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乘風破浪的姐姐》之後,我突然不怕變老了。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召集了30位1990年之前出生的女藝人,伊能靜、袁詠琳、張雨綺、張含韻、張萌、鍾麗緹……無論是30歲的姐姐,還是40歲的姐姐,她們都活得那麼颯、那麼美、那麼光彩照人。
01
中國人特別有年齡感,很多女人20歲的時候擔心30歲的到來,30歲的時候擔心40歲的到來。
人們特別容易被自己的年齡框住,到了某個年齡段,就在身材、容貌、打扮上,甚至自己的事業上變得自暴自棄。
比如說:「我都四十歲了,再怎麼打扮,也是人老珠黃。」
可是看看這些姐姐們,比如伊能靜,不向年齡屈服,積極健身,50歲擁有40歲的身材。
相由心生,唯有不服老,才有可能付出努力去變得年輕。
02
面對中年危機,很多人會說:「我都四十歲了,轉行肯定做不好,還不如在現在的崗位上,湊和湊和。」
現實確實殘酷,很多公司不招35歲以上的,或者不招30歲以上的。
然而,現實也很公平,對有準備的人,機會是不挑年齡的。就算年齡大了,也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
大多數公司對管理者一般不設年齡限制,越是基層的員工,對年齡的要求越苛刻。所以,趁年輕,儘量往管理崗位上努力吧!
當然,全世界人這麼多,並不是每個人能當上管理者,而且有的人,天生不適合當領導者,那該怎麼辦呢?
最近與幾位前大齡女同事聊天,討論到一個扎心話題:「如果你被裁員了怎麼辦?」
一個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都年紀這麼大了,又沒做到管理,誰會要我啊。「
另一個說:「我想考MPA,做好準備,萬一被裁了,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顯然,第二個更胸有成竹,如果被裁,找到工作的機會會更大一些。
在沒有走上管理崗位之前,具體要做好哪方面的準備呢?
一是人脈上面的積累。
平時和同事處好關係,不要輕易得罪人,在找工作的時候,省去人事篩選簡歷的過程。公司覺得候選人可信,候選人覺得公司不錯,所以雙方都覺得風險較小,面試成功率更高。
除了和同事處理好關係,也要和同學們保持聯繫,包括大學同學,以及在職培訓一起學習的同學們。說不定哪天創業的時候,這些人也能幫上大忙。
二是學歷上的積累。
很多工作會更青睞高一點的學歷,比如研究生就比本科生有優勢,博士比研究生更有優勢。很多專業性崗位直接要求博士學位。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更高學歷是比較明智的。
三是專業知識上的積累。
學歷雖然重要,如果專業技能不過硬,也是很難過關的。一位朋友,平時工作不注重積累,專業知識很不紮實,也不重視總結,換工作面試的時候,總是被面試官問得啞口無言,很是難堪,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挺難的。
做到這些積累,既要在工作中善於總結,也要在業餘多多參加充電。
這兩種都要注意分寸。有些人光去盲目充電了,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沒有幫助,只能是浪費時間,得不償失。比如現在很流行考MBA,無論什麼工作的人都去考,其實對有些人來說是沒有用的。
03
我們沒必要懼怕年齡大,有時,年齡大也是優勢。因為年齡大,經歷過相當長時間積累,專業領域相對更豐富,心態更成熟,人脈積累也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時候可以嘗試自己創業。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40歲以後開始創業的。
40歲時的柳傳志,拉了11個人湊20萬元,創立聯想,卻被騙14萬。創業之初遭遇這種事情,困難可想而知,可最終他們還是挺過來了。
長鵬實業創始人湯捷,40歲成立汽車內飾企業,60歲才成功,70歲再次創業進軍無人機智能電動車等行業。
42歲宗慶後一事無成,I4萬元承包杭州上海校辦企業經營部。蹬著三輪車,在街上叫賣飲料。
43歲的任正非用2.1萬元創立華為。
絕不自暴自棄,才成就了這些人偉大的事業。
04
麥達德《最好的年齡》中得出這樣一句結論:「人生就像旅行,一處有一處的風景。」
享受年齡帶給自己的紅利,終身學習、做好準備、善於改變,我們就能對年齡無懼。
碼字不易,原創不易。正衝千粉,看到這裡了,順手關注一下好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