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說: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良。此言不虛!便在南宋滅亡的最後時刻,歷史陡然映照出三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們分別是: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其中,文天祥以一句慷慨激昂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決絕於世時,他的光輝形象被後人無限稱頌和敬仰,以至於淹沒了和他同樣光輝普照的後兩位大宋英豪!
公元1259年,南宋一道金榜同時誕生了兩位讓後世刮目相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和陸秀夫。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江西吉州廬陵人。相貌俊美,身材偉岸,孩提時見私塾中歐陽修、胡銓畫像,諡號為「忠」欣羨不已,自嘆說:「不與他們為伍,就不是真正男子漢。」因此努力進取,二十歲時考中進士,待宋理宗親自殿試時,他以法天不息議論策對,書文章一萬多字,一揮而就,理宗親自提拔他為第一名。
此時南宋王朝,奸臣當道,文天祥不恥與之為伍,多次彈劾董宋臣、譏諷賈似道而終遭引退,時年37歲。
公元1273年,重起為荊湖南路提刑,見到原宰相江萬裡,相談國事後,江萬裡驚嘆說:大宋治世之能臣,不就是你嗎?
此後,元朝在忽必烈的指揮下,全力攻打南宋,期間文天祥多次帶兵抗元,幾次遭逢險境皆因有義士替死而脫逃。不料後因潮州盜匪陳懿通敵,引導元軍攻破潮陽,當時宋朝守軍正在五坡嶺用飯,不及防備,被元軍大帥張弘範引兵包圍,文天祥見敵軍突現,欲吞食龍腦自殺,被元兵搶下,押至潮陽張弘範帳下,立而不跪!張弘範是宋朝降將,一向敬重文天祥,先以賓客的禮節待之,後挾他一起入崖山,追擊南宋最後小皇帝趙昺。途中,張弘範便要他寫信招降南宋統兵元帥張世傑,文天祥怒言駁斥,憤而寫下《過零丁洋》而名垂千古。
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江蘇建湖人,三歲隨父母遷居至宋元戰爭對峙最前沿的江蘇鎮江,自小聰慧過人,七歲能詩善文,塾師曾在百餘蒙童中獨指陸秀夫說:『此非凡兒』。二十歲時與文天祥一道金榜題名。
終宋一朝,黨派對峙。文天祥中狀元後被賈似道認作門生,而陸秀夫則被李庭芝禮聘為幕府,協助鎮守淮南,深得器重。後升任為李庭芝帳下參議官,主管機要。1275年,元軍大舉南侵,兩淮危急,李氏幕府帳下人員紛紛做鳥獸散,獨陸秀夫巋然不動,堅持帶兵英勇殺敵,李庭芝為之感動,將他鄭重推薦給朝廷,官拜禮部侍郎。此舉雖說讓陸秀夫暫時遠離了戰爭,卻使他煩惱不已。
此後,元軍攻勢更加猛烈,西路軍首攻襄樊,守城大將呂文煥苦戰六年後獻城投敵,後來引導元軍順江東下,襲破江州、安慶。形勢已然岌岌可危!
1275年,迫於形勢,朝中權臣賈似道督師蕪湖,因夢想何談,便消極備戰,遭元軍拒絕後,勉強開戰,不想領兵大將孫虎臣懼怕張弘範,臨陣脫逃。宋軍群龍無主,在元軍巨大衝撞下士兵死傷八九,賈似道逃亡。蕪湖一戰,宋朝精銳盡失。元軍歇兵皋亭山,虎視臨安!
然而,這時的南宋朝廷,朝政卻把持在賈似道的親信陳宜中手裡,此人膽小怕死,天生一個投降派。陸秀夫曾多次上書,請求到前線抗元保國,屢次遭拒。當年三月,元軍統帥攻下建康,臨安就在眼前。宋王朝立時一片混亂,見大勢已去,朝中官員樹倒猢猻散,左丞相留夢炎率先棄官逃跑,鑽進了元朝大營,後官封王侯。其他人競相效顰,紛紛逃離。無奈之下,太皇后要陳宜中出城談判,這小子怕被刑拘,半夜逃亡溫州而去。
臨安城陷落後,皇帝兩個弟弟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不肯附逆的文臣武將裹挾下,也『駕臨』溫州。這其中就有兩個股肱臣子:陸秀夫和張世傑。
張世傑,生年不詳,涿州範陽人,時任統軍將領。
經陸張二人磋商,打算重建宋室王朝,立益王為帝,趙昺為衛王。號召各地人馬緊急勤王,中興宋室。不想忽必烈絲毫不給宋朝喘息之機,欲要斬草除根。於當年11月,大批元軍進逼福州,張世傑無奈,率17萬官軍30萬民兵,護送皇帝趙昰入海逃亡,數月間,終無落腳之地,至1278年,年僅十歲的小皇帝趙昰病死,不少大臣又要各尋生路,此時陸秀夫挺身而出言:衛王趙昺尚在,宋朝還有機會。
六月,行宮移至廣東新會縣南80裡的海中崖山。陸張二人分授左丞相和太傅,苦苦撐持危局。不想元軍此時分派出兩路大軍,由張弘範和李恆帶領,團團圍定水陸要道,切斷水源,水師直逼崖山,崖山上的宋軍只得吃乾糧、喝海水,大量病亡,戰鬥力及其微弱。
張弘範先是要火燒連營,卻被宋軍提防,計行不通。一怒之下,與李恆實施南北兩面夾擊。
1279年二月初六這天,烏雲擠壓樓船,風大浪急。面對漸漸逼近的元朝大軍,宋軍沉著應戰,做最後的掙扎。陸秀夫負責看護皇帝,張世傑負責指揮作戰。由於是背水一戰,宋軍趁早潮退去時,打退了元軍的首次進攻。待中午時分,忽聽元軍船上傳來鼓樂齊鳴,宋軍以為元軍是在飲酒作樂,失去防範。不想這正是元軍第二次的進攻信號,剎那間,伴隨著鼓樂齊鳴,四面元軍蜂擁而至,千艦合圍,此時狂風驟起,宋軍戰船桅頂檣旗紛紛飄落海面,張世傑見事態不好,大吼一聲,帶領親兵,率先殺向重圍。
陸秀夫見情形危急,也不禁目眥盡裂,絕望之下,竟緊緊抱住驚恐的小皇帝。此刻艙外風雨正急,透過迷離的煙霧,一隻小船行近,船上一人大喊道:受張世傑之命,接轉小皇帝。但陸秀夫怕是敵人詭計,果斷擺手拒絕。接著他手仗寶劍,先是逼迫妻兒投海自盡,然後面對小皇帝雙膝下跪,拜了三拜說:「臣等不才,大宋中興之路絕矣,為不使陛下受辱,我君臣當為國死難!」
那渾身發抖的小皇帝眼裡閃著淚花,似懂非懂的先是搖搖頭,接著點點頭,便輕輕爬上陸秀夫的後背。陸秀夫站起身,用白色綢帶將小皇帝和自己的身軀纏了一遍又一遍,然後一步一步走到船舷舵樓,放眼看了看四周正急的煙雨,縱身便躍向蒼茫的大海..這一躍當真撼動了天地,風更急,浪更大起來,四下裡的軍民見此慘狀,紛紛效仿,據後人統計,當日崖山海戰,大宋竟有十萬忠勇之士跳海殉國。
當夜幕下奮力殺出重圍的張世傑聽聞陸秀夫縛帝殉難,不禁悲痛跪倒,仰望蒼天,大呼:天意嗎?也縱身跳進了滾滾波濤。
翌日清晨,一隊元兵押解著文天祥一步步來至海岸,海面上宋軍屍身枕藉、隨波搖擺,四下裡艦船殘破,血紅隨著浪花有節奏的拍打著沙灘,原也曾是宋將的張弘範手扶肋下寶劍,嘴角泛著冷笑。而失去自由的文天祥遙望著崖山,面沉如水,半晌,眼角滑落出一滴苦澀的淚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