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俺又來冒泡了~
這是第一遍讀《左傳》全本,越讀越震撼,隨處可見的成語出處、典故來源;各種有違常理(毀三觀)、民風彪悍的奇聞異事;一團亂麻一樣的人物關係……簡直嘆為觀止,又叫人慾罷不能。
今天來說說「城濮(pú)之戰」,這是讀選本時就被驚豔到的一段歷史,晉國憑此役一舉稱霸中原。其實《左傳》在魯襄公以前內容並不太多(孔子出生於襄公年間),很多事件不過一筆帶過,在這樣惜字如金的情況下,卻花費了諸多筆墨來描寫一場戰役,足可見這戰役的特殊意義。
要介紹這場戰役,必須交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城濮,位於今天的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當時屬衛國,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28年(公元前632年),此時齊桓公已經死了11年(桓公薨於僖公17年,公元前643年),天下又陷入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但也有一些國家在摩拳擦掌覬覦霸主寶座——那就是晉國和楚國。
先說楚國,楚國當時至少已經籠絡到了陳、蔡、鄭、許、曹、衛等國家,說起來,城濮之戰其實就是兩個大國爭霸,小國站隊買大小賭輸贏的事件,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這些小國必須要選擇站隊呢?
看圖說話,從地圖上不難看出,上述小國剛好就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夾縫中求生存就是它們的真實狀態,依附晉國會被楚國打,依附楚國會被晉國打,兩國都不依附被兩國一起打(就是醬紫( •̥́ ˍ •̀ू )),左右為難,只能見風使舵,誰的風頭更勁就跟誰。
再說晉國,晉國此時的當家人正是晉文公。而之所以有城濮之戰,可以讀下這句話「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也就是說,宋國原先是依附於楚國的,此時卻與晉文公交好,轉而投向晉國,楚國眼見小弟背叛自己,自然不樂意,於是「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諸侯圍宋,宋就向晉求救(這和小孩子玩遊戲是一樣一樣的⁄ ⁄•⁄ω⁄•⁄ ⁄),晉國經過商討,制定出了一條戰略計劃:「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這和後世的「圍魏救趙」不是一回事嗎?就是「攻其所必救」嘛(你打我的小弟,那我也打你的小弟,你總不會見死不救吧)~
有個事有必要說下,為什麼晉國選擇攻打曹國和衛國呢,除了這兩個國家是楚國新收服的小弟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晉文公當初流亡各國途經兩國時沒有受到禮遇:「過衛。衛文公不禮焉」(這句話很簡單,無須註解了),「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曹共公聽說晉文公的肋骨是連成一片的,想去偷看,當然後來他就趁著人家洗澡的時候去偷看了,恩)。」畢竟也要師出有名嘛(其實國家之間也和小孩子過家家是類似的)⁽˙³˙⁾◟(๑•́ ₃ •̀๑)◞⁽˙³˙⁾~
(別問我這圖咋回事,百度搜「駢肋」出來第一個就是這圖,我啥也不知道~)
到這裡時,城濮之戰已經牽扯到很多個國家了,但晉國還嫌事不夠大,於是「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讓宋國去拉攏齊國和秦國,把這倆大國也拉進來參與一把,至於宋國因此造成的損失,則由晉國從曹國和衛國處分得田地來彌補,如此折騰一番,終於成功讓中原大部分國家都參與到了這場混戰中來(佩服佩服)。
其實看到這裡,大家也不難發現,城濮之戰從頭到尾,楚國都處於被動的狀態,先是宋國找事,接著晉國又「強行」擴大戰局,這還不算,城濮之戰有一個最奇妙之處,在於楚成王根本不想打這一仗(~ ̄▽ ̄)→))* ̄▽ ̄*)o~
和晉國以舉國之力來打這場戰役不同,楚成王在晉國強拉上齊國秦國之後,就主張不和晉國對抗了,「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楚成王認為晉文公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得到國家,一個人連天都在幫他,旁人又為什麼要去跟天對抗呢?
楚成王雖然有這個格局和眼光,無奈子玉(楚國令尹)卻執意要戰,當然事情到了這一步,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但由於成王的關係,子玉只得到了不多的兵力,「王怒,少與之師」(也是戰敗的原因之一吧)。
戰役本身當然也是相當精彩,但我一向覺得,戰役背後的故事更耐人尋味。晉國經此一役而稱霸中原,戰後一眾小國紛紛倒向晉國,但這並不是最終局勢,其實縱觀春秋大部分時期,基本都是晉楚之間在較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是楚國常有英主出,晉國自文公襄公後卻鮮有超群的君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