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於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史記 齊太公世家第二》
桓公衣帶被射中,裝死騙過了管仲,躺在車裡飛快行進,再加上國內有高氏、國氏為內應,先入齊國即位,發兵對抗魯國。這年秋天,齊魯兩國戰於乾時這個地方,魯兵敗北,齊兵截斷了他們的退路。齊桓公給魯莊公寫信說:「公子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殺他,請魯國把他殺了。召忽、管仲是我的仇人,請把他們送回來,我得把他們剁成肉醬解恨。如果你們不照辦,我就發兵圍攻魯國。」魯國人害怕了,在笙瀆把公子糾殺了。召忽自殺,只有管仲甘心被囚。桓公即位後發兵攻魯,打算殺死管仲。鮑叔牙說:「我有幸跟隨您,您做了國君。已經很尊貴了,我沒有辦法給您增加什麼了。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足夠了。如果您打算稱霸天下,那就非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大,您不該失掉這樣的人才。」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建議,假稱要把管仲帶回來殺掉,實際是想用他。管仲知道了這一點,所以請求去齊國。鮑叔牙當著魯使接收了管仲,到了堂阜邑時便給他去掉了枷鎖,沐浴祭祀後拜見齊桓公。齊桓公以禮相待,封他為大夫,管理齊國政務。
桓公得到管仲後,便與鮑叔牙、隰朋、高傒等改善齊國政治,實行新的兵役制度,製造貨幣,發展曬鹽與海洋捕撈,用積攢起來的錢財賑濟貧困,厚養賢能,齊國人都很高興。
齊襄公荒淫無道,欺辱大臣,濫殺無辜。管仲、召忽庇護公子糾跑到魯國,鮑叔牙庇護小白(姜姓,呂氏,名小白)跑到莒國。齊公子無知殺了襄公,自立為國君。不久無知被殺。聽到這個消息後,魯國派兵送公子糾回齊,並讓管仲帶弓箭手埋伏在莒國的隱蔽處,準備射小白。小白裝死,瞞過管仲,提前回到齊國,被立為桓公。
史學界有人評價齊桓公「內在寬厚,求賢若渴」,大概有點過分了。就因為中了埋伏,衣帶被射,非要把管仲剁成肉醬,心眼太小了吧?幸虧鮑叔牙直言相諫,坦陳利害,這才收回成命,對管仲以禮相待,委以重任。在治理齊國的過程中,他堅定地任用賢能之士,很快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寶座,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齊桓公即位七年,就成了春秋首霸,固然是佔了天時地利,但更重要的是人和,任用了管鮑等一批賢能之士,顯示了他的識人之能、容人之量。他不記射鉤之仇,遂成霸主之業,生動地證實了「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
看當今官場時不時曝出爾虞我詐、嫉賢妒能的醜聞,讀小白善管仲的故事,不啻為一副良藥。上善若水,有容乃大。謹記,謹記!
(玄承東)
▲豬牙皂:
乾燥莢果呈圓柱形,略扁,彎曲作鐮形,長5~10釐米,寬5~12毫米。臭微,有刺激性,嗅其粉末則作噴嚏,味先甜後辣。通竅、滌痰、搜風、殺蟲。治中風口噤、頭風、風痼、喉痺、痰喘、痞滿積滯、關格不通、癰腫、疥癩、癬疾、頭瘡。主產山東、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編輯: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