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很多的記事都是以魯國的時間延續來記載,這是因為魯國是周的姬姓宗邦,始終維護、保存、實施周的一套禮儀,算是周禮的完美實施者。而在哪個時代,雖然周天子慢慢暗弱下來,但是大家都還是尊周為老大,所以魯國存在的時間也非常長。但是魯國也有破壞周禮的時候,就比如慶父引發的魯難。
魯莊公在位32年,一切都還好,到了晚年的時候,就開始發愁自己繼承人的事情。按照周禮,需要嫡長子繼承大位,然而自己的正夫人哀姜沒有兒子,就只有先立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兒子為太子,但是莊公又不喜歡,想立寵妃的兒子為太子,又不和規矩。按照禮制,在沒有長子繼承人的情況下,莊公弟弟慶父是可以上位的,但是慶父又不能這樣明目張胆的上位。魯莊公死後,公子般先繼承了大位,慶父一看不幹了,本來他就與哀姜有染,就密謀立叔姜的兒子子開為大位繼承人,便於控制,於是就派人刺殺了公子般。這個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罪名了,弒君對於維護周室禮儀正統的魯國來說就猶如當頭一棒,魯國人完全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情發生。然後事情還沒有結束,本來慶父想自己繼承大位的,但是當時民憤太大,收不住,這個時候自己登上大位,是會出事的,所以還有先避避風頭,暫緩一下,讓子開繼承了大位,也就是後來的魯閔公。但是這個人啊,有時候就是想得太多,慶父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立魯閔公也只是權宜之計,他不甘心於所有的付出都得不到收穫,於是就搞風搞雨,整得魯國怨聲載道。齊桓公和魯國有過一段淵源,不想看到魯國就這樣沉淪了,就派人去看看是什麼情況,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也就是那個時候從齊人這裡傳出來的。果然在後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慶父忍不住了,刺殺了魯閔公!兩任君主都死在了慶父的手裡,魯國人憤怒了,想要殺掉慶父,慶父也知道自己在魯國待不下去了就逃到了莒國。
當然惡有惡報,最後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