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有個非常響亮的號「滌生」,甚至有很多人知道他後來在軍中打造了100把「滌生刀」,而由「居武」這個號改為「滌生」卻是因為戒菸。
曾國藩最開始抽菸是受家庭影響,他的父親抽菸,所以並不覺得他抽菸有什麼問題。可是到了後來曾國藩去了長沙求學,抽菸就開始成了他的煩惱。
曾國藩21歲在漣濱書院學習的時候,校長劉元堂就特別賞識曾國藩這位少年,但是因為曾國藩抽菸的這個習慣,讓校長特別不喜,甚至因為抽菸對著他大加訓斥,說他一個年輕人居然喜歡抽菸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將來能有什麼出息?
曾國藩受到恩師的一頓臭罵,頓時有如當頭一棒,一下子幡然醒悟過來,意識到抽菸確實是個惡習。就這樣他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戒菸,為表決心,甚至驚天動地的給自己把名字改了,就是後來非常響亮的「滌生」。
曾國藩自己解釋這是取自袁了凡的一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重新給自己取個名字來警示自己戒菸。
這種做法,現在很多人也依然會做這樣的事情,就比如女生說減肥,永遠都有「明天再開始」「吃飽才有力氣減肥」。其實曾國藩戒菸的事情,不是他身上才發生,芸芸眾生,誰都免不了俗,誰都有努力了又放棄的時候,下定決心但是沒有成功的時候。
曾國藩就算是晚清中興名臣之首,他的戒菸之路也並不太平,第一次大張旗鼓改名也要戒菸,結果沒有堅持多久,菸癮就犯了。
經過10年漫長的戒菸歷程,第二次戒菸是在曾國藩做京官時期,自從做官以後的曾國藩,就開始有很多朋友送禮,還專門投其所好的送水煙壺。最後曾國藩還是默默地把菸具,煙壺都砸了。
結果這一次,動靜雖不如第一次大,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是在曾國藩開始修身時,這一次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動作,只是很平靜地寫下了一份東西,這才最終戒菸成功。
曾國藩連夜寫下了後世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一直到現在依然是很多人都在研究的話題。說白了,這就是一個12條約束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戒菸一點關係都沒有,卻又真的戒菸成功了。
這就是曾國藩最經人的地方,也是曾國藩一生修身養性最大的能耐,他總結為一個字——恆!
曾國藩曾說過一句名言「人但有恆,事無不成。」就是有恆心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會成功,對於想戒菸的曾國藩是這樣,對於每一個想要做一番事業的人也是如此。
雖然曾國藩戒菸在我們看來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曾國藩卻用了十幾年才獲得成功。這就告訴我們,事雖小,如果不能自我約束,依然會成為我們的煩惱。
從曾國藩戒菸的事件中,我們也許可以發現成功路上的三重境界,總結為:自立、自信和自省。
自立一定是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判斷的能力。年輕時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要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其次,要做到真正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根據現實條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分析,並確定可以駕馭現實的自信。
最後就是自省,這種自省就有如曾國藩寫下的「日課十二條」後的境界,以自省為生活方式。
事實上道理我們都很明白,我們沒做一件事情,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做事大多數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輸在了沒有堅持。
魏晉時有一位叫殷浩的名士,他曾經說過,自己原來奮鬥,總覺得是在「與世周旋」,後來才發現,其實人生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是「我與世周旋」,而是「我與我周旋」。
名人名士如此,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就更應該是如此,所有的成功背後都是與自我周旋。自己才是成功路上最大的阻礙,連自己都可以戰勝的人,還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