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維
近年來,歷史類圖書的閱讀熱潮不斷,將歷史「故事化」「圖像化」,降低閱讀難度、增加閱讀趣味,無疑有普及知識的利好,但有時也不禁讓人感慨,有沒有在知識層面既準確、專業,在閱讀體驗上又能提供類似閱讀小說一般快感的歷史書?
以準確和好看兩個標準來衡量,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可位列推薦榜單前列。這部頁碼超過1700頁的「大部頭」看上去有些讓人生畏,可一旦翻開,就會沉浸其中。作為書迷,作家二月河就說過:「《第三帝國興亡》雖然不是小說,但它刺激、原味,仍然可以使人通宵達旦地讀下去。」正是這樣的可讀性,讓這部史學著作在浩如煙海的研究納粹德國、希特勒的專著中脫穎而出,出版60年後仍然是無數讀者了解這段歷史的第一選擇。
《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 [美]威廉·夏伊勒 著 董樂山等 譯 譯林出版社 2020年5月版
為什麼威廉·夏伊勒能把這本書寫得這麼好看?
首先是這段歷史與他的職業和生活經歷緊密交融在了一起。1925年,21歲的夏伊勒離開正當「柯立芝繁榮」的美國,來到歐洲成為《芝加哥論壇報》的特派記者,渴望成為海明威那樣的記者作家。1933年,希特勒當權成為德國總理,夏伊勒的報導開始聚焦更多納粹德國的活動。1934年,夏伊勒移居柏林,在第三帝國的中心發出了更多納粹活動的報導。那時的歐洲各國、英國、美國,都在希特勒的宣傳攻勢下,對他瘋狂的野心毫無警惕。納粹黨在各國廣設分部,投入資金和人力構建納粹的和平假面,效果顯著。在夏伊勒後來根據這段生活的日記成書的《柏林日記》中,記下了街頭廣播裡希特勒的叫喊:「我們是強大的,還會更強!」他也記下了紐倫堡納粹黨代會期間德國士兵和普通人的狂熱。可以說,夏伊勒的報導最早將納粹興起的危險真實呈現了出來。
此外,夏伊勒親歷了第三帝國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例如,慕尼黑協議籤訂時,他親眼看到了英國首相張伯倫疲憊頹喪的模樣,看到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他在法國籤署投降協議的現場,機智地躲開了蓋世太保的阻撓,第一時間向世界發出了報導。在「二戰」期間,夏伊勒所在的「默羅新聞隊」從戰爭現場發出的報導,讓全世界及時了解戰況,撕開了納粹戰爭機器的真相,讓原本被納粹矇騙的各國人民逐漸清醒。1940年12月,夏伊勒聽聞秘密警察在給他羅織罪名,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於是攜家人逃離了柏林。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之後,他又返回紐倫堡,報導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可見,威廉·夏伊勒作為戰地記者的職業生涯,與整個歐洲的變化、與第三帝國的興起和滅亡重合在一起。他不僅親眼見證了這段歷史,他的報導、日記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當然,僅僅是這樣的個人經歷還不足以使夏伊勒寫出經典的歷史作品,他還採用了大量彼時的原始檔案,包括第三帝國的外交部檔案、希特勒的會議記錄、電話記錄、德國海軍檔案等資料等。除此之外,夏伊勒還參考了德軍將領的日記和回憶錄,以及他們的證詞。
威廉·夏伊勒
親眼見證第三帝國的個人經歷,加上如此豐富的歷史材料,促使夏伊勒終於動筆,從1955年到1960年,用了5年時間寫成這部大書。出版時它以單卷本發行,可謂厚重無比,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的暢銷,出版當年在美國的銷量就達到了200萬冊。除了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非虛構類獎項,《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還獲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研究專家、牛津大學歷史教授休·特雷弗-羅珀的好評,在書評中稱讚這部作品為「我們這一世紀最黑暗之夜中的光明,希特勒德國令人戰慄的故事,傑出的研究成果、生動感人的敘述」。雖然有不少歐洲學者對一個「記者外行」寫的歷史書不以為然,從專業角度持有異議,但絲毫沒有影響這部書在全世界的暢銷,為無數讀者提供歷史啟蒙。
能把歷史事件「故事化」,一方面對史實的準確度有很高的要求,否則就變為了戲說,另一方面要求作者有非同一般的敘事能力,能將紛亂的原始素材整合為一體。夏伊勒以新聞書寫練就的出色文筆,結合對第一手材料的深度挖掘,將歷史事件發生的細節進行精確還原,每個重要人物的生平、性情、對話、結局,都根據真實材料撰寫而成,甚至腳註中都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每個人物的對話、每個事件的經過,都取材於有據可查的原始檔案。通過他出色的編排與講述,讀者能感受到歷史事件情節的推進,情感的克制與迸發,甚至比讀許多小說還有快感。閱讀中讓人不禁感慨歷史充滿了戲劇性的巧合,各色人物也共同演繹了人性的各個層面和人類社會運行之複雜。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已經出版了無數與這段歷史相關的專著、回憶錄,但夏伊勒的這部作品仍然具有獨特的號召力。畢竟,人類能留存的歷史都需要一個好故事的框架。夏伊勒的書能一直流傳,就在於他把真實的歷史事件編入了精彩的故事框架,精確而生動地展現了歷史的發展。
在中國,1965年就推出了由董樂山先生領銜翻譯的中譯本《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可謂及時追趕了世界閱讀之風潮。值得一提的是,譯林出版社在2020年的新版中首次加入了200多張歷史照片,給這部原本文字精彩的歷史著作增添了更多實景資料。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讀者通過這部厚重的大書,去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從而更珍惜和平的時代。
正如夏伊勒在本書後記中所說:「這個世界上的那些走入歧途的政府和無所適從的人們如果能記住納粹恐怖下的黑暗和幾乎席捲了全球的種族大屠殺,可能也將是有益的,而這正是本書的宗旨。記住過去,有助於我們理解現在。」(王維)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