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
卻在今年「顆粒無收」
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
5月16日形成
2號颱風「鸚鵡」
6月14日形成之後
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
再無新颱風出現
7月即將結束
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
也正在醞釀之中
但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不大
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據1949年至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從常年來看,7月是屬於颱風活躍期的,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不僅如此,從1949年以來,目前還未發生過7月「空臺」的情況。此前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據統計,曾經有4年7月生成過8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圖為1990年至2019年逐年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文字來源:中國氣象局
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與氣候和天氣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今年颱風不活躍的原因則是副熱帶高壓,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則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溫異常偏暖密切相關。文字來源:中國氣象局
北方忽涼忽熱
南方強降水連綿
在等待著8月颱風生成之前
讓我們通過風雲氣象衛星
回顧一下往年7月
影響我國的颱風
以遙感的視角捕捉精彩的瞬間
2019年第5號颱風「丹娜絲」於7月16日下午14時(北京時)在菲律賓東北部洋面上生成,7月17日上午在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洋面北上,同時對中國臺灣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後向朝鮮半島西部沿海靠近,並於7月20日22時許在韓國全羅北道西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有7級,最終於7月21日23時停止編號,下圖是風雲三號D星於7月17日透過颱風外圍雲系,從遠到近捕捉到颱風的低層環流中心,「丹娜絲」可謂是颱風界的「套娃」。
2018年第8號颱風「瑪莉亞」於7月4日在關島以東洋面生成,7月11日9時10分在福建連江黃岐半島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下圖為登陸當日8:30時至9:30時的 FY-4A氣象衛星監測動畫,登陸時颱風結構完整,中心較清晰,颱風東側和南側雲系發展旺盛。
2017年第7號颱風「洛克」於7月23日上午9時50分在香港東北部沿海登陸之時,太平洋上此時還有另三個颱風興風作雨,包括第8號颱風「桑卡」於當日下午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以及當年冠有「壽王」之稱的第5號颱風「奧鹿」(壽命達18天),還有第6號颱風「玫瑰」。通過7月22日9時至18時的風雲四號A星動態監測圖像顯示:左邊的「洛克」和「桑卡」影響著我國香港與海南,右邊的「奧鹿」和「玫瑰」螺旋結構清晰,其中「奧鹿」東南側有對流雲帶捲入,兩者出現「互旋」。
2016年7月3日8時,第1號颱風「尼伯特」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7月5日20時繼而加強為超強颱風,7月8日凌晨5時50分,「尼伯特」在臺灣臺東縣登陸,最大風力60m/s,颱風「尼伯特「帶來的狂風暴雨給臺灣造成嚴重的災害,下面是風雲二號F星於7月8日5時30分至7時的可見光動態監測,7月9日13時45分「尼伯特」在福建石獅市再次登陸。
2013年第7號颱風「蘇力」於7月8日8時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東偏南方大約250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7月10日加強為超強颱風。下圖是7月12日9時風雲二號E星監測的影像:「蘇力」西側的雲系較前一日有所發展,結構基本對稱,南側和東側雲系較強,9時颱風中心距離臺灣北部約460公裡左右,西側的外圍雲系即將影響臺灣。7月13日3時在中國臺灣省新北市與宜蘭縣交界處登陸。7月13日16時在中國福建省連江縣黃岐半島沿海再次登陸。
2010年第3號颱風「燦都」於2010年7月19日生成,21日17時加強為颱風級,22日13時45分在廣東省湛江吳川市吳陽鎮沿海地區登陸。下圖為22日11:20時的風雲三號A星監測影像,「燦都」的環流結構完整,眼區明顯,中心的南側有輻散捲雲羽。
2009年第6號颱風於7月15日8時菲律賓以東海域生成,18日升級為颱風,當年的風雲一號D星記錄「莫拉菲」成為颱風的時刻,其已經形成完整的螺旋雲帶和對應的環流中心,中心附近有明顯的密閉雲區,在當時的第一代風雲極軌氣象衛星,這種珍貴的影像資料更能夠凸顯氣象衛星遙感監測能力的起步與突破。之後「莫拉菲」於7月19日凌晨1時,登陸深圳南澳附近一帶,當地錄得最高風速是一小時平均風速達每小時145公裡,凌晨時份,莫拉菲以西北偏西方向橫過深圳一帶,珠江口各處暴風席捲。
2008年第8號颱風「鳳凰」形成於2008年7月24日,2008年7月28日22時在福清市東瀚鎮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12級,下圖為風雲一號D星於7月29日5時56分監測的影像,「鳳凰」颱風的中心位於福建省南平地區境內,環流結構依然完整,雲系整體呈減弱趨勢,氣旋中心南側的臺灣海峽、南海東北部的對流雲團高空輻散強烈,浙江也有局地對流泡,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為眼區。
超強颱風海棠為2005年首個登陸臺灣及中國大陸的颱風。「海棠」於2005年7月12日在關島東北洋面上生成,7月14日14時發展成為颱風,下圖是風雲一號D星於7月17日18時41分監測的影像,「海棠」外圍雲帶開始影響臺灣及福建沿海地區,7月18日8時在臺灣花蓮登陸。7月19日17時10分,在連江黃岐再次登陸。
一代代系列氣象衛星
穩定運行著傳輸實時影像
一代代衛星氣象人
堅守著崗位保障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