,若北上來攻,則宋圍自解;這樣一來,咱們就把破壞和平的罪責推到了楚方,而晉則有主持正義的名聲,從而可獲廣泛的輿論和諸侯的支持;第二就是使楚孤軍深入,又失去曹衛,後勤兵馬供應線難以暢通,而晉軍則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可得全勝。

另外,既然咱們不準備答覆成得臣的和議,不如把他派來談判使者苑春給扣了,可以火上澆油,讓成得臣的血壓再升高一點,智商則降低一點。

晉文公一聽大喜,先軫這一招先反間再引蛇出洞,雙管齊下,天衣無縫,果然不愧於晉國第一謀略大師的稱號。於是依計行事,成得臣果然大怒,發誓要與晉決一死戰,所以派人回復楚王說:「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圖:楚平王

說到這裡,我必須給大家交代一下背景資料了,春秋早期到中期,楚國除了楚王之外,實際掌握楚國軍政大權的還有鬥、成、屈、蒍四大公族,其中,鬥成二族都出自若敖族(楚國第十四任君主熊儀的後裔,熊儀諡號若敖),自然結成一黨(成得臣本是楚國令尹鬥伯比的兒子,因獲封成邑而改稱「成」氏,與鬥氏分族)。而蒍氏(楚國第十六任君主熊眴的後裔,熊眴又稱楚厲王、蚡冒)和屈氏(熊眴之弟、楚武王熊通之後,楚成王亦楚武王之孫)地位稍低,他們又結為一黨。楚武王時期(前740-前690年),若敖一族開始崛起,鬥伯比、鬥廉、鬥祁、鬥榖於菟、成得臣等人先後擔任楚國令尹的軍政要職,而蒍、屈二族卻只能屈居在若敖族之下,心裡十分鬱悶,若敖族每建一次戰功,他們都要酸葡萄半天。這一次楚國暌違五年重犯中原,最後的戰果如何,對於四族的權力洗牌都十分重要,在這個敏感時刻,成得臣自然成為了四大家族兩派黨爭的焦點人物,他的成敗決定了兩派的命運和權力走向,所以,成得臣一定要打這一仗,不僅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是為了若敖一族的榮譽和尊嚴。

與此同時,若敖氏的強大也逐漸引起了楚王的不安和猜忌。若敖氏尾大不掉,不但完全把持了楚國的政治軍事大權,還可以自由挑選令尹,任命自己的族人當職,這對楚王的王權是個極大的威脅。另外,四大家族的矛盾也讓他十分頭痛,領導者最大的難題,就是平衡各方勢力,協調各方矛盾,他既不想看到成得臣戰勝晉國若敖坐大,也不想看到得臣戰敗喪師辱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打這一仗,等他解決好內部的不安因素,再來跟晉文公一決高下,可是他萬萬沒想到,楚國內部矛盾竟演化成如此的局面,讓成得臣甚至想在戰爭中以僥倖取勝來回敬蒍、屈二族對他的「抹黑與讒言」(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事已至此,這一仗已然不可避免,而晉文公又已在外交中盡佔先機,楚軍已無甚勝算,如今之計,只好儘量保存實力,千萬不能把主力交給他,否則非得把自己的棺材本賠完了不可。於是,楚王將自己的嫡系部隊全部撤走,只給成得臣留下了西廣和東宮(楚太子的親衛)數千王卒(注1)。這樣一來成得臣即使戰敗,損傷的也只是他若敖氏的實力,若敖氏實力受損,四大家族的實力自然就均衡了,誰也無法坐大,這也不失為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好結果(注2)。

事已至此,成得臣只好出動了所有的若敖私卒,所謂私卒,就是楚國貴族的宗族親軍。主要為車兵。春秋時期,楚國王族子弟和大貴族在自己所封的食邑上各自擁有武裝,這些武裝不屬國家編制,故稱「私卒」。貴族以私卒聽從楚王之命出徵的形式,作為向楚王納賦。私卒多以各自宗族的子弟為兵員。若敖的私卒,共六卒,每卒兵車30乘,六卒則總共兵車180乘,大約27000人,作為楚國的中軍。再加上楚國小弟陳蔡鄭許四國以及申息兩邑的地方兵作為左右二軍,楚軍的總兵力仍在八萬以上。而晉軍三軍有兵車七百乘,華夏諸侯軍制每乘配兵75人,則晉軍大約有52500人,再加上齊秦兩國的盟軍,晉國方面的兵力應該也在七萬以上,雙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但由於楚國成得臣這邊有派系眾多的劣勢與保存實力的想法,所以這場規模浩大的城濮之戰還未開戰,楚國就早已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注1:王卒是楚王出徵時的隨身衛隊,由王族子弟組成,其精華是左、右「二廣」,每廣有戰車一卒三十乘,按楚國軍制,每乘戰車配兵150人,也就是說楚王只給了得臣區區4500個兵。當然,這也是精銳。

注2:事實證明,這並不是個好主意。後來成得臣雖然戰敗,卻只損失了楚國的地方部隊與陳蔡鄭許等盟軍,而保住了若敖私卒大部分主力,楚成王便逼迫他自殺,導致若敖族與楚成王徹底決裂。數年後,成得臣之子成大心支持楚太子商臣發動政變,弒殺了楚成王。可見君王可以玩弄謀略,但還是要小心不要過分,否則恐怕引火燒身,玩火自焚。

相關焦點

  • 《左傳》——「城濮之戰」
    要介紹這場戰役,必須交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城濮,位於今天的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當時屬衛國,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28年(公元前632年),此時齊桓公已經死了11年(桓公薨於僖公17年,公元前643年),天下又陷入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但也有一些國家在摩拳擦掌覬覦霸主寶座——那就是晉國和楚國。
  • 城濮之戰——古代兵法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 一、楚成王與晉文公何許人也        城濮之戰是晉文公和楚成王之間為爭奪中原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爭,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二人為何許人也。
  • 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
    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動手遭殃"。在軍事上,"先發制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早在《左傳》中便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提法,後人也多強調"兵貴先"、"寧我薄人,無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張爭取作戰中的先機之利。
  •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一)
    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時發生的第一次大戰就是城濮之戰。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
  • 《晉楚城濮之戰》
    ,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懿次於城濮(1)。楚師背酅而舍(2),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3):「原田每每(4),舍其舊而新是謀(5)。」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候,若其不捷,表裡山河(6),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 曰:「漢陽諸姬(7),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 夢與楚子搏(8),楚子伏己而嘏其腦(9),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 天,楚伏其罪(10),吾且柔之矣(11)!」
  • 春秋圖霸:退避三舍還能勝利,「城濮之戰」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由於篇幅原因,說的不是很詳細,不過大家肯定還記得晉文公是如何答應楚成王的。 「公子將來回到晉國會如何」 「我願世代與楚交好,若兵戎相見,在下自會退避三舍」 在這個社會,或者說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利益」二字,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進行;同樣,願意同楚世代交好的晉,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兩方還是兵戎相見,這就是春秋時期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城濮之戰
  • 龍凱鋒:城濮之戰,晉文公如何善用謀略打敗楚國而稱霸?
    第四步:指使宋國對齊、秦展開伐交,齊、秦兩國接了宋國的賄賂,派人到楚國為宋國講和,楚成王不給齊秦兩國的面子,激怒了齊、秦兩國,派兵參戰,導致城濮之戰前,出現了晉、齊、秦三個強國聯合攻楚的形勢。
  •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春秋各國地圖楚成王是楚文王的兒子,殺了他的哥哥,莊敖,而自立。楚成王也是一貫楚國的作風,雖然繼續了楚國的霸業,但是走的還是荒蠻的路線。楚成王在位時,也是其他春秋五霸中的四位在位時期。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成王已經讓中原的大諸侯鄭國,聽命於他。而且楚成王已經和這些中原霸主有過交鋒。和齊國的齊桓公在陘山結盟,答應繼續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在泓水一役中重傷宋襄公,士氣大增。晉文公流亡楚國時,款待晉文公,也彰顯了大國的風範。可見,楚國和中原交手時,也不落下風。
  • 重耳稱霸——城濮之戰
    這場戰爭之後,晉文公重耳也如願以償的登上了霸主之位。       話說當年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逃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熱情的招待了他。閒談中,成王問他:「你將來如果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你要怎麼酬謝我啊?」重耳說:「像金銀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都有,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 晉國名將先軫取得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勝利,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先軫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先後為晉國贏得了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和與秦國的崤之戰,輔佐晉文公成為一代霸主,但因為對晉襄公將秦國的三名將領歸還而對晉襄公不敬,自己脫下頭盔和鎧甲而衝進狄軍中戰死,捨身盡臣節,這樣的死著實震驚了世人。
  • 戰鬥力成謎的楚軍,何以能攻不善守,善戰不能謀?
    秦人的勝利仿佛只是鯨吞天下過程中走完一個標準的流程,後人也覺得理所應當,但細看之下,此戰其實與長平之戰頗有相似之處,當年巔峰白起帶著秦人跟趙國拼內力不過是收穫一場慘勝,難道是楚人的戰力不如二者嗎?城濮之敗其實是楚人在外交和軍事上的全面失敗,並非兵甲不修,楚人其實吃虧在沒文化,套路少,錯把底蘊深厚的中原諸侯都當成了宋襄公那樣食古不化的勺子。
  • 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時機一旦成熟,他立馬脫下了玩世不恭的外衣,成了一位胸有天下大業的君主。他雷厲風行,外除戎狄,內平鬥越椒叛亂,順便還去洛陽轉了一圈,來了個「問鼎中原」,何其霸氣?
  • 王翦—破楚之戰
    王翦卻說:「二十萬人攻楚必敗。欲勝必六十萬不可。」秦王暗嘆:「王翦老啦!」秦王遂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恬為副將,率兵二十萬伐楚。王翦則託病歸鄉養老。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直指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新都)。楚王拜項燕為大將,率兵二十萬,水陸並進,於城父(今河南寶豐)迎戰李信。酣戰之際,項燕埋下的七路伏兵俱起,李信四面受敵,大敗而逃。
  • 灣區藝術文化高地話語發布之八:中華智謀-退避三舍
    楚將成得臣欲戰晉師,向楚王請增楚兵,楚王未許。只有得臣之子聚家丁六百人,自願請戰,楚王許之。得臣請兵不成,益怒,戰晉之心愈堅,使性賭氣。遂於四國諸侯,逼近晉師下寨,當年文公出亡,至於楚,楚王厚之,文公曾有言:他日治兵中原,請避君三舍。今於楚戰,諱其言。先軫說:「楚自伐齊圍宋,以至於今,其師老矣。必戰楚,毋失敵!」狐偃認為不可,君信不可失。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外交上,晉文公積極聯合秦齊兩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並率領諸侯國平定周室子帶之亂。「我蠻夷也,不以中國之號諡」,在楚武王的吶喊中,晉國走上了討伐楚國、雄霸天下的徵途。最終定鼎晉文公霸主地位的契機,則是城濮之戰。
  • 春秋丨晉國5——霸業初成
    於是公元前636年春,在晉獻公死亡15年後,流亡諸國19年之久的公子重耳以62歲高齡,藉助秦國秦穆公的幫助,在眾望所歸之中,回國殺死侄子晉懷公姬圉,結束晉國15年的人心變亂,繼承晉國國君之位,安定國家,並帶領晉國再次走向巔峰。平周王子子帶之亂晉文公繼位的當年,就遇到了稱霸中原過程中極好的政治機會。
  • 2.1網絡【明城攻略之鎮河妖】在力鬥怪獸的同時沈富又如何在三天限期內破案
    導演: 張智鴻編劇: 周學斌 / 蔡益明 / 羅高強 / 趙瞳主演: 景星堯 / 朱婭 / 羅翔 / 呂晉源類型: 動作 / 奇幻 / 古裝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21-02-01(中國大陸)片長: 82分鐘明城攻略之鎮河妖的劇情簡介
  • 古國探尋之唐晉:三家分晉,在晉國最光輝的時刻就已經造就
    而定鼎晉文公霸主地位的,則是那一場著名的戰鬥,城濮之戰。「城濮之戰」的勝利,不僅是「廟算」的勝利,也是晉國偉大號召力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何為廟算?其實在城濮之戰開始前,晉國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 、 衛, 楚必救 之,則 齊、 宋免矣」 這樣一 個總 的作戰方針。為了有效的實施自己的方針,晉國第一階段先從衛 國下手,初戰取勝, 為晉、齊之盟 奠定了基礎, 也逼迫魯國從楚的陣營中分化出來。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楚國大將子玉請戰,楚成王說,「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遍嘗世間疾苦,天都會為他開路,不能與之戰。」子玉不服,堅持要戰。於是楚成王只給了子玉少量的兵馬,子玉派人與晉軍談判不成,便率軍從宋國直撲曹都陶丘,晉文公信守當年對楚成王的承諾,命令全軍退避三舍至城濮。這時,秦、齊兩國也派軍助晉,雙方在城濮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