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放假,看了《我和我的家鄉》,短故事不墨跡,易於吸引注意力,挺好看的。
《我和我的家鄉》是一部薈萃中國不同地域風土人情的電影,講了北京、貴州、浙江、陝西、東北五個家鄉故事,有看點,有時代特色,簡單總結一下:
1、《北京好人》是有關在北京看病的故事,順便宣傳了城鄉居民醫保政策;
2、《天上掉下個UFO》講貴州某山村靠炒作和網紅經濟脫貧致富,順便膜拜了手工耿;
3、《最後一課》講支教浙江山村的感恩情懷,全片淚點,範偉真影帝;
4、《回鄉的路》講的是毛烏素沙漠治理和直播帶貨改變陝西某山村,薇婭和李佳琦露臉了;
5、《神筆馬亮》講的是駐村第一書記如何獻身東北某村脫貧攻堅事業,全片搞笑擔當。
東西南北中,一城四村,麻將牌齊了,當然,這部影片相當主旋律,但優勢在於集結了中國喜劇半壁江山,效果有保證,節奏感很到位。
前四個地區,我不能瞎評價,對《神筆馬亮》還是有話說的,尤其看到最近大熱的李雪琴和沈騰馬麗站在一起時,更想說了,誰讓我熟悉東北這旮沓?誰讓我接觸過扶貧工作?誰讓我對這片黑土地飽含深情?
當然,所謂有話說,僅限於發牢騷,我又振興不了東北。
《神筆馬亮》,講的是畫家馬亮(沈騰飾)打算去俄羅斯精進畫藝,臨行前被單位抽調到東北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老婆秋霞(馬麗飾)不同意,揍了馬亮上司,馬亮認慫,假裝去俄羅斯,實際是背著老婆,跑回東北老家出任第一書記。
馬亮把東北男人疼老婆的特點演繹的淋漓極致,一邊忽悠老婆,說自己在俄羅斯,另一邊帶著全村老百姓假扮俄羅斯人忽悠老婆,以防老婆視頻查崗,催生了很多笑點。
開心麻花團隊操刀,沈騰馬麗本色出演,由東北人講東北故事,《神筆馬亮》想不搞笑都難。
東北人在網絡中有很強的存在感,貶他們的時候,就是窮俗懶、好面子、黑社會、觀念陳腐、輕工業喊麥重工業燒烤;誇他們時,又成了實在人,大氣、仗義、有擔當、不斤斤計較,曾經也是牛B老大哥。
在我眼裡,東北人沒什麼特殊,只是被黑的有點特殊,真找東北人顯著的特點,就是幽默。
本山範偉宋小寶不多說,沈騰馬麗也不多說,看看喜劇新人,比如大鵬、賈冰、潘斌龍、職業法師許君聰;再看看各行各業,唱歌的李健、跳舞的金星、彈琴的郎朗、評論的老梁,還有帶貨達人羅永浩,考研名師張雪峰,哪怕失去星光大道的老畢,他們做的事再不同,都有兩個共同點:
1、都是那旮沓人兒;
2、張嘴就搞笑。
東北人張嘴逗人笑,是認真的,不用分析火炕後遺症,純屬基因,哪怕脫口秀舞臺上也是如此。
脫口秀總決賽前六名,五個東北人,剩下一個來自秦皇島,也操著東北口音。
當李雪琴的遼北口音破壁而出時,我笑了,明明北大畢業,張嘴就成翠花,明明抑鬱症,卻治癒了別人,這就是東北話的魔性,好比女主播再好看,只要一說東北話,你就忘了她性別。
李雪琴,老家鐵嶺,著名大城市,有個老鄉叫趙本山。她的搞笑,和其他東北人不在一個頻道上,她那要死不活,還得強顏歡笑的勁兒,在我眼裡,代表著東北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東北人的鄉音難以被其他方言同化,他們屬於最戀家的那群人,不到萬般無奈不會背井離鄉,偏偏東北成了背井離鄉比例最大的地方。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悲劇的極致是喜劇,不管東北人怎麼搞笑,都無法掩蓋面向故鄉時的失落。
比如,李雪琴的夢想就是燻雞架、鍋包肉、鐵鍋燉大鵝、還有王建國,這種極簡追求算不得夢想,只是在調侃回東北後難以追逐更高夢想的無奈。
還比如,李雪琴說宇宙的盡頭是鐵嶺,如果變成盤錦,是因為王建國,這個段子也貼近實際,東北青年如果去另一個東北城市落戶,十有八九不是為了事業發展,而是為了某個人。
李雪琴代表著少數回鄉的年輕人,他們回的都是東北城市,換成鄉村呢?
《神筆馬亮》中,有個細節交代的很用心,整個村子,朝氣蓬勃的全是中老年人,反倒是兩個放假回鄉的年輕人萎靡不振的打著撞球。
沈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這是事實。
我做扶貧工作時,去過的東北村落不止一個,基本見不到年輕人,哪怕農忙時節。個別家庭有年輕人留守,不是肢殘智障,就是慢病在身。
基於現實,扶貧面臨最大的難點不是幫貧困戶增收,而是他們受惠低保等託底政策暫時脫貧後,還有優質勞動力維持生活質量嗎?
沒有年輕人的村莊,剩的多是老弱病殘,既缺乏進擊的動力和也缺乏發展的潛力,指望他們改變鄉村不現實。
我和數個駐村第一書記打過交道,他們來自城裡,是所在單位的少壯實幹派,他們有學歷、有想法也有上進心,但面對一群老弱病殘,感到力所不及,比如找來項目,因為缺能幹的人,難以落實。
還有的駐村第一書記,被本村排外情緒排斥,參與不進村班子重要議題討論,又被基層疲於應付的形式主義磨沒了脾氣,只能做完善各類資料這類面子活。
沈騰所飾演的駐村書記馬亮,給東北鄉村賦予了浪漫的元素和理想的情懷,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也象徵了未來某種趨勢,《神筆馬亮》可謂用心良苦,但話說回來,如果東北農村和浙閔粵農村一樣廠房林立,民營經濟遍地開花,還需要向日葵嗎?
東北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年輕人,尤其年輕人才,然而東北人受教育程度排在全國前列,遼吉黑三省文盲比例之少,僅次於北京,挺諷刺的。
今年疫情,倒在一定程度上給東北止了止血:
1、疫情對東北影響相比較小。疫情對民營經濟影響最大,民營經濟偏偏是東北短板,東北經濟已低迷多年,所以疫情對東北經濟的影響,橫向比較反而不大。
2、疫情之後,工作不好找,而一張床三頓飯需要花錢,這時東北物價低、房租低、飯菜量足等成本優勢反而吸引到年輕人回鄉。
3、在東北結婚更容易。東北早年執行計劃生育徹底,男女比例平衡,再加房價低、彩禮少、沒重男輕女觀念,反而讓結婚變得容易。很多東北青年回老家,不是為了發展,而是為了成家,比如李雪琴和王建國的梗,雖然是編的,反應的現象卻是真的。
這種因特殊情況臨時止血,治標不治本,一旦全國經濟恢復,東北還是沒留人的優勢。
看看那些回到東北的年輕人,逐漸失去了年輕人該有的激情,脾氣越來越好,酒也喝的越來越少,生活節奏調回上世紀,早早開啟佛系人生。
他們回東北多是進機關國企,再不濟考教師進銀行;臨時工和公益崗也囤積了大量高學歷年輕人,只要內心安定就行,甭管正不正式;至於代表著時代最前沿的工作和崗位,在東北幾乎找不到。
這些寄生體制的東北年輕人,都是大學以上學歷,腦子清醒的很,他們多是家人逼回來的,他們心裡並不認同回東北是最佳選擇。
反正學到的東西回來沒處用,慢慢也就磨沒心氣了。
回家年輕人和離開年輕人比,仍是九牛一毛,改變不了東北人才流失的現狀。不管給東北開出多少藥方,缺人,失血,都是東北振興面臨的最大障礙,沒人啥都不好做。
面對東北沒落的現實,一味批評也有失公允。
外界輿論對東北人的抨擊從觀念到地域性格再到生活習慣再到口音,黑的一無是處,這些輿論忽略了一個事實,他們看待東北衰落,是因為東北輝煌過。
基於大量資源的前工業時代,東北是政策受益地區,隨著資源型經濟被外貿經濟以及信息化經濟代替後,資源作用下降,而東北唯一的優勢就是資源,其餘從氣候再到地理位置,反成劣勢。
說白了,東北輝煌過才是奇蹟,現在只是回到應有的位置,這是非人力所能及的客觀規律,即使改變觀念也解決不了,如果有一天東北人像四川人一樣勤勞,像浙江人一樣精明,資本就肯於投入多餘的取暖成本和更高的交通成本來東北投資嗎?
東北未來的出路,真就是綠水青山和佛系田園,變回淨土,所以《神筆馬亮》用心良苦。
東北人並不快樂,只是不習慣用傷感情緒表達,他們掩蓋真實情緒的方式就是笑。
掩蓋多了,情緒轉化為自我攻擊,只是這種轉化不是否定,而是無奈的調侃,幽默就這樣產生了。明明是還錢,在老羅這裡就出了真還傳,明明是抑鬱,在李雪琴這裡就成了北大也能出廢物。
大多數有年輕人的東北家庭,都在承受著天遠各一方、花好月難圓的思念苦楚,而且放眼周遭,幾乎家家如此,這種哀愁無處訴說。
所以,我覺得李雪琴更能代表真實的東北人,用笑聲掩蓋失落,幽默背後寫滿無奈,很矛盾。
東北的問題,僅靠一支神筆無法解決,怎麼看待事實,只能靠幽默簡單概括了,比如,回家就是回到宇宙的盡頭。
終點又變回了起點,只要笑一笑,這一切變化仿佛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