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能夠被後世人稱讚,是因為書中內容,可以更好的研究歷史

2021-01-13 饕餮客

在如今雖然有很多喜歡讀書的文人,在讀書的時候大家對於一些歷史著作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比如說《左傳》這一個著名的著作,它是中國古代一部敘述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曾經書籍原名叫做《左氏春秋》在漢代改為了《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它是春秋末年左丘明做的一本書籍,它主要是以先秦散文著作的風格,也可以讓大家感受到了,當時我國在敘述散文當中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所以這本書籍對於很多的文人來說也是一部重要研究的書籍。

書籍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如果想要了解先秦歷史以及春秋時期歷史的話,可以通過這本書籍當中來了解一下,對於後世的文學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另外就是書中有很強烈的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以及遵法、倫理、尊長愛幼這樣的思想,除此之外它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個很好的文學著作。書中不僅記錄了諸侯爭霸的歷史以及周王室的發展對於民族關係,天文地理,神話傳說,以及社會風俗等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評論。

在刻畫人物當中更是相當經典,書籍在問世以後也受到了很多學界人們的重視,還有一些人特地給書做註解,如果想要研究《春秋》的話也是很重要的典籍。《左傳》這本書籍講述的是一段比較獨立的歷史,在春秋時期的很多歷史事件都有詳細的記載,包括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這期間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書中了解。作為當時的史官來說,左丘明在編寫這本書籍的時候,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作為一本書籍來說,除了會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以外,也可能會有質疑的聲音,比如說這本書籍到了唐朝的時候,有很多的文人就對作者產生了懷疑,因為有人覺得是戰國時期人所寫的,甚至有很多學者都會覺得書籍的原作者是吳起作,起稿的時間也是在戰國中期,但其實它是由春秋末年的史官左丘明所編寫的。

這本書籍關於作者也有一些爭議,首先唐朝的趙匡懷疑不是左丘明所作,卻並沒有什麼依據,在這之後有一些學者也有著一些懷疑的態度,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通過大批的史料記載,確實是左丘明所著。雖然說真實的情況已經不從而知道,但是這本著作不管是出自誰之手,它對於古代歷史的意義都是很深遠的,擁有著超強的地位,在文字當中它採用了很濃的儒家思想。

不僅書籍代表了先秦時期,另外在歷史文學當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在書籍當中有著很多方面的記載,都可以很好的體現出儒家思想,同時也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也成為了體現出歷史變化的重要資料。因為在如今的很多人們想要理解古代歷史或者是某一時期的一些文化特點等等的話,都需要通過一些書籍來了解,《左傳》這本書籍就是能夠很好的了解先秦時期的一個文學著作。

比如說大家如果想要了解一下,當時社會是什麼樣子的等級之間,有著怎樣的秩序,都可以通過這個書籍當中來了解,對於很多的情況都有詳細的描述。有很多的歷史學家在研究了這本書籍以後,對於這本書籍的評價也是有所不同的。當然大部分都是一些好的聲音,覺得這本書籍在古代的時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而且記載的內容特別詳細,這都是作者特別用心來完成的,所以值得後世人所稱讚。

雖然說它是一本歷史著作,但其實也是一部非常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不僅對當時的戰役進行了描述,對於各種各樣的人物特點也有詳細的記載,所以書籍在問世以後得到了很多文學界人的重視,還有很多的文人給這本書做註解,這也讓更多後世的人更好的了解這本書籍,同時想要研究春秋的文人,也可以先了解一下這本書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作為一部擁有很高地位的史學書來說,《左傳》不僅記錄了王朝的興衰也成為了很多人們,想要研究古代很重要的一本書籍。它的出現也是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於歷史一段時間有著很珍貴的記載,也讓後世人對於中國古代文明進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書籍。

相關焦點

  • 《左傳》的價值:4個史學價值影響後世,4個文學價值前無古人
    自從晉代杜預將《左傳》的內容,附在相對應的古文《春秋》經文之後,兩書便以並行的方式流傳。眾所周知,《春秋》是一部只採錄大事綱要,卻不記具體內容的經典,而《左傳》所記的內容,能為《春秋》經文進行解釋和說明,因為《左傳》大部分內容能相對應於《春秋》經文。
  • 從《左傳》的破綻,淺談歷史的正確讀法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左傳》,在前天和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左傳》是了解中國第一個信史時代「春秋」的必經之路,也是了解國學的敲門磚,但是我們學習和了解《左傳》也還得講究一些方法,要學會辯證的去看待問題。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編者按:本文刊於《古典研究》第27-28合期,感謝張毅老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推送編者按:本文刊於《古典研究》2016年秋冬季合卷(總第27、28期),系張毅老師為其著作《左傳故事》所寫的前言。感謝張毅老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推送。
  • 古代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朝代,延續1600多年,為何不被後世人認可?
    中國古代最神秘的朝代,延續1600多年,卻不被後世人認可引言:歷史以人類的活動為特定的對象,它思接萬載,視通萬裡,千姿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他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法·馬克·布洛赫眾所周知,中國不僅地大物博,而且還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倘若按照傳統資料來說,從黃帝至今,中國已經存在了五千年之久,不過,追溯歷史來說,實際上中華文明遠不止五千年,而今天筆者就來講講,中國五千年前的一個神秘王朝,延續1600多年,卻不被後世人認可,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從《左傳》中解讀先秦語言文化精神
    春秋時代實現了從舊體文言到新體文言的歷史跨越,中國文學的發展有了新的格局與氣象,隨著新體文言的成熟,講求辭採,崇尚辭令,漸漸成為時代的風尚。《詩經》在春秋中葉結集,辭採飛揚;孔子為《乾》、《坤》二卦作《文言》,成為後世文章的典範;《春秋》絕筆於泣麟,「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故能彌歷千載,而其書獨行」,《左傳》步其踵武,典雅博奧,為史家之大觀。
  • 《左傳》的「閒筆」
    因此上古歷史表現出以崇高為主的美學風格,很少幽默,很少輕鬆,總給人一種肅穆緊張的感覺,這樣的歷史美學風格在《春秋》中也鮮明地表現出來。所謂「《春秋》謹嚴」,即是敘事藝術的莊重矜持,因此《春秋》依舊帶有上古史學正襟危坐的美學風格。  《左傳》的文學突破恰恰是對宏大事件即所謂「正筆」的歷史突破。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此言真的源自《左傳》嗎
    雖然說醜小鴨可以變成白天鵝,但那畢竟是在童話裡。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前句的表達重點是「聖賢不會有過,凡人才會犯錯」,而後句的「人誰無過」,則表明不管是聖賢,還是凡人都是會有過錯的。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強調的是推脫責任,也就是說人人都會犯錯,不要太過苛求;「人誰無過?
  • 《春秋左傳通注》序言
    《春秋左傳通注》簡介: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的譯註作品,共上、中、下三冊。本書的寫作初衷是致力於杜預、楊伯峻註解所遺留的疑難、疏漏、錯訛之處進行進一步地深入研究,汲取古今大家研究成果,克難稽疑。註解恰切簡明,平實易懂。是學習、研究《春秋左傳》的理想讀本。
  • 西周之前的華夷觀念一、後世夷狄觀念產生的背景
    前言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採用了「傳說時代」與「歷史時代」的劃分。他提出應以是否具有可靠文字記載作為劃分歷史階段的依據,並認為,嚴格按此標準,我國自殷墟文明以後,才算真正進入有比較可靠歷史記載的時期;而在此之前,僅靠口耳相傳的時代,則被他稱為「傳說時代」。
  • 《甄嬛傳》中甄嬛、四阿哥為何能笑到最後,秘密就在這套書裡
    《經典之門》叢書包括《先秦諸子篇》、《哲學宗教篇》、《歷史地理篇》、《文學篇》4冊,用接地氣的方式,為我們詮釋了《老子》、《莊子》、《史記》、《漢書》、《唐詩三百首》等數十種文學經典,用講故事的方式將人文與現代社會諸多領域打通,是閱讀經典的入門之作。剛剛我們提到的《左傳》,就包含在這一冊書的《歷史地理篇》中。
  • 中國這本曠世奇書,作者和成書時間都未知,內容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這個是現在學術界給此書的定義,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這個定義未必能夠成立。我們一會分析。《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書中記載可說是包羅萬象,震古爍今,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
  • 《左傳》中的「天」:人人可以僭越,人人皆可代天立言
    從這樣的聯繫中,可以發現《說文解字》巧妙地將天和人二者做了比附。「天」的意涵從空間概念上開始發展,首先以空間的至高性去解釋,而後當人在生活經驗中,體驗到某一事物的崇高性時,此崇高性往往同時會和天的至高性產生意義上的聯繫。
  • 《推背圖》中預言多為後世「附會」?袁天罡拍拍李淳風:洗洗睡吧
    比如這些年在市面上流傳甚廣的《推背圖》一書,相傳是唐代玄學家袁天罡、天文學家李淳風的「經典之作」。之所以說這是一本奇書,很多人說當時唐太宗為了預測大唐的「國運」,特意請兩位「大師」現場預測。書中內容五花八門,涉及易經學、數學、天文學,詩詞圖畫等方方面面。
  • 《左傳》用「上帝視角」看女人:旁觀其貌,直傳其聲,融化其心
    《左傳》記載了春秋近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它雖為編年史著作,其文學特色與文學價值,卻凌駕於史書自身的功能;它將數十國的紛爭,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鮮明地呈現出來,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朱自清說《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可見其在文學和史學上皆有非凡的成就。
  • 中國歷史上的「良史」與「穢史」
    立即命令,「削去浮詞,直書其事」。也正是因為唐太宗這種尊重歷史的精神,在他的時代不僅完成了中國二十四史中的「八史」,而且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光輝燦爛的「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昏庸無道,正卿趙盾經常勸諫,他不但沒有改正,還要殺趙盾。趙盾只得逃到外地。當他逃出國都,聽說族弟趙穿在桃園宴會上殺死靈公,於是就返回都,另立晉成公。趙盾繼續做正卿,主持國政。
  • 我的孩子在赫德 I 放羊的小孩自己開專欄講《左傳》了!
    寒假數學作業的加餐部分,孩子們可以選擇幾個課題自己研究,歆姐選了兩個課題,一個是吠陀數學,一個是中國古代的貨幣。通過吠陀數學的研究,歆姐不僅掌握了吠陀數學中乘法的計算方法,還了解了印度的歷史和文化。上面這張圖,就是從歆姐的PPT中截取的吠陀數學中乘法的計算方法,你猜到了嗎?而通過對中國古代貨幣的研究,歆姐不僅掌握了貨幣單位的換算,還理解了貨幣的價值、貨幣的發展,除此之外,歆姐還對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有了一個視角獨特的感受。下面是歆姐數學寒假作業關於貨幣的PPT中的截圖。
  • 《左傳》——「城濮之戰」
    ;一團亂麻一樣的人物關係……簡直嘆為觀止,又叫人慾罷不能。今天來說說「城濮(pú)之戰」,這是讀選本時就被驚豔到的一段歷史,晉國憑此役一舉稱霸中原。其實《左傳》在魯襄公以前內容並不太多(孔子出生於襄公年間),很多事件不過一筆帶過,在這樣惜字如金的情況下,卻花費了諸多筆墨來描寫一場戰役,足可見這戰役的特殊意義。
  • 姜子牙留下的「天書」是什麼書?為何也沒公布其中內容?
    商朝滅亡,要說功勞最大的人,就不得不提到姜子牙。姜子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是商末周初兵學的奠基人,也是歷史上有著濃重一抹色彩的人。關於他的典故就有很多,比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72歲的他因為懷才不遇,直鉤垂釣與渭水之濱。所謂的"願者上鉤"並非指魚,而是那能夠慧眼識才的人,最終真的等來了周文王,也真正地發揮了自己的實力。
  • 「有《左傳》癖」的杜預及其家族
    又過了不久,杜恕被任命為御史中丞。杜恕在朝廷任職期間,並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之中。所以,根本無法長期在中央任職,不得不到地方去。任職御史中丞也沒有多久,就被任命以建威將軍的身份出任幽州刺史,同時兼任護烏丸校尉。到任之後不到一年,有鮮卑貴族的兒子帶著數十人從小道進入州城,結果被地方部門斬殺了其隨從一人。
  • 曹雪芹寫的紅樓夢,歷史背景應該是哪個朝代?書中其實早有暗示!
    曹雪芹是清朝中前期的人,曹家活躍於康熙雍正時期,曹雪芹活躍於康雍乾三代,出生於康熙,經歷雍正的抄家,乾隆中期病逝。用後世的定義,曹雪芹運氣不錯,生活在最後一個盛世,但是這樣的盛世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光是作者在書中的描述,榮國公、寧國公兩府由創業建立功勳,到後代承襲太平,不過沒多久就家境敗壞,顯然這樣的世道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算不上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