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14號,INS上鬧出一條大新聞。
演員彼得·斯特曼推了張圖,上面寫著:
「《康斯坦丁》中,彼得·斯特曼塑造的撒旦,是影史最好的版本之一。」
炒得哪門子殘羹剩飯?
重點,不在這......
在留言區,彼得·斯特曼留下了一條簡短卻醒目的回覆:
「續集正在製作中。」
要知道,豆瓣上被近16萬人打分7.9的《康斯坦丁》。
自從2005年出了真人版,續集拍攝就遲遲沒有著落。
此後,整個IP的真人翻拍變得命途多舛:
先是,男主基努·裡維斯拒演續集;
然後,14年的劇版放出1季後遭砍;
接著,康斯坦丁甚至跑到《明日傳奇》這種略顯冷門的劇裡打醬油;
至於前不久呼聲挺高的電影版《黑暗正義聯盟》(康斯坦丁是男一號),如今也已經降級成劇集......
《明日傳奇》中康斯坦丁竟然還換了衣服!
單人電影的原班人馬,公布續集消息。
這形式,聽起來就賊勁爆!
一時間,INS上這條推送的熱度激增。
消息傳到國內,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而豆瓣上續集詞條下等續集的留言,自從08年網站創立之初,就從未停過。
這個漫改影史上抽菸最帥,敢跟撒旦比中指的男人,如何成為傳奇?
《康斯坦丁》
Constantine
2005.2.18 美國
上世紀90年代,一位美國編劇拿著一份企劃,興奮地找到製片人勞倫·舒勒·唐納(整個《X戰警》系列的製片人)說:
「我想做一部漫改動畫電影。」
當時《X戰警》還未開拍,超英漫改尚未成風。
勞倫看了下企劃,又翻了翻原著,卻突然拍板:
「這麼一部,時髦又邪典的漫畫,應該拍成真人電影啊!」
於是,她組建了編劇團隊,參考了《危險愛好》和《原罪》兩個故事,完成了影片的劇本初稿。
團隊組建之初,幾乎所有人都被原著的故事吸引。
這裡就包括,當時還在給布蘭妮拍MV的弗朗西斯·勞倫斯(《我是傳奇》)。
要問這部漫畫,到底有什麼魅力?
兩個字概括——
出格。
不同於早期不少,以二戰為背景的美漫英雄。
80年代才在《沼澤怪物37》中登場的約翰·康斯坦丁,是一個遊走在天使與惡魔之間的驅魔師。
他自私,毒舌,詭計多端,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
但也清楚自己的職責——
防止世界末日的到來。
因為與涵蓋七宗罪(即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的惡魔對抗。
這部漫畫在尺度方面,異常黃暴。
康斯坦丁時不時就為愛鼓掌不說,就連貴為天使的加百列,都有少兒不宜的橋段。
打鬥和處刑部分,毀容、斷肢、閹割等情節層出不窮。
而且漫畫從不避諱暴力和血腥。
受害者痛苦的慘狀,每次都是很直觀的呈現。
整個故事的大背景,是上帝與撒旦打賭:
雙方不能直接與人類接觸,觀察人類社會最終會向善還是向惡(血統不純正者,可以鑽空子)。
至於賭注,是全人類的靈魂。
故事中,惡魔們操縱股市,製造混亂。
而整部作品最初的主旨,其實是——
諷刺柴契爾—裡根時代自由經濟體系下,資本的貪婪和肆虐。
後來,內容中還加入了種族衝突等社會問題。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尺度大膽,且不乏針砭時弊的成人漫畫。
2005年的電影版,沿用了漫畫的基本設定。
影片中的大反派惡魔瑪門,剛好就是七宗罪中貪婪的代表者。
不過,真人電影的改編也遇上了難題——
豪擲1億美金的華納,想要PG-13的《康斯坦丁》。
這也就代表,主角康斯坦丁的人設要改,漫畫中涉及血腥暴力的鏡頭要刪。
戲劇性地是,儘管主創們努力調整,照著PG-13去拍,影片最終還是被定級為R(華納沒有投拍續集,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個中緣由,我猜是杜撰的宗教內容太多,有自殺情節,同時出現了海量的惡魔。
《康斯坦丁》是一部極簡風格的黑色電影。
說它極簡。
首先是故事極簡。
全片的劇情非常好概括——
康斯坦丁身患肺癌命不久矣,在死之前他要阻止惡魔瑪門借命運之矛降臨人間。
其次是演員極簡。
去除開頭發現命運之矛的拾荒者,片中擁有角色名的演員僅有10位。
最後是人物關係極簡。
天使、惡魔、驅魔人、普通人類。
整部電影只涉及這4類角色。
每個角色之間的關係,除了隱藏的終極反派,也只包含敵人和夥伴兩種。
三個方面的簡化,的確是為了提高拍攝效率,同時削減原著尺度,向PG-13靠攏。
不過這樣的安排,也讓顏值巔峰期的基努·裡維斯,有最大的空間狂拽霸酷炫。
接著講講黑色。
雖說影片涉及天堂、人間、地獄,三方勢力。
但全片下來,康斯坦丁不是穿越到地獄,就是身處即將被惡魔變成地獄的人間。
片中的洛杉磯,籠罩在死亡和陰謀下。
男主康斯坦丁冷漠寡言,自帶天煞孤星的體質,與他親近的人基本不得善終。
經此一役,他換了座城市改行做殺手。
名字沒改,還叫約翰……
護狗狂魔約翰·威克
老實說,《康斯坦丁》極簡的故事不算出彩,黑色風格也絕非首創。
那它憑什麼深入人心?
要我說,原因有三。
優秀的選角
提到康斯坦丁,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我想都是基努·裡維斯。
雖然有不少人說,基努演康斯坦丁全靠顏值,甚至指責他是面癱演技。
但這版康斯坦丁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
我認為,是基努抓住了人物的疲憊感。
影片中康斯坦丁少言寡語,步履沉重,微微駝背,煙不離手......
這些都在反映人物的疲憊感。
康斯坦丁為啥疲憊?
因為他對抗惡魔,從不是出於什么正義感,而是害怕自己死後會下地獄。
這個人物厭倦了爭鬥,一直在「被迫營業」這一點,不少翻拍都沒太在意。
女主在片中是一個擁有通靈能力的警員。
英國女演員蕾切爾·薇茲,當時已經拍過兩部《木乃伊》,動作戲方面相當純熟,再加上少見的綠色眼眸。
請她擔任女主,再合適不過。
前文提到,天使加百列在漫畫中,是男性形象。
導演弗朗西斯卻堅持要請,演話劇出身的女文藝咖蒂達爾·斯文頓。
為了保證蒂達爾能出演,導演甚至特地在所有演員確定後,才把蒂達爾的名字提交給華納。
事實證明,導演的選擇很明智。
蒂達爾近乎完美地呈現了加百列作為天使的優雅高貴,以及無性無欲。
而飾演撒旦的彼得·斯特曼在INS上自誇,確實有充足的底氣。
在正片中,儘管彼得出場還不到10分鐘,撒旦身上的挑釁、傲慢和不羈,卻全被抓住了。
而這,還有個很關鍵的前提——
彼得沒依靠任何特效妝,甚至連假牙都沒帶。
這幾乎是單憑演技,啃下的神話角色。
《康斯坦丁》之所以讓許多人印象深刻,優秀的選角功不可沒。
完整的世界觀
電影《康斯坦丁》雖然改編自原著漫畫中的兩個章節,但正片故事基本都是原創。
大篇幅的原創劇情,就意味著需要更改,甚至重建世界觀。
比如:
漫畫中,這段故事其實是圍繞康斯坦丁患癌自救展開。
表面看是主人公的自救之旅。
實則卻在展示康斯坦丁在面對死亡時,被激發出的正義感和善良。
電影《康斯坦丁》則把主要衝突,轉移到了天堂、人間、地獄這三者之間。
而這樣的選擇,需要影片建立起完整的宗教和驅魔體系。
《康斯坦丁》基本引用了天主教的體系,而撒旦原本是天使路西法:
惡魔降世人間,遵循了《地獄聖經》上的預言:
康斯坦丁手臂上的紋身,是古代的鍊金符號,其作用是讓隱藏的敵人現身:
他開頭使用的驅魔徽章,則是基督教隱修士之父聖安東尼,對抗曠野惡魔的方法:
影片在架構和豐富世界觀方面,做得非常細緻。
此外,影片的終極反派,並不臉譜化。
她認為上帝太偏愛人類,任何殺人犯、強姦犯、猥褻者只要通過懺悔就能上天堂。
她在人間見過了太多罪惡,這種邪惡的生物不配得到上帝的愛。
《康斯坦丁》更改並豐富了原著的世界觀,設計了足夠立體的反派。
時至今日,能夠同時做到這兩點的漫改電影,真的不多。
紮實用心的特效和道具
《康斯坦丁》的製作成本高達1億美金,這些白花花的銀子其實都肉眼可見。
這裡隨便挑兩個例子:
比如,殺掉康斯坦丁同伴的惡魔蟲怪,由成百上千的蟲子、老鼠、蛇、螃蟹等共同組成。
製作這個形象的難度在於——
不僅要保證惡魔的動作連貫自然,沒有違和感,還要讓每一個生物獨立運動。
於是在這隻蟲怪身上,特效部門耗去整整一年時間。
因為蟲怪完全靠CG合成,基努·李維斯拍攝這段戲時,又上演了喜聞樂見的「無實物挨打系列」。
另一場戲是惡魔瑪門抵達洛杉磯後,女主被它用怪力吸走。
在原始的劇本裡,這本是一場街頭的追車戲。
可就在開拍前幾天,導演弗朗西斯在《黑客帝國2》剛剛放出的預告片裡,看到了類似的公路飛車戲。
無奈之下,他只好更換方案。
這才出現了正片中,女主穿過數十道牆,最後飛出大廈的經典橋段。
這場戲採用了爆破實拍+微縮模型+CG特效的拍法。
劇組先拍攝電梯間裡,女主被吸走的一個短鏡頭。
然後用實物,搭建了幾十個寫字間的微縮模型。
而衝破牆體的瞬間,四處橫飛的碎屑和文具用品,是依靠機器噴射以及後期CG添加。
因為有大量惡魔出場,劇組請到了擅長特效造型的斯坦·溫斯頓工作室(代表作《刀鋒戰士》、《復聯1》等)。
片中無腦駝背的爬行惡魔,以及長著蝙蝠翅膀的無腳惡魔,全都是這支團隊的手筆。
《康斯坦丁》的特效紮實,道具方面也足夠用心。
好馬配好鞍。
康斯坦丁嗜煙如命(也差點被煙索命),打火機自然不能掉鏈子。
他的打火機背面刻有天主教的聖本篤驅魔聖牌,側面則刻了一行小字:
「雖然毀滅了世界,但贏得正義。」
康斯坦丁打惡魔時佩戴的指虎,由橡膠製成。
它不僅在表面刻有十字架,周身還刻滿宗教教訓。
胖教父的護身符上雕滿了古體字,康斯坦丁的龍息槍上也幾乎處處都是細節。
許多道具也被做舊了
然而這些細節,觀眾一般都注意不到,甚至攝像機根本拍不出來。
那做得這麼細緻有啥用?
增加演員拍戲時的信念感。
你看,《康斯坦丁》,已經把經費花在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完全看不清護身符上的雕刻
選角優秀、世界觀完整、特效和道具紮實用心。
雖然這部價值1億美金的商業電影,拍的足夠認真。
但它改編得並不完美。
對人性的剖析比不上《蝙蝠俠》,對超級英雄的反思趕不上《守望者》,它甚至丟掉了漫畫中針對資本的諷刺。
難怪《康斯坦丁》會出現「這是一部禁菸宣傳片」這樣的評價。
但......
那些在INS上,給一個不太知名的演員瘋狂留言;
那些高喊著「有生之年」,在微博上為續集消息狂按轉發鍵;
那些堅持10餘年,有事沒事就去《康斯坦丁2》的豆瓣頁刷新留言的人,時至今日,到為了點啥呢?
《康斯坦丁2》12年留言
是基努·李維斯的巔峰顏值?
還是康斯坦丁的瀟灑無畏?
又或者......
這部電影只是教會了你,如何優雅地抽菸?
或許都有,但我相信遠不止這些。
總有那麼一部電影,能連結起你的一段記憶。
它可能是——
在小小的MP4屏幕上,第一次看好萊塢商業片的悸動;
在剛沉溺於豆瓣TOP250時,頭一回被某個橋段驚豔到的爽快;
又或者是四下無人的深夜裡,被逼真的特效驚到失眠的喜悅......
而這份回憶,不正是我們遠離操蛋的生活,愛上電影的第一個瞬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