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齊國人說的

2021-01-17 海叔說春秋

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很多的記事都是以魯國的時間延續來記載,這是因為魯國是周的姬姓宗邦,始終維護、保存、實施周的一套禮儀,算是周禮的完美實施者。而在哪個時代,雖然周天子慢慢暗弱下來,但是大家都還是尊周為老大,所以魯國存在的時間也非常長。但是魯國也有破壞周禮的時候,就比如慶父引發的魯難。

魯莊公在位32年,一切都還好,到了晚年的時候,就開始發愁自己繼承人的事情。按照周禮,需要嫡長子繼承大位,然而自己的正夫人哀姜沒有兒子,就只有先立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兒子為太子,但是莊公又不喜歡,想立寵妃的兒子為太子,又不和規矩。按照禮制,在沒有長子繼承人的情況下,莊公弟弟慶父是可以上位的,但是慶父又不能這樣明目張胆的上位。魯莊公死後,公子般先繼承了大位,慶父一看不幹了,本來他就與哀姜有染,就密謀立叔姜的兒子子開為大位繼承人,便於控制,於是就派人刺殺了公子般。這個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罪名了,弒君對於維護周室禮儀正統的魯國來說就猶如當頭一棒,魯國人完全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情發生。然後事情還沒有結束,本來慶父想自己繼承大位的,但是當時民憤太大,收不住,這個時候自己登上大位,是會出事的,所以還有先避避風頭,暫緩一下,讓子開繼承了大位,也就是後來的魯閔公。但是這個人啊,有時候就是想得太多,慶父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立魯閔公也只是權宜之計,他不甘心於所有的付出都得不到收穫,於是就搞風搞雨,整得魯國怨聲載道。齊桓公和魯國有過一段淵源,不想看到魯國就這樣沉淪了,就派人去看看是什麼情況,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也就是那個時候從齊人這裡傳出來的。果然在後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慶父忍不住了,刺殺了魯閔公!兩任君主都死在了慶父的手裡,魯國人憤怒了,想要殺掉慶父,慶父也知道自己在魯國待不下去了就逃到了莒國。

當然惡有惡報,最後慶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自殺了。

作者本人聲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

相關焦點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比喻,不除掉製造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寧。後人也常常把製造內亂的源頭人物比作慶父。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說起春秋時期的奸臣,恐怕慶父無論如何都要位列前茅,一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已經將慶父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還經常出現在罪臣榜單頭幾名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中說到的「慶父」都幹了哪些壞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只要慶父不死,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結束。那麼慶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都幹了哪些壞事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到底講了啥故事?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用來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納粹不亡,世無正義
    慶父不死,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完結)
    齊桓公說:「為什麼不把他迎回來重用呢?」魯閔公說道:「我不敢,我怕慶父起疑。」齊桓公哈哈大笑地說道:「放心去辦吧,此事由寡人作主,誰敢不從。」魯閔公得到齊桓公的承諾之後,就回到魯國,借齊桓公的意思,派人去陳國將公子季友迎回魯國,封為上卿。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首先我們看魯閔公,他的母親是叔姜,也就是說,當時的齊國國君齊桓公是他的舅父,所以他在政治上偏向於與齊國合作,甚至說是依附於齊國。其次,「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不是魯國人說的,是齊國人說的。慶父與季友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什麼秘密,雙方勢力在魯國針鋒相對,有種風雨欲來的勢頭,於是在季友回國之後,齊桓公派遣了仲孫來魯國視察,仲孫經過一陣明察暗訪,很快就摸清楚了情況,回到齊國匯報導:「不去慶父,魯難不已」。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不除掉慶父,魯國人民的苦難不會結束。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故事(三)
    魯閔公看到仲孫湫來了,拉著他的衣袖也只是哭,哭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仲孫湫看到這樣子,不用問也知道慶父還在威脅著魯閔公。於是,仲孫湫來見季友,暗示他得早日除掉慶父。季友伸出一隻手掌。仲孫湫明白了,季友是在告訴他,自己「孤掌難鳴」。(又一個成語了哦。孤掌難鳴的意思是:一個巴掌難以拍響,比喻力量孤單,難以成事。)
  •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各國地圖魯莊公的父親是魯桓公,被齊襄公所弒。莊公問三弟,叔牙說:「立誰好?」叔牙的意思要立老二,慶父。莊公對此回答表示擔憂,他又問四弟,季友,季友說:「請以死立般。」於是莊公就將傳位的事情託付給季友,季友就讓針巫劫持了叔牙,說:「飲此毒酒,你還能有後,否則死且無後。」叔牙就飲鴆而死。子般就得立了。子般因為是私生子,在朝廷中沒有勢力。可是慶父和哀姜私通,他們就想立哀姜的妹妹和莊公的兒子,開。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老十四即位,老八老九會是什麼下場?
    清代雍正陰鷙冷酷一說,正是源於其即位後,諸位兄弟的下場,這其中老八胤禩、老九胤禟最為慘痛。無論真實歷史還是在《雍正王朝》中,雍正都與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徹底決裂,並且從即位之初,就著手準備對此二人的處置。
  • 春秋故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要說起來,慶父其實有著很好的出身,光明的前程。他是魯桓公的庶長子,魯莊公的異母哥哥(魯莊公是正妻所生,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在魯國那是一人之下的宗室重臣。但可惜這人野心太大,一門心思就只盯著國君的寶座。魯莊公還活著的時候,慶父就偷偷勾搭上了莊公的夫人哀姜,給他的國君弟弟送了一頂綠帽子。
  • 讀春秋一部(12):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仲孫湫回齊國後向齊桓公匯報說我勸季友殺了慶父他卻告訴我孤掌難鳴,主公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啊這就是此成語的出處比喻事情的主謀不除就永遠不得安寧,仲孫湫接著說現在就等慶父作亂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兵果然一切都在仲孫湫的意料之中
  • 成語故事: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故事 公孫湫回來報告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又胡作非為,已滿腔憤怒,聽說齊國要對付他,就紛紛起來反抗慶父。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為國君,國人熱烈響應。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敵眾,倉皇逃到莒國去了。季友帶申回國,並立為新君,這就是魯僖公。
  • 他是某姓先祖,手心帶字出生,和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相關
    這個人便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友」,那句有名的成語便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季友的父親是魯國國君,就是那位被齊襄公灌醉,並指使人將其在車內折斷脊骨而慘死的魯桓公。當然季友出生的時候,父親還好好的。卜辭上說的可是挺神奇,將要出生的孩童未來的命運會是這樣嗎?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始末
    魯莊公在位32年,歷時之久,不僅讓眾兄弟等得心急,兒子輩也開始各樹羽翼,展開權位之爭。再就是,叔牙表態說了個「慶父材」,即遭到處理。足見,魯莊公的傾向和忌諱是什麼,但處理叔牙,不處理慶父(也許當時的情勢,無法處理慶父),屬於治標不治本,為魯國的內亂埋下了一個禍根。魯莊公死後,在成季幫助下,子般順利繼位。可惜這個子般既沒有人君之器,也沒有人君的心狠手辣,雖得成季扶持,卻不能長久。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按《春秋》上說,這是不合乎禮的,因為禮樂徵伐都是天子專享的權利,各諸侯國即使對四夷用兵,也要向王室報告,捉到俘虜則獻給天子,由天子來警懼外來入侵者,諸侯之間不能互相獻來獻去。齊桓公之所以違反禮法都要這麼做,就是要藉此羞辱魯莊公,讓天下諸侯看到齊桓公的寬容大度,共同給不識相的魯國施加輿論壓力。 齊桓公經常使這一招,百試不爽。
  • 從美女的角度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哀姜是齊國人,魯國拿哀姜沒辦法,他們就向齊國施壓,當時的齊國正是齊桓公提倡「尊王攘夷,存亡續斷」的時候,哀姜的淫亂弒君讓作為諸侯盟主的齊桓公很難堪,為了給諸侯作個榜樣,齊桓公主動把哀姜從邾國引渡回齊國,然後當著全天下人的面,將哀姜殺死。哀姜荒唐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為了給齊國面子,魯國人還是按照夫人之禮將哀姜的屍體迎回魯國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