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希望幾點鐘發布公眾號文章(請投票)
——▲以上內容非正文▲——
❋
南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卷(局部)》 資料圖片
歷史敘事愈是通嚮往古,愈是莊嚴肅穆,充滿神聖感和緊張感。早期的歷史敘事是宏大的,缺少細節的;是外在敘述的,缺少內在心靈表現的;是神情緊張的,而缺少詼諧幽默的。在《尚書》敘事裡歷史主角是堯、舜、皋陶、禹、湯、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歷史決定意義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莊嚴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見到他們心靈的變化。他們的語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訓話,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因此上古歷史表現出以崇高為主的美學風格,很少幽默,很少輕鬆,總給人一種肅穆緊張的感覺,這樣的歷史美學風格在《春秋》中也鮮明地表現出來。所謂「《春秋》謹嚴」,即是敘事藝術的莊重矜持,因此《春秋》依舊帶有上古史學正襟危坐的美學風格。
《左傳》的文學突破恰恰是對宏大事件即所謂「正筆」的歷史突破。在「正筆」之外,《左傳》對小事件、小人物、小情節、小趣味的所謂「閒筆」的歷史敘述上,發生了從宏大事件向生活細節,從外在敘事向心靈敘事,從拘謹肅穆向詼諧幽默的審美轉向,體現了春秋文學的歷史進步。童慶炳說:「所謂『閒筆』,是指敘事文學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線索外穿插進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調整敘事節奏,擴大敘述空間,延伸敘述時間,豐富文學敘事的內容,不但可以加強敘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強敘事的真實感和詩意感,所以說『閒筆不閒』。」(童慶炳等《現代學術視野中的中華古代文論》,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頁)這裡必須強調的是,「閒筆」看似「敘事文學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線索外穿插進去的部分」,但其絕不是對歷史主題的游離之筆,而是對作品思想和藝術的深化,是對歷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這種文學上的閒筆、側筆看似閒情逸緻、雲淡風輕,卻更富有藝術趣味,更具有揭示歷史本質的力量。
莊子從自然逍遙的思想出發,屢屢標舉「心閒而無事」(《莊子·大宗師》)、「無江海而閒」(《莊子·刻意》)的精神境界。劉勰以「入興貴閒」(《文心雕龍·物色》)的理論,將「閒」的精神狀態納入文學創作的藝術表達。「閒」不僅是敘事的,也是抒情的,不僅是歷史的事筆,也是抒情的詩筆。「興」,講求感興,講求象徵,不直指,不切近,不急迫,本質上也是從「閒筆」著手的藝術方法,是一種悠遠祥和從容舒緩的審美追求。明清之際金聖歎在評點《水滸傳》時明確提出文章的「正筆」與「閒筆」的概念,以為「正筆」與「閒筆」並不在於字數多寡,從文學上說,作者著意處「文雖少,卻是正筆」,而所謂「閒筆」卻往往寫得汪洋恣肆「絢爛縱橫」(金聖歎著,曹方人、周錫山標點:《金聖歎全集·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頁)。
總是先有文學事實,才有文學概念。「閒筆」這一概念雖然是漸進的、晚出的,但從《左傳》的大量的細筆、趣筆、奇筆、偶筆的運用上看,「閒筆」已經是春秋時期歷史文學的歷史轉向,標誌著一種自然輕鬆充滿趣味的文學筆法的成熟。
「閒筆」不是游離於敘事主題之外對無關緊要情節的描述,而是敘事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左傳》開啟的一種獨特文學筆法。
《左傳》敘事往往愈是緊張處,愈使用「閒筆」,以緩解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帶來的某些精神壓力,從而製造一種緊張與悠閒參差錯落的美學效果。《左傳》敘事常常在宏大處用「閒筆」,由細瑣的世俗生活,顯現恢宏的政治主題,從而組成巨細映襯、大小對比的敘事單元,表達一種小事件推動大歷史的歷史觀念。
春秋人對優遊閒暇從容不迫的審美精神有特別的喜愛。成公十六年在鄢陵之戰,晉國將領欒針看到楚國子重的戰旗,便想起出使楚國時向子重介紹過晉國軍隊「好以暇」(《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7頁)的特點,所謂「暇」,杜預注謂「閒暇」(同前),這種「暇」在戰場上就是一種神閒氣定從容不迫的精神氣象。為了證明晉國軍人的戰場上的悠閒從容的品格,欒針竟然在激烈戰鬥中向楚國主將子重獻上一壺酒,子重竟也一飲而盡,然後兩國繼續投入戰鬥,「旦而戰,見星未已」(同前)。欒針所言非虛,晉國軍人確實喜歡在戰鬥中擺出一副悠閒自在與眾不同的氣度與風範。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晉國軍隊逃命途中,戰車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國軍隊竟教導其卸掉車板,輕裝逃命。晉人此時仍然有心思開玩笑:「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春秋左傳正義》第180頁)成公二年齊晉鞌之戰中,晉國將領韓厥已經追趕上齊頃公,而其並不急於俘獲齊國國君,而是從容地「奉觴加璧以進」(《春秋左傳正義》第54頁),言辭溫雅,謙敬有加。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戰,晉國將領郤至幾次與楚共王相遇,郤至不是求戰卻脫下鎧甲,疾走如風,表示對敵國國君的尊敬。襄公二十四年晉楚棘澤之役,晉人張骼、輔躒向楚軍挑戰,二人毫無畏懼,坐在戰車上一面彈琴,一面衝入楚軍陣營。這種從容鎮定的悠閒,不僅表現在戰場上的從容不迫,也轉化為春秋文學的精神品格。「閒筆」寫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現了春秋文學的藝術品格。
「閒筆」往往描寫的是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件,卻具有敘事結構與主題的雙重意義。從結構上說,歷史的發展過程總是起伏跌宕的,有雲飛浪卷電閃雷鳴,也有閒情逸緻雲淡風輕,「閒筆」的加入更能揭示歷史的真實,「閒筆」往往是「正筆」的有機構成,沒有了「閒筆」,「正筆」也顯得呆板僵滯,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從主題上說,「閒筆」常常通過小事件、小情趣顯示歷史的大主題、大格局,徹底說來,「閒筆」比「正筆」更突顯了《左傳》在文學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藝術進步。
《左傳》常常在風雲激蕩處宕開筆墨,寫出一兩件小事件、小情節,以小事件顯示大歷史發生的具體情景,以細微處展示大人物真實的心理動態。隱公十一年鄭國、齊國、魯國聯合伐許,大兵壓境,弱小的許國風雨飄搖,但作者卻突然寫出鄭國在頒授兵器時,鄭大夫公孫閼與潁考叔相互爭車的情景,潁考叔「挾輈以走」(《春秋左傳正義》,第34頁),公孫閼「拔戟以逐之」(同前)。戰場上潁考叔高擎鄭莊公的戰旗一馬當先,衝鋒在前,登上城牆,而公孫閼卻從城下突放冷箭,致使潁考叔不死於敵人的明槍,而死於內部的暗箭,這讓整個戰爭敘事陡起波瀾,驚心動魄。襄公三十年記昔日威風凜凜而又嗜酒的一代鄭國正卿伯有,在良駟之爭中慘死於羊肆中,行筆至此,《左傳》突然回憶起十一年前公孫揮與裨灶經過伯有家門前「門上生莠」(《春秋左傳正義》第311頁)的舊事,杜注「以莠喻伯有」(同前),此時的伯有執掌鄭國,權傾朝野,而《左傳》卻在宏大的敘事裡突然嵌入一棵小草的描寫,在波譎雲詭的巨大政治風雲裡以特寫的方式描述了飄搖而無根基的莠草,為伯有悲慘的命運做了預言和鋪墊。《左傳》定公十年,宋景公寵愛向魋,將公子地的四匹白馬轉送給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滿,向魋準備逃亡,宋景公傷心欲絕,竟然「目盡腫」(《春秋左傳正義》,第447頁),為自己的寵嬖哭得雙目紅腫,一個細節寫出了景公內心的無限悲傷,這是中國敘事文學第一次寫出一個人雙淚長流兩目紅腫的動人細節。
錢鍾書《管錐編》有「一飯之恩仇」(錢鍾書著《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01頁)的論述,一飲一飯,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卻往往引發政治的連環報復,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衝突、朝野動蕩。宣公二年鄭、宋大棘之戰中,宋國主帥華元被俘,其原因是戰前華元「殺羊食士」(《春秋左傳正義》,第164頁),犒勞將帥,卻獨獨沒分給駕車的羊斟,羊斟氣憤不已,戰鬥開始竟然駕駛戰車直接將華元交給了鄭軍,造成了宋人的慘敗。宣公四年,鄭國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見,子宋以其「食指動」(《春秋左傳正義》,第167頁),預言此日「必嘗異味」(同前),而恰逢鄭靈公烹製楚人送來的大黿,兩人相視而笑。鄭靈公故意召見子宋而不分給他大黿,子宋染指而出,兩人最終殺死了鄭靈公。襄公二十八年記齊國「公膳日雙雞」(《春秋左傳正義》,第298頁),而饔人卻將雞更換成鴨子,御者又換掉鴨肉只送上肉汁殘湯,這讓子雅、子尾憤怒異常,從而導致齊國慶氏集團被逐事件的發生,而這場宮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變了齊國的政治走向,致使陳氏家族在崔、慶之亂中漁翁得利,篡取了齊國的政權。定公二年,邾莊公與大夫夷射姑飲酒,夷射姑外出小解,守門人向其索取肉食,夷射姑不但不給,還奪過守門人的拐杖敲打他的頭顱。守門人後來故意在朝廷上「以瓶水沃廷」(《春秋左傳正義》,第430頁),並說這是夷射姑小解所致,結果邾莊公大怒,尋夷射姑不得便自投於床,卻不小心跌倒在炭爐裡,燒爛了皮膚,不治而亡。
「細筆」不細,「閒筆」不閒,《左傳》的眼光是獨到的,宏大的歷史往往從細微處走來,大歷史常常是由一連串小事件構成的。在敘事結構上,「細筆」「閒筆」通常具有章法的結構意義。
(作者:傅道彬,系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25日 13版)
《左傳》委婉語與中華民族重禮的特徵先秦典籍《左傳》中的辭令極具時代特色,其中用了很多委婉語,這種委婉含蓄的語言風格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重禮的傳統和特徵。
卑己尊人
《左傳》中體現卑己尊人特點的地方很多。首先是人和人之間用特定的稱謂。《左傳》辭令當中,敬稱和謙稱名目繁多,隨著談話者的身份地位和交際場合的變化而不斷變換。敬稱如「君」、「吾子」、「執事」等;謙稱如「寡君」、「小人」、「下臣」等。《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的辭令中出現了多處「君」,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君較早的涵義為發號者、治人者,稱對方為「君」突出的是他具有的權力。「執事」、「從者」和「執政」是外交場合中下級對上級的稱謂,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衛侯對齊公孫青曰:「草莽之中,不足以辱從者。」「執政」是以所掌政務轉喻掌政務之人,突出的也是他的權力。敬稱還常用「子」或「吾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美稱,如:《左傳·僖公十五年》記有「二三子何其戚也!」
稱呼對方用敬稱,稱呼自己則用謙稱,例如諸侯使者與他國國君對話,自稱用「孤、寡、不穀」,「孤」意思是不得眾,「寡」指的是寡德,「不穀」指不善,都是一種謙稱。《莊公十一年》記有:「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宣公十二年》有:「不穀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穀之罪也」。常用的謙稱還有「臣」、「下臣」等,甲骨文金文的「臣」似豎目之形,本義指奴隸。下級對上級自稱臣,是用其俯首聽命的象徵意義以示謙。例如《哀公十五年》:「且臣聞之曰:『事死如事生,禮也。』」「下臣」,則是比「臣」更謙卑的說法。
留有餘地
《左傳》辭令常用弦外之音來表達請求、假設等語氣,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鄭穆公)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肐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間敝邑,若何?」以糧資缺乏為由遣逐對方來暗示已經知道對方將要來襲的企圖。再如《左傳·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周昭王南徵楚國時在漢水被當地人設計淹死,多年後再提這事,只能回答「您還是到水邊問問吧」,言外之意是與我們無關。
之所以用弦外之音,是為了避免直接說出尷尬之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這裡的「拜君賜」意思是回來報仇,不直接說出本意,而是留有一定的餘地。又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中:「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雙方用「戲」、「觀之」、「寓目」等極為含蓄的說法來談戰爭。
賦詩求雅
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春秋時重辭尚文成為一種風尚,各國外交中溫文爾雅的用詩風氣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春秋《左傳》共記賦詩數十條,在哪一種禮儀中使用什麼樂章,與禮儀的性質、規格,以及參加者的身份、地位等密切相關。賦詩是要追求意義的隱喻,避免直接表達的直白。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齊侯和鄭伯到晉為衛侯求情。晉侯先賦《嘉樂》以示歡迎,國景子代齊侯賦《蓼蕭》,子展代鄭伯賦《鄭風·緇衣》,詩的內容都是讚譽晉侯,對晉表示自己的忠心,希望晉侯答應他們的請求。賦詩雙方你來我往,互相應答,使針鋒相對的鬥爭在表面上變得溫情脈脈。
避諱
避諱,是在說話時避免說到犯忌諱的事物,而用別的相關的詞語或說法表達。死是人們忌諱的事情,人們談到死,經常用避諱的方式來說。《左傳·隱公元年》:「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黃泉」就是「死」的避諱說法。《左傳·昭公七年》中的「無祿」也是死的誨飾說法。戰爭則意味著反目為仇,因此當時的人們也忌諱直言戰爭。《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重耳經過楚國,楚子設宴款待,席間問他如果能夠回國將會怎樣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闢君三舍。」「治兵」本來是指訓練軍隊或者習武,這裡是戰爭的諱飾說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弦高)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這裡用「步師」來委婉地代指進攻。在戰爭中被打敗是不光彩的事,因此提及時需要避諱。《左傳·宣公十二年》:「彘子以為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跡於鄭,曰:『無闢敵!群臣無所逃命。』」這裡說的「遷大國之跡」即指將對方軍隊打敗趕跑。再如《左傳·昭公五年》裡的「息師」也指打敗對方軍隊。被對方軍隊俘獲同樣也要避免直言。《左傳·成公二年》中齊景公戰敗欲逃,被晉軍的司馬韓厥追上,韓厥在準備俘虜齊景公之前,對齊景公施了君臣之禮,本來是自己聰明勇武俘虜對方,卻說自己只是不小心遇上對方,並且用「陷入君地」隱喻俘虜對方的事實,淡化場面的尷尬。侵略他國是不義之舉,因此,諸侯國要發動戰爭時都要尋找合適的藉口,被侵略者也不直言。《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懷怒以及敝邑」實際就是指侵略進攻的誨飾說法。再如《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舉玉趾」的意思是屈尊駕臨,實際也是進攻侵略的誨飾說法。
《左傳》中如此廣泛地運用委婉語與當時的社會觀念有著密切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含蓄、溫婉的特徵,整個社會文化浸潤在禮的氛圍中,講求仁、義、忠、信等。《左傳》中的委婉語作為辭令的形式之一,集中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左傳》辭令的話語認知研究」〔項目編號:12YZC740049〕的研究成果)
《光明日報》( 2013年03月20日 11版)
❋
——▼以下內容非正文▼——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廣告合作請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發信息給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