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運河(西安網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席藝術官)
前些日子,我在網際網路的"今日頭條"看到了,劉寧亞老師發表的文章。
題目是:如何看待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與《人生》的關係,與《鄉下人》又是什麼牽連?
路遙與於運河為什麼成為「影敵"?一從《人生》《鄉下人》看巜平凡的世界》之初衷
當我看完劉寧亞老師這篇文章後,感受頗深,引起我美好的回憶。
不由得,我想寫一點點回憶文字,以示紀念。
紀念,我走向拍電影《鄉下人》的指路人---路遙先生。
路遙是我尊重的文學大師,因為電影《人生》,我一個鄉下人與陝西大作家相遇了。
故事從我說起:我敬佩吳天明大師,用電影藝術深刻的批判了中國二元制戶籍制度。
你高加林再有文化,有本事,你在城市裡工作再好,因為你是農民的兒子,你是農村的戶口,反對走後門的不正之風,你必須背著鋪蓋卷,遷送回農村。
我敬佩大作家路遙,他用小說講述了高加林的命運。
高加林高中畢業,返回村子裡,想當老師,結果,被村大隊書記的兒子頂了下來。
高加林教不成書,痛苦的要死,用笨重的活,折磨自己,滿手都是血泡泡。
高加林在痛苦的生活中,迎來了劉巧珍的愛。
那種愛,愛的驚動了全村人,讓村裡人,三五成群的人眼火,驚動了村裡頭,淨屁股的碎娃,追著,趕著,吶喊著,"高加林,劉巧珍。高加林,劉巧珍。"
在這吶喊聲中,高加林迎來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自由戀愛的愉悅。
劉巧珍的愛,使高加林雖然幹著又髒又臭、又累的拉大糞的活路。
但高加林內心充滿了甜蜜蜜、喜悅的味道。
正當高加林享受人生、愛的時候。他利用叔父的權位,走後門,進縣城廣播站當記者了,他遇到了老同學---城市姑娘黃亞萍。
高加林立馬放棄劉巧珍,選擇了黃亞萍。
高加林絕對不是現代的陳世美,而是高加林想脫離農村,想加入城市人的隊伍。
最終,高加林因為是農民的兒子,中國二元制戶籍制度,必須把你高加林退回黃土地。
這就是路遙的小說《人生》,大體的故事。
但是,我認為,從電影《人生》高加林的人生運行軌跡,看不到社會運行的全貌。改革開放,讓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式的農民,可以大辦鄉鎮企業,華麗轉身成為農民企業家,帶領鄉黨擺脫黃土地,從農業社會邁進工業社會。
所以,我去西影廠找到吳天明廠長,要求拍一個《人生》續集。
吳廠長聽我說的有理,高興的很,就把我帶到了西影廠招待所,安排我住到了二樓,和路遙住了隔壁。
吳廠長,把我的想法和情況介紹給路遙,路遙也很高興。
吳天明、路遙在我住的房間,三個人多次諞到弄個《人生》續集。還諞了些段子,高加林回農村,善良的劉巧珍讓自己有文化的姝姝巧玲嫁給高加林,辦起了運輸公司,幾十輛現代汽車,浩浩蕩蕩從黃土地的土路上,載著成千上萬的農民工,開進了大都市。這些段子,還發表在《當代青年》1985年的雜誌上。
這段時間,電影《人生》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大禮堂召開主創人員與師生見面會。會上,吳天明廠長告訴大學生觀眾,鄉下人於運河請求吳天明廠長再拍一個《人生》續集。並請我,在中國人民大禮堂發表演說,引起了大學生的轟動。柏雨果老師就寫了《萬元戶於運河登上大學講壇》的文章,發表在《陝西日報》上,《北京晚報》也登出了要拍《人生》續集的消息。
從此,我和吳天明廠長、路遙、柏雨果老師都有往來。
後來,路遙找到我,鄭重的告訴我不要弄《人生續集》了,不好弄。
我尊重路遙的決定,《人生》中的高加林,是路遙的「娃」,我這個鄉下人,不能硬當高加林他「乾爸」。
路遙誠懇地告訴我,可以用你的故事,弄個《鄉下人》,咱們和吳天明廠長好好說說。
路遙是個好人,告訴了我一個方向。我就決定了,弄個電影《鄉下人》。
在吳天明的廠長全力支持下,專門派了文學部袁守誠老師做我的責任編輯,和我同吃同住半年,共同編劇《鄉下人》。
吳天明廠長在山西籌拍《老井》時,我去找吳天明廠長。吳廠長看了《鄉下人》電影劇本,當時就拍案定板:決定了農民編劇、農民投資、農民獨立製片《鄉下人》。
當時,西影廠每年八個電影指標已用完,吳天明廠長寫信給國家電影局,請求審定《鄉下人》劇本,追加一個拍攝指標。電影局審定評價:題材新穎,立意深刻,農民編劇,農民集資,農民製片,難得可貴。
後來採訪吳天明廠長的《解放日報》的記者,把這個故事發表在《解放日報》,「正當中國電影改革制度舉步艱難之時,陝西農民企業家於運河率先舉起了獨立製片的旗幟。」
一句話,沒有吳天明廠長,就沒有電影《鄉下人》。
現在,我想說的是,我幹完電影《鄉下人》,已經是傾家蕩產了,那年,我整整四十二歲。
路遙幹完《平凡的世界》,他把自己的命也貼了進去。那年,他也是整整四十二歲,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獲得矛盾文學獎。
我的電影《鄉下人》,它使中國農民理直氣壯的登上了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闖進了電影的藝術殿堂。《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經濟日報》等等中央媒體高度重視,熱烈宣傳,使《鄉下人》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讓鄉下人足足揚眉吐氣了好一陣子……
2020年5月25日於西安
作者簡介:
於運河,1946年10月26日生於陝西鹹陽,中國內地第一位拍電影的農民。1984年的一天,於運河花一毛五分錢看了一部叫《人生》的電影,看完了又買票,連看幾遍。因為不滿電影對高加林命運的安排,他以農民身份傾家蕩產投資80萬元,1988年拍出電影《鄉下人》。在當時的電影界反響強烈。這一文化事件,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破冰之旅。當時的《大眾電影》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農民編劇、農民集資、農民監製、農民領銜主演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書寫了一筆。「
於運河新作:《我這一輩子》,即將面世。
——-從《人生》、《鄉下人》看《平凡的世界》之初衷
作者/劉寧亞
《平凡的世界》到底是不是悲劇,一定要知道作者路遙的初衷是什麼?要知道作者的初衷,就要先弄清這部作品的來龍去脈,還要必須提到的另外兩個人,一位是當時西影廠廠長、《人生》電影導演吳天明,另一位是與路遙成為「電影敵手」的電影《鄉下人》編劇、製片人、主演集於一身的農民於運河。
先從於運河說起。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底張鄉農民於運河看過《人生》電影後,心中怒火燃燒,他直接到西影廠找到《人生》電影導演吳天明,聲稱這個電影是對知識青年的不公,主人公高加林應該在農村大有作為,用知識和科學帶動農民致富.......吳天明廠長聽了於運河的一番激昂的「演講」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推薦於運河去見路遙。
於運河與高加林有同樣的學歷,同樣高中畢業回農村,但於運河與高加林不同的是他在農村辦了一個製鞋廠,帶領部分青年農民脫離了貧困。
當時《人生》電影剛公映,社會反映不是很強烈,似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個時候於運河找到了路遙,說明《人生》電影並不完整,並提出應該拍一個續集,讓高加林在農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路遙沒聽於運河說完就叫好:「支持於運河的建議」。
路遙和於運河於是南下北上進行《人生》電影的宣傳,尤其在北大的一場講演,一時之間轟動了京城,一個農民登上北京大學的講壇,確實在當時也算是一個重要新聞。
隨著《人生》電影進一步的擴大放映,人們開始關注人生,社會效果已經顯現。此刻的路遙不是陷入《人生》的興奮中,而是開始醞釀一部更大的作品,到後來才知道他心目中的大作就是《平凡的世界》。
於運河並不知道路遙的內心世界裡的平凡的世界,他仍然一味要求路遙再寫一部續集。這時的路遙已經處在創作的靈感中,於是建議於運河放棄人生續集。但倔犟的於運河不肯放棄自己的想法,多次向路遙建議,路遙的最後一次回答顯然帶有不樂意的成份:「《人生》這部作品是完整的,沒有必要狗尾續貂再拍續集.....」這句話逗躁了於運河。他直接向山西奔去,去找正在拍《老井》的吳天明。
二人暢談十分愉快,吳天明給了於運河的鼓勵和勇氣,他顧不上追星主演的張藝謀和鞏俐,端直回到西安。
他為了得到新聞媒介的支持,來到當時紅及全國的《城鄉生活報》,主編高玉樓、時任編輯部主任的我,和通聯部主任姚青山集體接待了他,並認真聽取於運河的理論依據和闊想。
第四天,於運河終於看到了《城鄉生活報》整版刋登的「人生是逗號還是句號?」的特約評論員文章,並引起了人生大討論。
於運河最大的錯覺,是他當時心中不滿路遙的那句話,心中有打不開的結,決心拍攝《人生》續集,給路遙較量一番。
1989年,時年42歲的於運河投資80餘萬元拍攝了電影《鄉下人》,不僅成為中國第一位投資拍電影的農民,而且身兼製片人、編劇、主演等多職。
《鄉下人》的主人公任北杭有句臺詞:「人活在世上,就要鬧出點動靜」。其實路遙在於運河身上也看到了《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裡面很多地方與於運河有「重影」的地方或者「焦距」不清的地方。
當然,是在吳天明的支持下,徹底改變了鄉下人於運河的命運。這就是吳天明。
故事講到這裡,已經看到路遙對《平凡的世界》壓根就是往悲劇的結果去考慮的,可以說他始終都沒有想著去寫完美的大結局,正因為如此才是最完美的結局,也是作者心中的最理想的結局。
原文網址:(悟空問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726313276818325768/?origin_source=question_click_write_answer_search 作者:劉寧亞
作者簡介:
劉寧亞,男,1950年生,河南省宜陽縣人。歷任《西安公安報》編輯部主任、《法制之窗》雜誌社副主編、《西安日報》法制周刊 常務副總編等職。現任《國內警務報導》報、《中國警務報》總編,兼任世界華人協會常務理事、聯合國文化總署執行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