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但有恆,事無不成」所有的成功背後都是與自我周旋

2021-01-13 奮起的蘇風暖

曾國藩有個非常響亮的號「滌生」,甚至有很多人知道他後來在軍中打造了100把「滌生刀」,而由「居武」這個號改為「滌生」卻是因為戒菸。

曾國藩最開始抽菸是受家庭影響,他的父親抽菸,所以並不覺得他抽菸有什麼問題。可是到了後來曾國藩去了長沙求學,抽菸就開始成了他的煩惱。

曾國藩21歲在漣濱書院學習的時候,校長劉元堂就特別賞識曾國藩這位少年,但是因為曾國藩抽菸的這個習慣,讓校長特別不喜,甚至因為抽菸對著他大加訓斥,說他一個年輕人居然喜歡抽菸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將來能有什麼出息?

曾國藩受到恩師的一頓臭罵,頓時有如當頭一棒,一下子幡然醒悟過來,意識到抽菸確實是個惡習。就這樣他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戒菸,為表決心,甚至驚天動地的給自己把名字改了,就是後來非常響亮的「滌生」。

曾國藩自己解釋這是取自袁了凡的一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重新給自己取個名字來警示自己戒菸。

這種做法,現在很多人也依然會做這樣的事情,就比如女生說減肥,永遠都有「明天再開始」「吃飽才有力氣減肥」。其實曾國藩戒菸的事情,不是他身上才發生,芸芸眾生,誰都免不了俗,誰都有努力了又放棄的時候,下定決心但是沒有成功的時候。

曾國藩就算是晚清中興名臣之首,他的戒菸之路也並不太平,第一次大張旗鼓改名也要戒菸,結果沒有堅持多久,菸癮就犯了。

經過10年漫長的戒菸歷程,第二次戒菸是在曾國藩做京官時期,自從做官以後的曾國藩,就開始有很多朋友送禮,還專門投其所好的送水煙壺。最後曾國藩還是默默地把菸具,煙壺都砸了。

結果這一次,動靜雖不如第一次大,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是在曾國藩開始修身時,這一次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動作,只是很平靜地寫下了一份東西,這才最終戒菸成功。

曾國藩連夜寫下了後世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一直到現在依然是很多人都在研究的話題。說白了,這就是一個12條約束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戒菸一點關係都沒有,卻又真的戒菸成功了。

這就是曾國藩最經人的地方,也是曾國藩一生修身養性最大的能耐,他總結為一個字——恆!

曾國藩曾說過一句名言「人但有恆,事無不成。」就是有恆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成功,對於想戒菸的曾國藩是這樣,對於每一個想要做一番事業的人也是如此。

雖然曾國藩戒菸在我們看來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曾國藩卻用了十幾年才獲得成功。這就告訴我們,事雖小,如果不能自我約束,依然會成為我們的煩惱。

從曾國藩戒菸的事件中,我們也許可以發現成功路上的三重境界,總結為:自立、自信和自省。

自立一定是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判斷的能力。年輕時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要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其次,要做到真正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根據現實條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分析,並確定可以駕馭現實的自信。

最後就是自省,這種自省就有如曾國藩寫下的「日課十二條」後的境界,以自省為生活方式。

事實上道理我們都很明白,我們沒做一件事情,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做事大多數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輸在了沒有堅持。

魏晉時有一位叫殷浩的名士,他曾經說過,自己原來奮鬥,總覺得是在「與世周旋」,後來才發現,其實人生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是「我與世周旋」,而是「我與我周旋」。

名人名士如此,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就更應該是如此,所有的成功背後都是與自我周旋。自己才是成功路上最大的阻礙,連自己都可以戰勝的人,還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呢?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曾國藩愛讀《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諦的。若比作武功,曾國藩正對應「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就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很多人把曾國藩的成功歸結為勤、慎、恆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說。其實「拙」才是這一切的底子,這也其實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 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 俗語「不怕無能,就怕無恆」,打敗三分鐘熱度,培養恆心只需三步
    人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本期和您分享的俗語「不怕無能,就怕無恆」,每一個人都應該看看。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你有恆心,能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就會看到成功的曙光,但現實生活中,有恆心的人少之又少,堅持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你真心對待就能做到;然而堅持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能夠做到的人確實不多。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道: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事情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只是把小事做好,把平常的德行修為好,那麼他們就能夠成就大的功業了。企業家董明珠曾經在採訪中也表示:「企業家不是管大事,我一直認為企業家是管小事,你把小事管好了,合起來有什麼大事嗎?」
  • 家風故事匯 | 有志有恆 心正文正——曾國藩
    家風故事匯 | 有志有恆 心正文正——曾國藩 2021-01-12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國藩:自律的人才能掌控人生
    真正的自由,不是自我放逐,而是能夠自我限制。想要通往自由,擁有「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底氣,自律必不可少。縱觀古今,那些成大事的偉人,都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晚清名臣曾國藩,更是把自律刻進了自己的生命裡,從而擁有了自由而廣闊的人生。
  • 曾國藩:人品不好的人,一張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半」聖人,其中那「半個」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國藩是一位奇人,科考七進七出,十年七遷,官升十級。善於用人識人,據統計,當時清朝的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曾國藩提拔任用,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曾國藩在官場中人緣是出了名的好,很多人都願意與他相交,他為人忠厚,真誠待人,最重要的懂得說話之道。曾國藩常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禍從口出,一張口就說這3句話,容易得罪人。
  • 曾國藩:讀書須立志、有恆心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致諸弟·讀書須立志》《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兩篇,都是曾國藩告誡弟弟們如何讀書的家信。雖然每封信各有側重,但也可以從中看出曾國藩關於讀書的一些見解。01 讀書須立志古往今來的聖賢名人都在反覆強調立志對人類活動的重大意義。
  • 靜夜思丨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曾國藩祖父曾玉屏中年之後的全部期望就是子孫們靠讀書走出這片天地。他不惜血本,供長子曾麟書讀書,「窮年磨礪,期於有成」。然而,曾麟書資質實在太差,雖然在父親的嚴厲督責下,兀日窮年,攻讀不懈,卻連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敗了。作為長孫,曾國藩身上背負著上兩代的希望。
  •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人都有貪慾和野心,走捷徑是人的本性,縱然火中取慄危險,一不小心就是自取滅亡。但真正的聰明人,能看到背後的風險與陷阱,於是懂得趨利避害。曾國藩行軍打仗,就從不走捷徑。安營紮寨,一向化攻為守,蠶食敵方的區域;攻城略地,常常以年為計,對敵方圍城慢堵。
  • 曾國藩:做人要有恆心,做事要有勤奮
    」其實,曾國藩雖然這些自我反省。但事實上他是一個十分有恆心和毅力的人。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恆心,才讓他做出了非同尋常的功業。他的恆心和毅力也正是在不斷地反省和檢討中逐漸培養出來的。02對於我們來說,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就一定要有恆心,想要獲得成功,更需要有恆心。恆,就是要堅持,不能虎頭蛇尾,不能有始無終,不能半途而廢。
  • 曾國藩識人術: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助你平步青雲
    曾國藩從一名普通的耕讀少年,蛻變成一位把控滿清朝局的掌舵者,曾國藩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得益於他從《智囊》中總結出來的3字真言,如果你意識到,並及時改正,人生之路才能走上坡。曾國藩說:「群居守口」,在眾人面前,若是說話口無遮攔,那肯定會得罪人,萬一今後被人記恨,抓住把柄,到時候惹禍上身,後悔就晚了。三為「恆」作息有規律,生活有原則,處事需慎獨曾國藩一直都有早起讀書、靜坐的習慣,就連行軍打仗時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
  • 曾國藩成功靠的是人,事,心態3個方面,其中做人這點被頌揚至今
    說起晚清重臣曾國藩,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他"千古第一完人"的名號,甚至被毛主席稱讚為"地主階級中最厲害的人"種種現象都表明他是在做人做官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做到了名垂歷史。知道曾國藩成功的思想基礎,離不開中國的陰陽調和之道,也就是常說的中庸之道。
  • 曾國藩三次戒菸,前兩次都失敗了,最後一次用了個笨辦法讓人叫絕
    作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頭上總是掛著「完人」、「官神」的光環,但其實曾國藩並非一開始就是「完人」,年輕時的他也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好色、愛抽菸。大家應該都知道,想要把煙戒掉真不是件容易事,這一點曾國藩深有體會,他在十四五歲時就開始抽菸,短短兩三年時間就染上了菸癮。
  • 曾國藩: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遲早時來運轉
    曾國藩是一個被現在很多人推崇的人,後人甚至把他和孔子、王陽明等人放在一起,並稱為「三不朽」。就連現在的企業家,任正非、馬雲、曹德旺,以及主持人白巖松都十分崇敬他。二是「敬」字曾國藩年輕時非常「輕浮」,對別人的態度很隨意,所以經常得罪人。後來,自己反思後決定改掉這一陋習。他在臨終前還告誡自己的孩子:「主敬則身強。」意思是,對所有的人和事,都要懷有敬畏之心,有了這樣的心性,身體才能強健。
  • 曾國藩:人生三大樂事
    ——曾國藩在曾國藩看來,人生有三大樂事,不是升官發財,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讀書、育人、勞作。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只有財富、官位、豪宅、豪車才能讓人快樂,但這樣的快樂終歸是短暫的,之後便是迷茫。如何在這個迷茫的時代做一個明白人?或許,從曾國藩這段話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曾國藩寫這段話的時候,已經四十六歲了。身居高位,依然念念不忘讀書,甚至把讀書放在人生至樂的高度上,著實令人折服!
  • 曾國藩的三字成事口訣:誠、勤、慎
    學習他人的做人思想與智慧,學習他人的做事方法論和思維,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成功人生。《曾國藩全集》不是一部「成功學」,而是一部「成事學」,是教大家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書籍。正如作家馮唐在《成事》這本書中所寫:「曾國藩幾千萬字、滿紙背後都是兩個字:成事!成事!成事!」
  • 曾國藩:跌落谷底的反彈力,決定了你能不能成功
    巴頓將軍有句著名的名言: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後來這句話被王石用來評價了他的老朋友:褚時健。拋開褚時健的功過是非,從他後期的創業生涯來看,他當得起這個評價。而我評價他則是:無謂於低谷,有道於高峰。韓寒也有句話是這樣評價褚時健的:我最欣賞那些跌倒後爬起來的人,尤其是被人從背後推到後還能站起來的人。
  • 清廷任命的團練大臣有43人,為什麼只有曾國藩成功了?
    每當國家有難,國家正規軍不中用的時候,統治階級就會拿出團練的法子。而曾國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但是,並不是說團練誰都能辦好,其實在晚清辦團練上,也就是曾國藩成功了。其他42個團練都以失敗告終。而後期的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有湘軍的根基。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說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一、不說直話說話一直是一門藝術,話說得好是錦上添花,話說得孬是火上澆油,因此我們無論說什麼話,都不要直來直去,牢記委婉一詞。生而為人,大家都有自尊心和虛榮心,如果口誤遮攔,一定會碰壁碰到頭破血流,大家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說著令人尷尬的「大白話」,還自認為是直爽,實在是令人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