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2021-01-17 哲學往事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各國地圖

魯莊公的父親是魯桓公,被齊襄公所弒。

莊公在位時間算是比較長,三十二年。

莊公的夫人,哀姜是齊女,當初她嫁到魯國時,魯莊公讓貴族的婦人見哀姜,婦人們給哀姜玉帛,珠寶,這樣的財物作為見面禮。可是御孫認為:玉帛這樣的財物是男人見面互送的禮品,現在女子也用這麼高規格的禮儀,是魯夫人哀姜亂了禮儀。

哀姜可謂「出師不利」。他和魯莊公也未有子嗣。

當初,莊公建造高臺,可以看到党家。在臺上望見黨氏的女兒孟任,就跟著她走。孟任閉門拒絕。莊公答應立她為夫人。她答應了,割破手臂和莊公盟誓,後來就生了子般。一次正當雩祭,求雨,在梁氏家舉辦,莊公的女公子觀看時,圉人犖從牆外對她調戲。子般發怒,讓人鞭打犖。莊公說:「不如殺掉他,這個人不能鞭打了就算了。他很有力氣,可以徒手扯下稷門的門扇,扔出去。

可是子般一念之仁,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他沒有殺圉人犖。

等到莊公染疾,託孤於三個兄弟。依次是慶父,叔牙,季友。後來這三兄弟的後代,稱三桓,專魯國的政權,即孟氏,叔孫氏,季氏。

孔子刪訂春秋

莊公要立子般,因為他偏愛這個私生子,而和他的婦人哀姜沒有生育。哀姜的妹妹,叔姜倒是和莊公育有一子,開。

莊公問三弟,叔牙說:「立誰好?」叔牙的意思要立老二,慶父。莊公對此回答表示擔憂,他又問四弟,季友,季友說:「請以死立般。」

於是莊公就將傳位的事情託付給季友,季友就讓針巫劫持了叔牙,說:「飲此毒酒,你還能有後,否則死且無後。」叔牙就飲鴆而死。子般就得立了。

子般因為是私生子,在朝廷中沒有勢力。可是慶父和哀姜私通,他們就想立哀姜的妹妹和莊公的兒子,開。於是慶父使圉人犖殺子般,而立開,為閔公。

季友逃奔陳國。

而哀姜和慶父通更甚。他們又謀殺了閔公,慶父自立為魯君。

魯人不答應,季友和閔公的弟弟申一起離開陳國,到邾國,和魯人裡應外合,要誅殺慶父。慶父就逃到了莒國。哀姜逃到了邾國。季友奉公子申,為僖公。向莒人要了慶父,慶父歸魯國。請公子魚出面請求赦免他,不許。子魚哭著回到慶父那裡,慶父聽見了子魚的哭聲,知道自己沒有活路了,就自縊了。哀姜的哥哥齊桓公想要稱霸,為了給諸侯一個交代,就從邾國召回他的妹妹,哀姜,而殺了她。

君子認為,齊侯殺自己的胞妹,而取悅於諸侯,雖然未來得以稱霸,但其行事,太為戾也。

左丘明著《左傳》

相關焦點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比喻,不除掉製造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寧。後人也常常把製造內亂的源頭人物比作慶父。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到底講了啥故事?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用來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中說到的「慶父」都幹了哪些壞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只要慶父不死,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結束。那麼慶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都幹了哪些壞事呢?
  • 春秋故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叛逆、野心家。要說起來,慶父其實有著很好的出身,光明的前程。他是魯桓公的庶長子,魯莊公的異母哥哥(魯莊公是正妻所生,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在魯國那是一人之下的宗室重臣。但可惜這人野心太大,一門心思就只盯著國君的寶座。魯莊公還活著的時候,慶父就偷偷勾搭上了莊公的夫人哀姜,給他的國君弟弟送了一頂綠帽子。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納粹不亡,世無正義
    魯難未已;納粹不亡,世無正義「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公元前660年)姬姓,名慶父(其後人嫌丟人改姓為孟),是春秋時代魯莊公的弟弟,野心大,心狠手辣。魯莊公死後,莊公的盟友季友設計毒死了慶父的好朋友叔牙,孤立了慶父,讓莊公的兒子般繼承了國君。慶父咽不下這口惡氣,趁般去弔唁外祖父之際發動政變,立莊公另一個兒子啟為國君,並派人截殺了般。第二年又殺掉了國君啟,自立為國君。後被諸侯霸主齊桓公和季友等人聯合趕下了臺,自殺身亡。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齊國人說的
    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很多的記事都是以魯國的時間延續來記載,這是因為魯國是周的姬姓宗邦,始終維護、保存、實施周的一套禮儀,算是周禮的完美實施者。而在哪個時代,雖然周天子慢慢暗弱下來,但是大家都還是尊周為老大,所以魯國存在的時間也非常長。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完結)
    齊國大夫仲孫湫回到齊國,向齊桓公說道:「慶父不除,魯難未已。」說罷嘆了口氣,齊桓公卻不以為然,畢竟小小的魯國還入不得他的眼,也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魯閔公即位第二年,公子慶父想要奪取君位的心思更加迫切了,只不過由於魯閔公乃是齊桓公的外甥,還有公子季友盡心輔佐,他這才沒有可乘之機,也不敢輕舉妄動。
  • 讀春秋一部(12):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仲孫湫回齊國後向齊桓公匯報說我勸季友殺了慶父他卻告訴我孤掌難鳴,主公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啊這就是此成語的出處比喻事情的主謀不除就永遠不得安寧,仲孫湫接著說現在就等慶父作亂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兵果然一切都在仲孫湫的意料之中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說起春秋時期的奸臣,恐怕慶父無論如何都要位列前茅,一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已經將慶父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還經常出現在罪臣榜單頭幾名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 他是某姓先祖,手心帶字出生,和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相關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手心帶著一個漢字出生,還未出生便被人預測將來會成為輔國之臣,和一句有名的成語息息相關,還是一個姓氏的先祖。他是誰?這個人便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友」,那句有名的成語便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故事(三)
    仲孫湫答道:「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意思就是說,慶父這個人,如果不除,魯國的災難就會沒完沒了。後來,這個八字的成語常常用來比喻:不除掉罪魁禍首,事情就無法順利解決。齊桓公說:「那簡單,我馬上派兵,去殺了他。」仲孫湫說道:「那怎麼行呢?這是幹涉別國內政了。而且,慶父有謀反之心不假,可是畢竟還沒有做出謀反的事實啊,我們這樣殺過去,別人會怎麼說我們?」
  • 成語故事: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故事 遵循舊制,因該是嫡長子繼承君位,但由於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只能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公子啟為太子,可魯莊公卻不喜歡,便想到了寵妃孟任之子公子斑和另一妾成鳳之子公子申。但他們不是長子不能繼承王位,魯國當時的規矩是,無長子繼承,王位就可以傳位君主的弟弟。於是魯莊公找弟弟們來商量並試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齊桓公篇(16) 主筆:閒樂生 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舉侵入燕國,燕國國君燕莊公抵擋不住,趕緊向齊桓公哭訴求救。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老十四即位,老八老九會是什麼下場?
    無論真實歷史還是在《雍正王朝》中,雍正都與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徹底決裂,並且從即位之初,就著手準備對此二人的處置。為了分化八爺黨勢力,雍正剛一正君位,就把老九發往了西北,這一去,老九胤禟吃盡苦頭,就連死,也沒能死在京城王府,而是在押送回返的途中,死在了保定四面高牆的禁所中。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其實在春秋這個混亂的時代,弒君者三十六,亡國者五十二,弒君還真不算太稀罕的事情,不過慶父有些特殊,弒君這件事他一共幹了兩次,魯國公子般、魯閔公兩位國君都死在了他的手上。即便如此,在一百年後的魯國聖人孔夫子在春秋成書的時候,並沒有記錄下慶父弒君的事件,而是僅僅只是提到了兩位君主去世,孔夫子在寫春秋的時候用了微言大義的筆法,為什麼孔聖人會願意幫助這麼一位弒君者隱匿罪行呢?首先,慶父並非是嚴格意義上的篡位者,而是國君之位有資格的繼任者。
  • 《春秋左傳通注》序言
    《春秋左傳通注》簡介: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的譯註作品,共上、中、下三冊。本書的寫作初衷是致力於杜預、楊伯峻註解所遺留的疑難、疏漏、錯訛之處進行進一步地深入研究,汲取古今大家研究成果,克難稽疑。註解恰切簡明,平實易懂。是學習、研究《春秋左傳》的理想讀本。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巧得很,那時候真有很多國家在作「《春秋》」呢。孟子曾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孟子·離婁下》),這便是說,晉國、楚國都有類似的著作傳世,被一百多年後的孟子看到了。它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或叫做「乘」、或叫做「檮杌」,不以「春秋」為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