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一個同學因咳嗽微信求助於餘,刻診:咳嗽一周,初起有頭暈頭痛流涕,自己用生薑泡腳和艾灸已緩解,怕冷、惡風,咳嗽無痰,遇風冷加重,伴有自汗出,自服玉屏風顆粒無緩解,不發燒,近幾天納差,無咽痛,口不渴,二便正常,月經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網診無脈象。
病情分析:
咳嗽一般外感多見,患者初起有頭痛、鼻塞流涕見症,說明有外感史,雖經泡腳和艾灸治療後緩解,仍有咳嗽,說明表邪未完全祛除,遇風冷加重,舌苔薄白,口不渴,惡風寒,說明患者感受的是風寒之邪,無咽痛說明沒有化熱。外感風寒性質屬寒,考慮採用《傷寒論》六經辨證,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鎖定桂枝湯,汗出惡風為營衛不和,咳嗽為肺氣失宣,診斷為太陽中風兼咳,選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本打算是開兩副,後考慮到患者煎藥不便,改為了五副代煎,因劑量偏小,囑其三天喝完。隨訪:當天吃完藥後,汗出惡風明顯減輕,又吃了兩天,咳嗽汗出均已痊癒。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汗出、惡風,診斷為太陽中風,原文提到喘家,病機也是肺氣失宣,本案雖然沒有喘,而是咳,病機相同,故仍可選加厚樸杏子。方藥對證,效如桴鼓!
為何用了玉屏風顆粒沒有效?玉屏風散由黃芪、白朮和防風三味藥組成,是治療自汗的常用方劑,病機是氣虛不能固攝津液,有脾虛的基礎,氣虛之後也可出現怕冷,但,與桂枝湯證的汗出惡風病機不同,桂枝湯證是由於營衛不和,治療是調和營衛。而且玉屏風對本案的咳嗽也沒有治療作用,雖然有防風的祛風解表,但力量比較小,而桂枝湯中有桂枝和生薑辛溫發散解表,力量更強,說明中醫辨證的重要性,辨證錯誤,療效也會相差很大。
大夏天用桂枝不會上火嗎?正值酷暑的八月,氣溫近40度,根據季節氣候用藥確實也是中醫遵循的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用溫遠溫,用涼遠涼,」炎熱的季節用溫熱藥應當慎重,但,中醫還有一句話叫做「有是證用是方」,只要辨證準確,放膽用之。醫聖張仲景開創了麻黃桂枝的時代,後世用藥逐漸偏於平和,特別是明清以後,凡遇外感,不敢使用麻桂,以蘇葉防風等平和中藥代之。冬天使用溫熱藥的機會相對多一些,但現代生活中的人造冬天也不少,空調的普遍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夏天感受風寒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加上吃了很多冷飲水果傷及中陽,內外相引,很容易生病。
咳嗽一般會首選止嗽散,這首方是清代著名醫家程鍾齡所創,載於《醫學心悟》,用於外感風寒,餘邪未盡。治療咳嗽確實效果很好,但對於本案來說並不合適,本案的病機關鍵是營衛不和,肺氣失宣,調和營衛是關鍵。治療咳嗽方劑還有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射幹麻黃湯、小柴胡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等,而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也是治療咳嗽的高效方,當引起足夠的重視。總之,中醫的療效在於辨證論治,套方的思維只能是下工。
2021.8.5 於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