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鹹魚 | 文
晚上七點往往是我們的小小遊戲群最熱鬧的時段,即使是在這段時間內裝模做樣雲上班的社畜們,也紛紛放下了偽裝,一起加入開黑打遊戲的行列。
看著大家紛紛湧入群語音,小郭卻不得不尷尬地在群裡發出這樣一條消息:你們不用等我了,我爸把我的網給斷了。
我們都很詫異,畢竟大家不是已經工作,就是快要畢業,大學生怎麼還在家裡被斷了網的?再說了,這個時間大家都悶在家裡,不打遊戲還能幹什麼?
學習?學個屁!
」沒辦法,誰讓我走在漫漫考研路上呢?加讓這幾天玩得太瘋,所以就被斷了網。」小郭解釋道。
「我的爸爸是EMP。」
雖然我們對小郭的境遇充滿了同情,但是聽到這個比喻我們還是忍不住笑作一團。
在群裡,小郭最羨慕兩個人,一個是我。因為對我來說,玩遊戲本身就可以算得上工作內容,家裡也不會說我什麼。
正大光明地打遊戲?這好像就是無數中國孩子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另一個就是阿凡。
阿凡是群裡的大腿,反應快,槍法好,在大家心目中,阿凡才是車隊的核心。此外,大家都知道阿凡同樣有個喜歡射擊遊戲的爸爸。
阿凡的爸爸最愛玩《使命召喚》,甚至在得知PS商店正在打折時,還主動要求阿凡給他買一份《使命召喚14》玩。
阿凡家裡現在還保留著當年阿凡爸爸購買的正版《使命召喚》一代和二代。即使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玩家還不敢給家裡透露自己買遊戲花了多少錢。
但有一個十幾年前就開始買正版遊戲的老爸?這是中國孩子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實小的時候我爸覺得COD太血腥暴力,不讓我碰。不過有一天我看我爸用遊戲裡的mg42機槍突突突很爽,我就求他,能不能讓我也突突一會。然後我爸就同意了。」
「那也是我第一次上手玩《使命召喚》。」
阿凡在群裡曬出自己老爸玩《COD》的照片
從八歲起就看自己老爸玩遊戲的阿凡,長大之後卻成了自己老爸的觀摩對象:「我每次語音打遊戲時我爸都會站在後面看。」
我很好奇,當著父母面語音打遊戲會不會很尷尬?但阿凡的爸爸似乎更在意阿凡隊友的感受:「我爸說,你老埋怨你朋友,你朋友願意聽嗎?也整的我挺不好意思的。」
我提出想要加阿凡爸爸的微信,我想知道在這位愛玩遊戲的父親眼裡,遊戲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形象。不過阿凡拒絕了。
「我估計你問不到什麼,我爸就是單純的喜歡玩FPS,尤其是二戰和現代戰爭題材的。」
「玩FPS不就圖個刺激。」
甚至當我提出想和小郭聊一聊他的「悲慘生活」時,他也表示不知道有沒有時間,因為「不確定我爸媽會不會給我整活」。
「其實我爸以前是比較愛玩遊戲的人,我還記得家裡有那種插卡的遊戲機,不過壞掉了。當時我想玩,他還嘗試修過。」
《熱血江湖》是郭爸爸年輕時最愛的遊戲,和現在的孩子們一樣,郭爸爸同樣會研究遊戲機制,甚至還拉上小郭的表叔一起入坑。
現在仍在運營的《熱血江湖》
「所以一個帶人入坑的玩家,最後成為了斷兒子網的父親,這究竟是人性的淪落還是父子情的淡泊?」我開玩笑道。
「可能是生活磨平了一個男人最原本的熱情吧。」
小郭的遊戲生涯是被自己的表叔開啟的,《暴力摩託》是小郭的入坑之作。郭爸爸和小郭的矛盾一開始並不在遊戲上,郭爸爸只是覺得玩遊戲傷眼睛,但父子間的主要矛盾卻是小郭的遊戲王卡牌。
雖然小郭學習成績優秀,但總是上課時偷偷玩牌讓郭爸爸把遊戲王當作了那時候的大敵,小郭的卡牌無一倖免全都被父親撕毀。
「我當時認為,卡片都是有靈魂的,老心疼了。」
對於遊戲,「我爸甚至當時鼓勵我玩玩CS什麼的,因為他覺得我小時候可能有些軟吧。」
「對了,我爸爸是當過兵的,他現在還想讓我去軍隊呢。」
郭爸爸曾經帶小郭玩過跑跑卡丁車,還用小郭的名字起了個暱稱叫做「小郭跑第一」,結果每次都是倒數第一。父親掌控方向,兒子使用道具,不過總會撞車。
「那不就是方向的鍋?」我吐槽道。
當小郭接觸到《地下城與勇士》後,郭爸爸才開始重視起了電子遊戲,因為他覺得這樣的遊戲太耗費時間和精力了,尤其是自己也曾經沉迷過這樣的網遊。
在被同學安利了《摩爾莊園》之後,小郭彷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那算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不過由於學習成績下滑,小郭終於遭到了父母的制裁。由於碰不到電腦,遇到同學詢問自己的遊戲進度只能厚著臉吹牛。
「有一次我吹牛自己有十個月的超能nono(相當於100元),放學的時候同學也給自己媽媽說要充十個月的,被我媽聽到了,還以為我亂花錢。」
由於自己的遊戲王被大範圍地撕掉,也沒辦法和同學一起玩遊戲,小郭認為那是一段失落又壓抑的時光,父子之間也經常有一些爭吵。
初中的時候,也許是郭爸爸還沒有徹底拋棄自己的遊戲心,在手機上下載了《無盡之劍》。雖然郭爸爸並不贊成小郭玩遊戲,但是作為周末消遣的話還是可以的。於是《無盡之劍》成為了小郭的又一啟蒙之作。
「就遊戲而言我都是被別人牽著走的,說實話我並不喜歡,玩LOL和CF只是為了合群,我更喜歡那種有故事情節的遊戲。」
受到《無盡之劍》的啟發,加上自己對繪畫的興趣,小郭開始花時間去寫自己的原創故事,然後自己配圖,希望自己的故事也能有朝一日做成遊戲。
「把自己的故事做成遊戲給別人玩,多麼酷的事情!」
小郭自己的武器圖譜
因為初中的時候喜歡上了漫畫,小郭也開始嘗試畫一些自己的漫畫作品:
對繪畫的愛好延續到了高中,對小郭的父母而言,此時畫畫又成了自己的大敵。
「我有一個本子是我媽精心裝訂用來記筆記的,結果全讓我拿來畫畫了。結果本子最終也被當成廢紙賣了。」
高中的學習壓力畢竟要大了很多,小郭也知道高中是最重要的階段,暫時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最終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名校。
結果在高三暑假,終於馬放南山的小郭接觸到了《崩壞三》,開發出了自己遊戲氪金的新技能,同時自己的遊戲之魂也漸漸覺醒。
一向反感RTS遊戲的小郭,卻被同學帶入了《星際爭霸2》的坑。像眾多進入大學就撒開了花玩遊戲的同齡人一樣,小郭也開始沉迷於研究如何提高自己的遊戲技術,並且為了更流暢地玩遊戲換了新電腦。
結果很明顯,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小郭都掛科了,隨著小郭對遊戲了解的越發深入,家裡對他玩遊戲的態度也越來越差。
「起初我是偷偷玩遊戲的,被發現之後嘗試溝通,結果可想而知。」
我有些奇怪,畢竟已經上了大學,為什麼這時候還會選擇偷偷玩遊戲呢?
「因為從我的認知裡,本能告訴我,娛樂和學習就是對立的,玩遊戲是不對的。」
「所以你現在還覺得玩遊戲是錯的嗎?」
「算是錯的,因為遊戲的確既耗費精力又佔用時間。」
我有些詫異,本來是為了批判郭爸爸一番,沒想到到最後成了小郭的懺悔錄?
「不過唯獨在玩《巫師3》的時候,我沒有這種感想,我是理直氣壯的。」
小郭認為玩遊戲的意義應該在於「這個遊戲對我帶來了什麼」,像自己玩《星際爭霸2》,花費時間去練習自己的遊戲技術,其實這並沒有什麼意義。玩競技遊戲花費時間精力,甚至還要花錢買加速器,到最後被對手打的「遍體鱗傷」,完全是費力不討好。
「唯獨《巫師3》,讓我感覺到這才是遊戲應該帶給人的感覺,讓人可以沉浸,也可以隨時出來。」
小郭坦言,那時候打遊戲成為了自己的一種狀態,不碰就無聊。同時自己也被帶入了Steam的大坑中,不過還好Steam可以退款,比手遊氪金要友好太多。
郭媽媽最開始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在她的眼中,不學習就等於在浪費人生。不過由於不懂」物理管制「技術,郭媽媽只能在小郭玩遊戲的時候嘮叨。
小郭認為自己打遊戲是為了發洩負面情緒,但郭媽媽則認為有發洩的功夫不如趕緊複習複習功課。雖然在小郭看來,當然也是絕大多數大學生的想法:哪有人上大學在家複習功課的啊!
在小郭和同學語音玩遊戲的時候,郭媽媽也會認為小郭是在和不三不四的人一起玩,當得知是小郭的大學同學時,甚至提出要聯繫導員。
就在我們聊天的時候,小郭的Switch被郭媽媽發現了,還好郭媽媽並不知道這一個小小遊戲機需要2000塊,一個遊戲也要300多,小郭就此躲過一劫。
話題終於再次轉回到了郭爸爸身上。由於這次的特殊情況,郭爸爸認為小郭應該在家裡利用時間準備考研,但小郭有一天沒控制住自己,讓郭爸爸有些生氣,於是給小郭限了網速。
限速之後小郭開始玩《怪物獵人:世界》,郭爸爸認為小郭把精力全放在了遊戲身上,而不是準備考研。加上小郭父母一向睡得很早,經常不到十點就睡了,因此當小郭玩遊戲到十點時,就會認為遊戲已經佔用了小郭的休息時間。
「我在大學哪有睡這麼早的啊!」小郭很無奈,因為自己就算十點準時上床,也根本睡不著。
於是最終的結果,就是小郭被斷了網。有的時候自己只是擺出來要玩遊戲的姿態,也會被提前斷了Wifi。
小郭的手機也遭到了母親的檢查,所有的「可疑」軟體都遭到了卸載。即使是偶爾被聽到音樂外放,也會被數落一頓。
「我爸希望我去軍隊,我媽只想讓我好好學習。而我自己?真的希望去個遊戲開發商或者工作室,完成我曾經的夢想,不過現實一點的話,可能找個國企混日子吧。」
說實話,聊到最後其實我發現小郭的父母並沒有我們之前想像的那麼「黑暗」,畢竟在有所控制的情況下是給了小郭一定玩遊戲的自由。
我有些遺憾,沒有能夠聽到一些來自父母方面的聲音。我時常也會在網絡上看到有已為人父的玩家分享自己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的經歷,不過我想,即使我能夠聽到這些玩家父親的看法,那也只不過是玩家長大成為了父親而已。
就像阿凡的父親,玩遊戲是因為喜歡戰爭題材,去感受遊戲的刺激,但並不會對遊戲的價值有更多的想法。
他們能夠對遊戲如此包容,其實更多的是出於自己對遊戲的了解和熱愛,那麼當又一個不同於遊戲的的新興娛樂方式到來時,玩家們可以做的比自己的父母一樣好嗎?
其實父母們往往針對的並不是遊戲,而是那些可能阻礙自己孩子前途的所有東西,就像小郭的父親,從遊戲王到畫畫,再到遊戲。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成為「玩家」的父親呢?也就是指當你的孩子被一種新興的娛樂方式所吸引的時候,你能夠,也願意去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方式和想法,了解孩子們痴迷的東西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不僅僅是對於遊戲的態度,而是為人父母思維方式的一種轉變。
小郭有一個說法倒是很讓我感興趣:能夠讓你理直氣壯玩下去的遊戲。那麼遊戲界是否有更多的像《巫師3》這樣的,能夠讓你理直氣壯的玩下去的遊戲嗎?我當然認為是還有很多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今有沒有這樣,能夠把這些「讓你理直氣壯的遊戲」介紹給大眾的渠道呢?我們有沒有能夠把父母們轉化成玩家的手段呢?
現實是,就連這些遊戲甚至還大多都處在灰色地帶。
大家很喜歡提及國外的ESRB分級制度,而ESRB對遊戲廠商起到監督作用之外,其實它存在的更重要的意義是為父母們為孩子選擇遊戲時提供信息參考。
圖源B站@熊貓遊戲字幕組《遊戲分級的意義和標準?審核遊戲的ESRB到底是何方神聖?》
但我們似乎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了解到遊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像小郭一樣,大多數都是被「別人牽著走」。
我總是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能夠讓那些不玩遊戲的人來認識到遊戲其實是具有其藝術價值的。但我現在也沒有得出一個答案,我認為除了那些外在的畫面或者是音樂,遊戲的價值更需要每個人去親身體驗。
所以說你無法用文字或者是視頻去說服大眾,只有遊戲大環境改善才能夠讓更多的人來深入的認識遊戲。
不過看起來,父母和孩子們關於遊戲的爭論,目前依舊是無解。
很多人會說等我們這代玩家長大了,形勢就會好起來了。如果單說遊戲的話,我覺得目前的環境雖說沒有翻天覆地,但的確大有改善。
那麼問題是,當一種超越遊戲的娛樂方式或者是媒介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還能做的足夠好嗎?
玩家長大成為父親,很簡單;作為父親,成為「玩家」,才是對未來父母們的真正考驗。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