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比喻,不除掉製造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寧。後人也常常把製造內亂的源頭人物比作慶父。該成語出自《春秋左傳閔公元年》。慶父是魯國公子。公子的原意,一般指其父親是國君,但是其本人沒有繼承君位,而是其兄弟繼承了國君。這樣的人在本國一般地位仍然很高,有相當的ZZ影響力,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們就叫做「王孫」。公子王孫這個詞語就是這麼來的。比如戰國末期著名的「孟嘗君」等「四大公子」,都是國君的兒子,而本身卻都沒繼位,但是影響力卻很大。那麼慶父又做了什麼壞事呢?就在於其本人沒資格繼承魯國的君位,卻殺死了兩任魯國國君,又把持魯國政權,成為魯國Z局動蕩,民不聊生的源頭。從根本上削弱了魯國的國力。
為魯國人所痛恨又無能為力。也引起了鄰國的側目。魯國的鄰居大國齊國的國君正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於是齊桓公派出使者仲孫湫到魯國省難,也就是借弔唁魯國國君的喪事為名進行探望和調查。回去後向齊桓公匯報情況,說出了「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的原話。後來就演變成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意思就是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混亂和災難是不會終止的。原文是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嘉之」,都是指仲孫湫。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裡的公,就是指齊桓公。齊桓公問如何除去慶父,仲孫湫回答的意思是慶父多行不義必自斃,不用我們主動出手,此人不久就會自己完蛋,我們看戲就是了。
事情的前因後果是:春秋時,魯國有魯莊公。這個魯莊公就是聽從曹劌的建議,在齊魯長勺之戰中擊敗了齊國大軍的魯莊公。在位32年,還算有些政績,基本和齊桓公是同代人。魯莊公晚年想立寵妃孟任的兒子班為太子,就徵求二弟叔牙的意見。叔牙說:「公子慶父很有才幹,可以繼承王位。」公子慶父是莊公的弟弟。莊公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就又問大弟弟季友,季友說:「立班做太子最合適,將來我會盡力扶持他。」不久魯莊公掛了。季友和大夫們扶植太子班,做了魯國的新國君。老公子慶父一心想奪王位,未能如願。他就秘密聯絡魯莊公的夫人哀姜,謀殺了班,另立開為魯君,即魯閔公。一年以後,慶父決定自己當國君。他又派人暗殺了開。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這基本是一出「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的鬧劇。慶父一連殺了兩個國君,引起魯國朝政的混亂,魯國的國人不服,紛紛起來反抗慶父。這時逃亡在外的老一代公子季友,乘機召集魯國大夫和將軍們討伐慶父。慶父見事不妙,倉皇逃到莒。
齊、魯、莒是古時山東境內3個主要的諸侯國。他們的王族之間互為聯姻關係。也就是各國公子王孫的姥姥家,都是對方諸侯國。比如魯莊公的姥姥家是齊國,而齊桓公的姥姥家是莒國。各諸侯國的同代公子大多同父異母。有不同的姥姥家。因此一旦在本國權力的爭奪中暫時失利,一般第一個想到要逃亡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姥姥之邦。因此齊、魯、莒三國也可以藉此相互影響對方的國內Z局。慶父跑路後,老公子季友就找到了齊桓公來主持新魯國國君的重新冊立,等於是找有權勢的老舅來主持公道。齊桓公當時名滿天下,他幫助立的新魯國國君自然更有號召力。於是立了申為魯國新國君,即魯僖公。魯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禮物到莒國去,請莒國國君代為懲辦慶父。其實是借著齊魯聯合的威勢來壓莒國,齊魯是春秋大國和中等諸侯國,莒國勢力最小,因此不敢繼續包庇慶父。慶父走投無路只好自S。魯國這場持續內亂才算最終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