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城濮之戰」

2021-02-23 燕學記

端午小長假,俺又來冒泡了~

這是第一遍讀《左傳》全本,越讀越震撼,隨處可見的成語出處、典故來源;各種有違常理(毀三觀)、民風彪悍的奇聞異事;一團亂麻一樣的人物關係……簡直嘆為觀止,又叫人慾罷不能。

今天來說說「城濮(pú)之戰」,這是讀選本時就被驚豔到的一段歷史,晉國憑此役一舉稱霸中原。其實《左傳》在魯襄公以前內容並不太多(孔子出生於襄公年間),很多事件不過一筆帶過,在這樣惜字如金的情況下,卻花費了諸多筆墨來描寫一場戰役,足可見這戰役的特殊意義。

要介紹這場戰役,必須交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城濮,位於今天的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當時屬衛國,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28年(公元前632年),此時齊桓公已經死了11年(桓公薨於僖公17年,公元前643年),天下又陷入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但也有一些國家在摩拳擦掌覬覦霸主寶座——那就是晉國和楚國。

先說楚國,楚國當時至少已經籠絡到了陳、蔡、鄭、許、曹、衛等國家,說起來,城濮之戰其實就是兩個大國爭霸,小國站隊買大小賭輸贏的事件,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這些小國必須要選擇站隊呢?

看圖說話,從地圖上不難看出,上述小國剛好就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夾縫中求生存就是它們的真實狀態,依附晉國會被楚國打,依附楚國會被晉國打,兩國都不依附被兩國一起打(就是醬紫( •̥́ ˍ •̀ू )),左右為難,只能見風使舵,誰的風頭更勁就跟誰。

再說晉國,晉國此時的當家人正是晉文公。而之所以有城濮之戰,可以讀下這句話「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也就是說,宋國原先是依附於楚國的,此時卻與晉文公交好,轉而投向晉國,楚國眼見小弟背叛自己,自然不樂意,於是「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諸侯圍宋,宋就向晉求救(這和小孩子玩遊戲是一樣一樣的⁄ ⁄•⁄ω⁄•⁄ ⁄),晉國經過商討,制定出了一條戰略計劃:「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這和後世的「圍魏救趙」不是一回事嗎?就是「攻其所必救」嘛(你打我的小弟,那我也打你的小弟,你總不會見死不救吧)~

有個事有必要說下,為什麼晉國選擇攻打曹國和衛國呢,除了這兩個國家是楚國新收服的小弟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晉文公當初流亡各國途經兩國時沒有受到禮遇:「過衛。衛文公不禮焉」(這句話很簡單,無須註解了),「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曹共公聽說晉文公的肋骨是連成一片的,想去偷看,當然後來他就趁著人家洗澡的時候去偷看了,恩)。」畢竟也要師出有名嘛(其實國家之間也和小孩子過家家是類似的)⁽˙³˙⁾◟(๑•́ ₃ •̀๑)◞⁽˙³˙⁾~

(別問我這圖咋回事,百度搜「駢肋」出來第一個就是這圖,我啥也不知道~)

到這裡時,城濮之戰已經牽扯到很多個國家了,但晉國還嫌事不夠大,於是「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讓宋國去拉攏齊國和秦國,把這倆大國也拉進來參與一把,至於宋國因此造成的損失,則由晉國從曹國和衛國處分得田地來彌補,如此折騰一番,終於成功讓中原大部分國家都參與到了這場混戰中來(佩服佩服)。

其實看到這裡,大家也不難發現,城濮之戰從頭到尾,楚國都處於被動的狀態,先是宋國找事,接著晉國又「強行」擴大戰局,這還不算,城濮之戰有一個最奇妙之處,在於楚成王根本不想打這一仗(~ ̄▽ ̄)→))* ̄▽ ̄*)o~

和晉國以舉國之力來打這場戰役不同,楚成王在晉國強拉上齊國秦國之後,就主張不和晉國對抗了,「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楚成王認為晉文公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得到國家,一個人連天都在幫他,旁人又為什麼要去跟天對抗呢?

楚成王雖然有這個格局和眼光,無奈子玉(楚國令尹)卻執意要戰,當然事情到了這一步,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但由於成王的關係,子玉只得到了不多的兵力,「王怒,少與之師」(也是戰敗的原因之一吧)。

戰役本身當然也是相當精彩,但我一向覺得,戰役背後的故事更耐人尋味。晉國經此一役而稱霸中原,戰後一眾小國紛紛倒向晉國,但這並不是最終局勢,其實縱觀春秋大部分時期,基本都是晉楚之間在較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是楚國常有英主出,晉國自文公襄公後卻鮮有超群的君王了。

相關焦點

  •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孔子刪訂春秋楚國然後就不知輕重地討伐親近晉國的宋國。晉國後來就吸取了其中的教訓,沒有誅殺,晉楚邲之戰的敗軍的主將荀林父。晉文公本來還忌憚子玉,他說:「子玉還在,有什麼可以高興的。」後來知道子玉被誅,就開心起來。他向周襄王獻俘虜,周襄王也給與了重禮。這是諸侯能向周天子晉獻的最高規格的禮儀。晉文公和晉國足以稱霸諸侯。
  • 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
    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動手遭殃"。在軍事上,"先發制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早在《左傳》中便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提法,後人也多強調"兵貴先"、"寧我薄人,無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張爭取作戰中的先機之利。
  • 城濮之戰——古代兵法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 一、楚成王與晉文公何許人也        城濮之戰是晉文公和楚成王之間為爭奪中原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爭,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二人為何許人也。
  •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一)
    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時發生的第一次大戰就是城濮之戰。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
  • 龍凱鋒:城濮之戰,晉文公如何善用謀略打敗楚國而稱霸?
    第四步:指使宋國對齊、秦展開伐交,齊、秦兩國接了宋國的賄賂,派人到楚國為宋國講和,楚成王不給齊秦兩國的面子,激怒了齊、秦兩國,派兵參戰,導致城濮之戰前,出現了晉、齊、秦三個強國聯合攻楚的形勢。
  • 晉國名將先軫取得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勝利,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先軫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先後為晉國贏得了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和與秦國的崤之戰,輔佐晉文公成為一代霸主,但因為對晉襄公將秦國的三名將領歸還而對晉襄公不敬,自己脫下頭盔和鎧甲而衝進狄軍中戰死,捨身盡臣節,這樣的死著實震驚了世人。
  • 《晉楚城濮之戰》
    《晉楚城濮之戰》 【原文】夏四月戊辰
  • 春秋圖霸:退避三舍還能勝利,「城濮之戰」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公子將來回到晉國會如何」 「我願世代與楚交好,若兵戎相見,在下自會退避三舍」 在這個社會,或者說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利益」二字,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進行;同樣,願意同楚世代交好的晉,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兩方還是兵戎相見,這就是春秋時期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城濮之戰
  • 《左傳》的價值:4個史學價值影響後世,4個文學價值前無古人
    《左傳》擁有史學和文學方面的空前領導地位,對後世的史學、文學具有長足深遠的影響力,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春秋著名的戰役不少,其中不乏動人心弦的精彩戰爭情節,如「城濮之戰」。通過《左傳》作者的生花妙筆,讓各場戰役的結構安排嚴謹且層次分明,同時亦能於錯綜卻不紊雜的事件陳述中,分析出戰爭的起因、運用於戰爭中的奇謀妙計及戰後的成敗關鍵。
  • 重耳稱霸——城濮之戰
    這場戰爭之後,晉文公重耳也如願以償的登上了霸主之位。       話說當年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逃。他逃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熱情的招待了他。閒談中,成王問他:「你將來如果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你要怎麼酬謝我啊?」重耳說:「像金銀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都有,如果我真能得返晉國,做了晉君,若我們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 《左傳》的「閒筆」
    為了證明晉國軍人的戰場上的悠閒從容的品格,欒針竟然在激烈戰鬥中向楚國主將子重獻上一壺酒,子重竟也一飲而盡,然後兩國繼續投入戰鬥,「旦而戰,見星未已」(同前)。欒針所言非虛,晉國軍人確實喜歡在戰鬥中擺出一副悠閒自在與眾不同的氣度與風範。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晉國軍隊逃命途中,戰車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國軍隊竟教導其卸掉車板,輕裝逃命。晉人此時仍然有心思開玩笑:「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因此,《左氏傳》也是「三傳」中篇幅最大的,有近二十萬字之多,是我們理解《春秋》、《老子》、《論語》等著作所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左傳》與《公羊》、《穀梁》二傳的另一個區別,在於它特有的文學價值。其中無論是大事的原委,還是短篇的小品,措辭都優美傳神,敘述也井井有條,是先秦古文的經典範本。
  • 雄渾凝重與剛柔並濟,《左傳》裡的史詩級戰爭場面描寫
    這些篇章為戰爭本身的特點、性質以及作者敘事的傾向性所決定,形成了雄偉凝重風格,其中的《城濮之戰》、《柏舉之戰》和《崤之戰》就是此類代表。城濮之戰是中原諸侯抗楚的第一次大戰,在春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詳細地描寫了晉楚雙方的政治外交和軍事鬥爭,揭示出晉軍戰勝楚軍的原因。
  • 城濮之戰楚成王玩火自焚,背後隱藏著楚貴族的百年內鬥
    文公何嘗不想打敗楚國,稱霸中原,可楚齊如今已議和,光憑藉晉宋二國之力,不一定能打過楚與鄭許陳蔡的聯軍,何況晉軍到宋地乃遠離本土作戰,孤軍深入,萬一戰敗,晉國將前途盡毀,於是憂慮地對先軫說:「宋人告急,舍之則絕。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不愧是一代兵家,他出主意說: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 《左傳》中的「天」:人人可以僭越,人人皆可代天立言
    吳王此言,一則明白表露出他憑藉戰功以責討齊國的盛氣凌人;二則顯示他亦是挾持上天之名,使此戰師出有名;三則將此戰落敗之由,歸因於齊侯之不善,顯然存在著一種「國君無德,上天降災」的天命規則。吳王夫差可以藉由齊國戰敗的事實,去坐實對齊侯不善的批評;則「鄢陵之戰」楚國的落敗,楚共王首先歸因於「天敗楚也夫」,而後卻又轉折生出「不穀之罪」的權謀之語,亦可以說是在「國君無德,上天降災」的天命規則中自然產生的。
  • 【文史論壇】馬陵之戰戰址之爭
    與鄄城說長期並存的是元城說,其始作俑者為晉劉宋人徐廣。徐廣在《史記音義》中說:「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裡。」徐廣的說法源於晉杜預《春秋左傳註疏》。杜註:「衛地,陽平元城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後林堯叟又在杜注後加註:「史記,馬陵道狹,而旁多阻礙,可伏兵。」從而將元城馬陵與馬陵戰址聯繫在一起。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左傳》·繻葛之戰
    姬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孫,太子姬洩父之子)便被鄭伯和黑肩扶立為天子,是為周桓王。       周桓王在位期間,因鄭國有扶立周王室之功,於是將位於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地(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賜給鄭國,故此周王朝的疆域再度縮小,鄭國越更加強大,鄭莊公未按禮制朝拜周天子。
  • 《春秋左傳通注》序言
    《春秋左傳通注》簡介: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的譯註作品,共上、中、下三冊。本書的寫作初衷是致力於杜預、楊伯峻註解所遺留的疑難、疏漏、錯訛之處進行進一步地深入研究,汲取古今大家研究成果,克難稽疑。註解恰切簡明,平實易懂。是學習、研究《春秋左傳》的理想讀本。
  • 玩轉天空之城,馴養大陸驍勇戰騎!
    當角色等級達到70級,戰騎系統便會開放。屆時,小可愛們可以通過天空之城商店,使用榮譽幣購買第一隻戰騎蛋。每個職業的戰騎蛋各具特色,孵化出來的戰騎初始形態也不同。另外,大家開出的戰騎初始屬性是隨機的,米娜桑有可能開出受治療效果、傷害強度、抗暴率等天生屬性的戰騎,大家可以根據職業和個人偏好選擇培養自己喜歡的戰騎。△ 不同職業,戰騎蛋也不一樣~如果你獲得一隻天生屬性更適合自己的戰騎,還可以和已經培養的戰騎進行轉換。為了獲得心愛的戰騎,大家可以參與天空之城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