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碩士待業200天,工作 10 年存款 2W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選擇」

2021-02-14 乾貨幫

作者 | 阿秀

來源 | 進擊的阿秀(zchxuexi)

今年 35 歲的樂哥,曾經是某知名醫藥企業的新媒體運營,當他聯繫到我的時候,已經在家待業超過200天了。

 

樂哥聽說我最近離職創業了,加上一直看我的文章比較信任我,就主動找到我說想聊聊,能不能給他提點建議。

 

我在約定餐廳見到樂哥時,簡直有點難以置信,原本 180 多斤的壯漢,現在也就 150 多斤了,衣服明顯松松垮垮,整個人的氣色也不是很好。

 

我起初還以為他生了什麼病,後來還是樂哥主動講了他的現狀,我才明白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說實話樂哥原本條件不錯,10年前碩士畢業於北京一所 985 高校的新聞學院。畢業時,樂哥陰差陽錯的進了一家知名醫藥企業的市場部門,負責新媒體業務。

 

後來有一個很巧合的機會,樂哥在做公司微信推文的時候,不小心把兩個產品的介紹搞混了。

 

誰曾想集團領導看到了推文,本來就對市場部門不滿的領導層極其生氣,借著由頭開始整頓市場部門。風口浪尖上的樂哥,首當其衝被優化了。

 

拿到N+1 個月賠償的樂哥,開始是樂觀的,他覺得自己做了10 年新媒體,對微博、微信、抖音,甚至社群都有經驗,而且人脈也廣,找工作應該不難。就算一時找不到好工作,他可以自己先做自媒體,肯定能養活自己。


樂哥「休息」了一個多月開始找工作,卻發現沒自己想的那麼樂觀。

 

一方面是行業不景氣,幾家大的網際網路企業剛經歷過一輪人員優化,加上樂哥真正能拿出手的傳播案例也並不多,跟那些生龍活虎殺入新媒體圈的95後們比,性價比太低了。

 

另一方面,原本信心滿滿的自媒體也並不理想,從 0 到 1 遠比想像的難。樂哥做了一個財經類帳號,第一期推文求業內各位大佬轉發,閱讀量到了5k,可是再往後就是寥寥幾百了,更不用說盈利了。

 

更關鍵的是,樂哥工作以來一直大手大腳,工作 10 年也只有2W 存款,要不是 N+1的補償,這6個多月可能都抗不下來。他不光要交房租,還要給自己交各種社保、公積金,加上生活支出,他已經沒什麼錢了。

 

樂哥低著頭默默地說了一句話,讓我的心裡也很難受:快吃不上飯了,但我總不能35 歲了還跟爸媽要錢吧,我這麼大年紀還讓他們擔心……

 

那晚上我思考了很久,也幫樂哥復盤了很久,我發現很多人也面臨像樂哥一樣的問題,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好像就是賺不到什麼錢,甚至在危機來臨時首先被「優化」。

這其實並不是他們不努力,就是「選擇」了錯的努力方向。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累死我們的並不是工作,而是我們的選擇。


知名諮詢專家劉潤老師分享過一個觀點:我們很多人有一個錯覺,那就是決定我們在人才市場上定價的是「能力」。實際上能決定我們值多少錢的,並不是能力,而是職位。

 

每個職位定價,都經過了公司精心核算,這個職位能產出多少價值、獲得多少薪酬,都是有數的。

所以你的薪酬,根本上匹配的是這個崗位,其次才是你這個人。

 

這個結論有兩方面的含義:

 

第一層是字面含義,一個職位能提供多少薪酬,核心在於能產生多少價值量。

 

這很簡單,一個職位越是稀缺,越是責任重、要求高、產出大,這個職位的薪資就越高。

 

每份工作都很重要,但顯然並不是同樣重要。

比如新媒體行業裡的作者,薪酬就遠比編輯和運營人員高得多,因為這是行業核心工種。

 

比如有些飯店裡的大廚,甚至能跟飯店老闆分帳,因為如果流失一個好大廚,就可能搞垮一家飯店。

 

比如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也往往比同級別的產品、運營拿錢多,因為門檻更高。

 

但樂哥一直都是在醫藥企業做新媒體,這個崗位對公司的價值遠不如醫藥研發、生產、銷售重要,甚至也比不上新媒體公司的運營同行。

 

儘管每個崗位都自有價值,但是價值量的大小顯然不同,當企業想要優化人員時,犧牲價值相對較小的崗位,可能連顧慮都不會有。

 

聽起來可能很扎心,但這就是真實的商業世界。

第二層是隱藏的含義:資歷越老,你反而越危險。

 

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誤想法,那就是資歷越老越值錢。

 

實際上真相是,資歷越老,你就越危險。

如果員工資歷越長,薪水就會相應提高,會逐漸逼近這個職位的薪酬上限。

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你這個崗位,而不是你這個人本身。

 

當有比他更年輕、薪酬更低,同樣勝任這個崗位的年輕員工出現,如果老員工不能跳到新的職位維度競爭,不斷往上走,就很可能會被公司換掉。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排隊在你後面的人同樣勝任,還比你便宜得多,不換你換誰呢?

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一個競爭社會,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管是擇業還是做生意,如果想要獲得更好的資源,就要在各類競爭中勝出。

 

要想更好的贏得競爭,我們就要弄明白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進入的這個行業是紅海還是藍海,你的工作是不是要跟高手競爭搶灘。

 

很多人對於行業和工作,並不是那麼了解,單純是看到很多人都在做,就一頭扎進去。

 

有個故事講中國人和猶太人做生意的區別:

 

當一條街上有一個猶太人開加油站成功後,其他的猶太人就來做差異化的生意,把飯店、當鋪、裁縫鋪子開起來,讓整條街繁榮起來。

 

當一條街上有一個中國人開加油站成功後,那麼這條街上會被其他的中國商人開滿加油站,最終只有一小部分最頑強的商家能夠生存下來……

 

競爭並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你不夠強,最好不要去紅海裡跟大批高手競爭,要知道紅海之所以紅,就是失敗者的血染紅的。

 

知名營銷專家小馬宋,曾經說過:「其實做生意不在於你自己有多強,而在於你的對手有多弱。」

 

找藍海就是一個降維打擊的過程,不要總想著去跟高手搶灘。


 

總往人多的地方去,大概率會被身體更強壯的人擠死,或者不斷地趨於平均值,得到一個不好不壞的雞肋結果。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勸阻樂哥,不要做財經類公號的原因,一個門外漢要去一個極端擁擠的市場搶高手的飯碗,太難了。

 

第二個問題是,你進入的這個市場是分散市場,還是頭部市場。

 

我們在擇業,或者做生意的時候,很少思考我們即將進入的這個市場是分散市場,還是頭部市場。

 

所謂的分散市場,就是這個行業很難一家獨大,而且往往是天然分層的,不管你是什麼價位、學歷,只要做得好都有生存空間,比如餐飲。

 

所謂的頭部市場,就是這個行業存在集聚現象,所有資源、用戶都在向頭部玩家靠攏。比如網際網路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頭部市場,真正江山穩固的搜索、社交、電商公司,就是三家。

 

包括現在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運營,也越來越出現機構化的趨勢,資源和用戶更加集中在頭部玩家的手裡,普通用戶想要破局正在變難。

 

比如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顯示,全國超 2000w 個公眾號中,能持續盈利的僅有 0.1%,光這些帳號就掌握了接近8 億活躍用戶。

 

我們在擇業或者做生意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去考慮這些問題,但是進入頭部市場和分散市場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頭部市場是金字塔型市場,真正能夠站在塔尖的人,才是最大的獲利者,意味著你要一路打怪升級,但仍然很難站上塔尖;

 

分散型市場是臺階形市場,每一層都能養活一大批人,你不一定非要跟所有人競爭,就可以活得很好。

比如劉潤老師就曾分享過一個例子:

 

著名青年藝術家孫浩,是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最年輕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滿江紅》曾經在2016 年佳士得春拍中,拍出了 747500 元人民幣的高價。

 

但孫浩其實在音樂和繪畫上都極具天賦,當年抉擇時也曾陷入兩難。

 

後來他還是選擇了繪畫,因為他認為音樂領域猶如金字塔,能到塔尖的就那麼幾個人。

但繪畫則是梯形臺,5w 一平尺的畫家和 50w 一平尺的畫家都大有人在,每一個階段都能養活一批人,成功概率明顯更高。

 

思維差之毫厘,結果相異千裡。


樂哥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這 10 年間享受了太多安逸,既不學習,也不成長,喪失了銳意進取的精神,每天滿足於錢不多、事少、離家近的安逸生活,忽略了這份工作潛藏的危機。

 

但是,成長就是一個反覆陣痛的過程,如果你總是處於一種很安逸的狀態當中,那就說明你的生活缺乏挑戰和風險,你就不可能有成長。

 

就像一個賽車手說的:「如果你覺得安全,那就一定是開的不夠快。」

一時安逸,並不意味著你躲過了風險,而是把風險累積了起來。

 

更可怕的是,安逸的生活最容易溫水煮青蛙,風平浪靜的生活水面會掩蓋悄然而至的人生危機,等到劇變出現,你再想改變人生就晚了。

 

這就像蘇軾說的:「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前幾天,我跟同事在公司園區散步,走到了一家便利店買水。便利店門口有一個自助結帳的機器,四個上了年紀的收銀員阿姨在教顧客們使用自助結帳的機器。

 

出來的時候,我跟同事說,我突然想起來了之前有一個高速收費員大姐,在高速收費站被取締之後說的那一番話:「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這些收銀員阿姨在做的事情,不也就是教這些顧客去習慣沒有她們麼,不就是幫助便利店用機器取代自己麼,不也有點諷刺麼?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我花20w從體制內跳槽:看十年,「穩定」越來越成為奢侈品》裡說過:

 

大家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當下人類社會正在處於變革的前夜。

 

一方面技術進步在加速,人類改變世界的能力愈發強大,越來越多的舊行業將被顛覆,無人駕駛、5G、人工智慧這些以前只在電影裡出現的技術,在現實中越來越常見;

另一方面傳統的故事、規則正在失效,貿易保護、反全球化、虛無主義日益盛行。

 

未來,「穩定」可能會是你享受不到的奢侈品。

所以選擇安逸,拒絕成長,無異於一種慢性自殺。


1)做好職業規劃,問清自己三個問題

 

我們之所以會感覺迷茫,是因為在生活的洪流裡,我們往往沒有做好職業規劃,喪失了「自我」這個錨點,忘記了自己「有什麼、想要什麼、能放棄什麼」。

 

當你隨波逐流的時候,你無法預知自己會被大水衝到何方。

 

所以你要定期的追問自己這三個問題:「我有什麼、想要什麼、能放棄什麼」。為自己規劃一幅成長藍圖和執行路徑,不要讓自己迷失。

 

2)尋找價值鏈的上遊

 

每個行業最具價值的職位總是一小部分,比如公眾號領域的作者,餐飲行業的大廚,金融領域的基金經理……

 

你要明確你的職位,是不是本行業真正輸出價值的職位。

 

這一類職位不僅是本行業匯報最豐厚的職位,也是成長空間最大的職位。

3)當你處於5 級職位時,儘可能做一些 6 級的工作

 

就像劉潤老師說的,一個公司副總裁,不管怎麼說薪資都會高於本公司普通文員,職位之所以能夠影響薪酬,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職級。

 

因此你應該儘可能的展現自己的發展潛力,在你還是 5 級的時候,嘗試做一些 6 級的工作。打消老闆的後顧之憂,一旦這個職位空出來,你就將是首選。

 

這個上升的路徑,就是老闆對你能力的「追認」。

 

4)找到自己的學習錨點,然後圍剿式學習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其實不是讀書,而是觀察和模仿周圍的人。這也是最快的一種學習方式,但是卻很容易被我們忽略。

 

你應該把你目之所及能看到的,輸出價值水平最高的那個人,當做你的目標,向他圍剿式,仔細觀察他的工作方式、思維模式,借鑑他的成長路徑。

 

當你的水平接近他時,再換一個學習目標。不要覺得不光彩,過去的學徒都是這麼觀察自己的師傅過來的。


5)分清你進入的市場是頭部市場還是分散市場

 

在頭部市場和分散市場,我們面臨的競爭壓力和前途走向,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應該在進入之前就思考清楚這個行業的屬性。

 

如果這個行業是贏家通吃,那麼就屬於頭部市場,比如鋼琴領域,我們能舉出來的音樂家很少;

 

如果這個行業不是贏家痛楚,高低不同的玩家都有生存空間,那就是分散市場,競爭要小得多,比如我們知道的知名畫家遠比音樂家多的多。

 

6)不要輕易進入紅海跟牛人搶灘

 

競爭本身並不可怕,但過度的競爭對於普通人來說,會造成過高的損耗。

 

但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來自何方呢?

 

我們不能簡單的只看到顯性的競爭者,而是要從核心目標出發,看誰的行為影響到了我們的核心目標。

 

就像阿迪達斯CEO羅思德說的:「我們只關注消費者,那麼不光耐克、安踏是我們的競爭者,優衣庫或者其他品牌也是我們競爭者,因為消費者買了他們的產品一樣不會再買我們的產品。」

 

從這個理念出發,你就會發現很多原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競爭者的人,實際上都是你的競爭者。比如,快餐城的競爭者就可能包含各種便利店,你在經營時就應該把這些競爭因素考慮進去。

 

7)安逸就是「死亡」的前兆

 

美的董事長方洪波曾經說過「破壞和顛覆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特徵」,因此「平衡就是靜態,靜態就是死亡」。

 

在這個充滿變革和顛覆的時代,你的生活越是安逸,就越可能存在不為你所見的風險,你就越要警惕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8)認識到自己的平庸,這個世界就會豁然開朗

這個建議的意思,並不是讓你妄自菲薄,而是勸你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

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在做決策時,出發點都是「我是一個天才」或者「我比周圍的人更優秀」。

這個出發點是極其危險的,他會導致盲目樂觀、拒絕學習、封閉心態,非理性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自大到不見棺材不落淚。但是如果你有機會研究一下很多大佬的成長軌跡,你會發現很多大佬即便是很成功了,性格中都帶有一點自卑的氣質。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比身邊的人更天才、更有才華,但實際上如果你已經過了15歲,周圍人還沒發現你的天才,很可能是因為你不是,而不是因為別人眼瞎。

就算是又怎麼樣呢,就像郭德綱的徒弟陶陽從小就被稱為京劇神童,但郭德綱告訴他,歷史上被叫做戲劇神童的多了去了,但是沒有哪個神童成角兒的。所以陶陽最終決定半說相聲,半唱戲,為此郭德綱還被很多觀眾聲討。但後來證明這個決定還真是對的。

每個角兒都是靠自己苦熬苦練,一步一個腳印兒的殺出一條血路來的,他們的出發點往往是「我還不夠好」,而不是「我已經很好了」。

就像有個做投資的老師告誡我的:在我們投資這行,認識到自己的平庸,這個世界就會豁然開朗。

這個建議放在各行各業,一樣適用。

以上,就是我對人生選擇這個命題的全部思考,如果恰好你也認可以上我說的這些,那我就再送一段查理·芒格老爺子的話給你:

 

商界和科學界最有用的古老法則有兩步,第一步是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是一生非常嚴格按照這個道理去行事。

 

朋友們,加油。

*作者簡介:阿秀,一個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夢想家,一個熱愛碼字的個人 管理專家,36Kr特邀作家,多篇文章全網收穫千萬級別閱讀。個人公眾號「進擊的阿秀」(ID:zchxuexi),同名微博@進擊的阿秀,歡迎關注。

— END 

為自己的選擇:轉發、在看、點讚

相關焦點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不快樂的工作
    那些沒辦法通過工作帶來快樂的人,他們的人生是悲催的。因為他們每天都要面對工作這個「牢籠」,通過在「牢籠」付出,換取購買快樂的金錢。 我這裡不是說金錢不重要,我是說,有一部分人直接就把工作變成快樂的事,工作本身對於他們就是一種享受——這不是一個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從積極心理學家米哈裡的調查中已經得到驗證。
  • 不是985,沒有211,還能找到心儀工作嗎?
    一、HR:不是985、211?但是如果有碩士和博士學歷的,最終選擇還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畢業的@葉山加的小小司說:「現在找工作,HR還是會問我的本科是不是985。」三本院校的@專注大嬸30年說:「來我們學校招聘的都有騙子公司,甚至還有2000塊錢招保安的……」二、985、211的學生究竟強在哪?
  • 「雙非」女碩士的求職之痛,拼不起學歷,找工作沒人要,我太難了
    一直到10月末,她才終於得到第一份面試的機會。將近三個月的求職經歷,其中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當時,與她一起面試的同學中,很多人都是985,211的碩士,其中兩個人已經拿到了好幾個offer。這讓她非常羨慕,因為起碼他們已經有了兜底的工作。而自己拼了好幾個月,爭取的不過是一個面試的機會。
  • 985高端相親局:北大女碩士直言,女人挑的不是男人是愛情!
    北大女碩士小艾便直接道明她的愛情觀:女人挑的不是男人,是愛情!愛情觀也是千差萬別的,今天我們來聽聽,那些自願或被迫參加985高端相親局的人,都怎麼介紹他們的愛情觀。當然女博士並不會因為被這麼一個人拒絕就覺得天昏地暗,只是覺得兩個人並不是真正的匹配。985並不一定三觀合,女博士的愛情觀:能過上好的生活,並且可以給以後的子女好的生活,能和丈夫聊得來,家庭和睦。是博士最好,不是也沒那麼重要。
  • 雙非女碩士7個月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現在的社會就業競爭十分激烈,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都找不到心儀的工作,最後大部分選擇「回爐重造」,重新回到校園爭取考下研究生的學歷,好讓自己在就業時更有競爭力。在讀書期間他們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發憤圖強」,最終在研究生考試中,一舉拿下了985大學研究生考試的好成績。可惜的是,雖然這樣的「勵志」故事振奮人心,但是現實卻是很殘酷的,比如下面的這個真實案例。
  • 985本科,暨南大學碩士畢業生當保姆?學歷貶值,現實才是根本
    ,甚至可以入職普通的二本高校,當高校教師,但是這位女生卻選擇了當月嫂我們要知道,全國高考985的錄取率不到1%左右,拿到碩士學歷以上的人才不到20%左右,兩個一旦從格的話,那麼拿到985本211碩士學歷的畢業生,基本上不超過1000萬人左右。
  • 碩士研究生就業率排行TOP10,清華人大無緣前5,北京大學遺憾落榜
    而即便是知道考研難度大,考生仍舊蜂擁而至的主要原因就是:找個理想的工作。2021年考研初試在即,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份碩士就業率排行榜TOP10,看看你的母校或你報考的院校上榜了沒?
  • 985高材生:絆住我的不是縣城的低工資,而是「編制內」這3個大字
    985高材生:絆住我的不是縣城的低工資,而是「編制內」這3個大字表妹是國內某知名985畢業的高材生,學的是師範專業,所以選擇了畢業後直接考取編制。工作了幾年,她的收入不是很多,平時工資很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寒暑假回到城裡的生活成本也比較高,她還偶爾去旅遊,所以自己沒有什麼存款。有一天,她和我說:「我不想做了。」我非常疑惑,是因為工資太低了嗎?她告訴我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工資低,而是其他的原因。最後她告訴我,並不是因為工資低,而是編制內的這三個大字,限制了她太多的事情。
  • 雙非女碩士求職之「痛」,7個月沒有找到工作,拼不起學歷沒人要
    對於第一學歷,其實還是比較好理解的一個概念,好比說你是全日制專科畢業的學生,在兩年之後你再選擇考研或者是提升學歷,那第一學歷就是專科。也就是你獲得的第一個全日制最高學歷就是第一學歷。
  • 房價、工作,2020年的上海已經面目全非,不再是2015年的上海了
    2020年的上海啊,已經不是2015年的上海了。。我是2014年碩士畢業來的上海,已經覺得自己來晚了,畢竟2015年我出道的時候房價漲了不少,當時已經覺得自己很倒黴了,結果這幾年過去了現在2020年,感覺內卷更加誇張了。
  • 事業單位985女碩士,開會要給領導端茶倒水,心裡不舒服怎麼辦
    但我卻認為,這道題的關鍵點不在端茶倒水,而是這位985女碩士身處一個層級很低的事業單位,端茶倒水時,心裡有些不服氣才會導致不舒服。就像她在提問時說到的:不知道在這裡自己的價值何在?因為,這位女孩學歷好啊,985碩士,自我的職業預期和周邊親友的期望值都自然會很高的。從這個角度說,我認為是這位女碩士畢業求職時自己沒有把屬於自己的好牌打好。
  • 審計署錄了30人,名校碩士扎堆,工作經驗均很豐富!
    近日,審計署機關公布了其2020年擬錄用人員的名單。此次招了30人,其中絕大多數人都具有較高的學歷,但男女比例十分均衡,幾乎達到1:1。除此外,此次錄用人員的院校背景也經得起推敲,名校生和普通院校生均有被錄取,且工作經驗都十分豐富!
  • 失業在家待業的人,選擇什麼工作掙錢養家?推薦幾類,能穩定收入
    在家待業處於迷茫期,要選擇什麼行業發展前景比較好? 目前由於形勢的影響,確實有很多失業在家待業的人,暫時找不到掙錢的工作。 那麼,對於目前的這些失業在家待業的人,選擇什麼工作掙錢養家?我這裡推薦幾類,能穩定收入,供參考。
  • 待業太久了,不敢找工作怎麼辦?
    ,不敢找工作怎麼辦?@南裡不要想太多,這個時候正好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工作適合自己,在家好好休整一下,也可以在感興趣的專業繼續進修學習,當然也可以向你感興趣的工作單位投一下簡歷。只要認真對待這次休整,會好的,要對自己有信心。@唐伯虎走出去,先騎驢再找馬。
  • 985/211重壓之下,被嫌棄的雙非碩士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更何況,碩士研究生還會比本科畢業生差嗎? 03 一張紙 陳慄並不是危言聳聽。 陳慄本科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一所211大學。不幸的是,考研失利,她被調劑到了北京工商大學。 本科時,陳慄一個班二十五人,只有五個人選擇工作,其餘的人都繼續讀研究生。在當時的就業市場中,已經較少人敢用本科的學歷上場拼殺。
  • 知乎高贊:985計算機視覺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當初選擇該方向時,深度學習正處於大熱階段,什麼無人駕駛,人臉識別聽起來就很高大上,似乎人人都想往這方向轉。 聽起來是不是和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很像? 大環境:前兩年的泡沫太大 從就業市場大環境來看,主要原因是前兩年AI大火,導致許多人轉行入坑,泡沫太大,導致如今找工作難。 排名第一的知友 @zhongyian 說: 這個人才領域前些年泡沫太大,不是現在算法突然不好找工作了,而是之前太容易了。
  • 碩士學歷,真的爛大街了嗎?計算結果告訴你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  今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很不容樂觀  不光是本科生,即使是碩士  也有大批人處於待業  於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又冒了出來  「碩士現在不值錢了,滿大街都是。」  「碩士還不是一樣找不到工作!」  「碩士不是985還不如本科生吃香。」  不絕於耳的聲音仿佛都在傳遞  「碩士已經爛大街了」  這個觀念  所以,碩士現在有多少?真的爛大街了嗎?
  • 待業半年,我投出了4500份簡歷
    這並不是鄭華第一次裸辭,在此之前,她曾輾轉過3家公司,這也讓她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疫情差不多過去以後,找工作也許沒那麼難。」而現實,意外的骨感。 4月20日到6月2日期間,鄭華先後在前程無憂上投遞了超過4500份簡歷,卻只收到八九個面試邀約電話,在BOSS直聘上跟1100個人打了招呼,330人讓她回復簡歷。
  • 「不好意思,我們只看第一學歷」,網友:985碩士也不值錢嗎?
    高考時,考個好的大學,就意味著你會接觸到更加優秀的同學、老師和校友,能夠讓自己去到更高的平坦,更具優勢的完成人生的跳躍,讓你的未來發展的更好。當然也有很多人說:難度平臺低就會限制未來的發展嗎?自己足夠有能力不也一樣,如果高考失利了,那麼碩士、博士考去考更好的學校不就行了。
  • 985相親局,高學歷決定了高質量愛情?不是985不配跟我談戀愛
    前不久呢,這個網上傳出有人在一家餐廳舉辦了一場相親會,參加的都是985名校要麼就是國外名校畢業的,光碩士和博士都佔了9成,於是這個消息一曝出,就在網上炸了鍋,很快在微博上了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