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韓國男子欲跳橋自殺,韓國媒體直播
2014年4月16日,載有476名乘客的韓國客輪在珍島郡屏風島以北海域沉沒。超280死亡,其中200餘人是學生,成功逃生的高中副校長姜某被發現自縊身亡,自殺謝罪被認為是韓國恥感文化的表徵,韓國人的生死觀認為人死之後什麼事情都將結束,會擺脫世俗的煩惱。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近十餘年卻成為發達國家中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讓看慣了歡樂韓劇的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韓國自殺率連續八年位居發達國家之首 亞洲金融風暴摧毀韓國信心
1995年韓國的年度自殺率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然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自殺率飆升,並且自那以後一直在惡化。2012年,韓國有14160人自殺,平均每天39人。在韓國這樣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度裡,自殺率如此之高,令政府官員與社會學家困惑不已。
關於自殺大量發生的根源,社會學家嘗試做出解讀。對於老年人的自殺,分析認為是傳統家庭單位的瓦解,以及經濟狀況不佳。在20-30歲的人群中,自殺主要是由於經濟不振,致使年輕人求職困難,或多次失業,因而生活陷入貧困之中。在韓國,大學剛畢業的群體一般被稱為「88萬韓元世代」(他們的月薪很難超過88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000元左右),吃飯、租房、交通之外,也就成為月光族了。有的人還因絕望而賭博,進而信用卡嚴重透支,導致家庭解體。而離婚,又恰恰是30-40歲群體選擇自殺的第一主因。對於所有年齡段的人來說,太多韓國人把自殺當成了擺脫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的可行的退路。
「金融風暴」之前,韓國的大企業曾經是韓國人的金飯碗。一旦被這些企業選中,就會得到學習和鍛鍊的機會,豐厚的福利待遇,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在一個公司裡工作到退休。職場是韓國人人生中的重要部分,他們為企業盡心盡力地工作,為自己企業的發展而驕傲。韓國的大企業裡還有強大的工會為職員們作後臺,出面為員工爭取更高的薪水,制止無端解聘員工的行為。「金融風暴」過後,韓國的企業從重視上下一心、愛社忠誠變成了強調財務狀況、出資人的利益。大企業大幅度減少了僱傭正規職員的數量,通過更多地使用「非正規僱傭職員」或者把工作外包來降低經營成本。與此同時,產業也在迅速地更新換代,三星的總裁強調說韓國已經進入了「1%的人才養活99%的普通人的時代」。企業願出幾倍的高薪僱傭能夠領導企業進步的「人才」,但不願意僱傭「普通人」,每年新增加的僱用中「非正規職」的比例迅速升高。勞動力市場變得更靈活了,企業在競爭中的競爭力增強了,但是國家卻沒有為勞動者準備好法律保障,大部分「普通人」只能端起了四處打零工的「泥飯碗」,得不到社會保障,忍受同工不同酬的待遇。
自殺或為挽回名譽與面子 盧武鉉成為韓國現代史上第一個自殺的總統
在韓國自殺是為了挽回某種名譽或面子,在一定程度上還有一種「大義凜然」的光榮。近些年「面子自殺者」名單長得驚人: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現代峨山前總裁鄭夢憲、全羅南道前知事樸泰榮、釜山前市長安相英、光州大學前董事長金仁坤、國家情報院前次長李秀一、大宇建設前總經理南相國……這些名人自殺,也對韓國普通人起到了不良的示範作用。韓國近幾年有十餘名演藝人自盡,較為知名的有崔真實、鄭多彬、李恩珠、安在煥等。韓國媒體普遍認為,明星們的私生活和他們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樣子其實有很大差別,公眾性與私人性的背離,是韓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也是他們自殺的主要原因。韓國自殺預防協會日前對統計廳發表的自殺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2008年10月崔真實自殺後,有3081人自殺,與此前一年相比,增加了1807人。還有,自殺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選擇同有關藝人相同或相似的自殺方法。
模仿自殺被韓國媒體稱為維特效應。它是指當名人或自己的偶像等人自殺時,把自己和自殺的人視為一體而試圖自殺的現象。維特效應尤其在20-30歲人群中最常見。韓國國會議員林鬥成表示,按月份、性別對2003年至2007年自殺人數的分析結果顯示,名人自殺後隨之自殺的普通人急劇增加。2005年2月,電影演員李恩珠自殺後,女性自殺人數明顯增加。當年2月女性自殺人數為240名,而在李恩珠自殺後的3月份,女性自殺人數為462名,增加近1倍。
現代集團總裁鄭夢憲2003年8月自殺,當月普通男性自殺人數達到855名,比7月的737名明顯增多,成為2003年自殺人數最多的一個月。專家分析,名人自殺會對那些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普通大眾產生巨大影響。名人選擇自殺後,原來羨慕他們的普通大眾就會產生「如此有成就的人都死了,我這樣的人更沒有生存價值」的想法,從而導致自殺率提高。
韓國採取對策應對自殺 目前效果不明顯
在全國層面,韓國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應對自殺問題。然而措施仍然遠遠不夠有力,自殺預防服務的全國預算接近700萬美元。與此相對比,日本在預防自殺方面投入的資金有1.3億美元,而且那裡的舉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爾、釜山兩城市因選擇地鐵自殺者過多,不得不花費巨資將地鐵站全線封閉。仁川也效仿釜山,建立起了全面的自殺預防項目,目標是把自殺率降低20%。這幾個城市也設立項目,試圖降低自殺率。 1992年時,芬蘭自殺率處在全球最高的水平,當時官方實施了防止自殺關愛的項目。通過這種項目,芬蘭成功地把自殺率降低了40%。
2013年上半年,僅在首爾漢江上,就有102人企圖跳橋自殺。2009年,欲在漢江自殺者為210名,2010年為193名,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196和148名。其中,麻浦大橋所佔人數最多,近5年間達到110名,堪稱「自殺大橋」。2012年,首爾市政府和三星聯合發起了一個項目,當有人走近大橋護欄時,面板就會點亮並致以問候:「我知道你這段時間過得不容易」,或者「你今天感覺怎麼樣樣?」 一年之後,在麻浦大橋上跳橋自殺的人數同比增長了六倍。
資料圖:韓國大橋上勸阻的話語
韓國有關機構研究表明,每當有一藝人等知名人士自殺時,都會導致約600名大眾產生自殺的念頭。為防止這種「維特效應」,專家建議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時,應最大限度壓縮對自殺方法及經過的報導。同時,媒體千萬不應該把自殺行為美化成「英雄化」,自殺明明是輕視生命的現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