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颱風顆粒無收,風雲衛星帶你回顧那些年的7月颱風

2021-02-14 風雲衛星

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

卻在今年「顆粒無收」

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

5月16日形成

2號颱風「鸚鵡」

6月14日形成之後

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

再無新颱風出現

7月即將結束

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

也正在醞釀之中

但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不大

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據1949年至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從常年來看,7月是屬於颱風活躍期的,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不僅如此,從1949年以來,目前還未發生過7月「空臺」的情況。此前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據統計,曾經有4年7月生成過8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圖為1990年至2019年逐年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文字來源:中國氣象局

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與氣候和天氣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今年颱風不活躍的原因則是副熱帶高壓,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則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溫異常偏暖密切相關。文字來源:中國氣象局


北方忽涼忽熱

南方強降水連綿

在等待著8月颱風生成之前

讓我們通過風雲氣象衛星

回顧一下往年7月

影響我國的颱風

以遙感的視角捕捉精彩的瞬間

2019年第5號颱風「丹娜絲」於7月16日下午14時(北京時)在菲律賓東北部洋面上生成,7月17日上午在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洋面北上,同時對中國臺灣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後向朝鮮半島西部沿海靠近,並於7月20日22時許在韓國全羅北道西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有7級,最終於7月21日23時停止編號,下圖是風雲三號D星於7月17日透過颱風外圍雲系,從遠到近捕捉到颱風的低層環流中心,「丹娜絲」可謂是颱風界的「套娃」。

2018年第8號颱風「瑪莉亞」於7月4日在關島以東洋面生成,7月11日9時10分在福建連江黃岐半島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下圖為登陸當日8:30時至9:30時的 FY-4A氣象衛星監測動畫,登陸時颱風結構完整,中心較清晰,颱風東側和南側雲系發展旺盛。


2017年第7號颱風「洛克」於7月23日上午9時50分在香港東北部沿海登陸之時,太平洋上此時還有另三個颱風興風作雨,包括第8號颱風「桑卡」於當日下午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以及當年冠有「壽王」之稱的第5號颱風「奧鹿」(壽命達18天),還有第6號颱風「玫瑰」。通過7月22日9時至18時的風雲四號A星動態監測圖像顯示:左邊的「洛克」和「桑卡」影響著我國香港與海南,右邊的「奧鹿」和「玫瑰」螺旋結構清晰,其中「奧鹿」東南側有對流雲帶捲入,兩者出現「互旋」。

2016年7月3日8時,第1號颱風「尼伯特」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7月5日20時繼而加強為超強颱風,7月8日凌晨5時50分,「尼伯特」在臺灣臺東縣登陸,最大風力60m/s,颱風「尼伯特「帶來的狂風暴雨給臺灣造成嚴重的災害,下面是風雲二號F星於7月8日5時30分至7時的可見光動態監測,7月9日13時45分「尼伯特」在福建石獅市再次登陸。‍‍‍

2013年第7號颱風「蘇力」於7月8日8時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東偏南方大約250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7月10日加強為超強颱風。下圖是7月12日9時風雲二號E星監測的影像:「蘇力」西側的雲系較前一日有所發展,結構基本對稱,南側和東側雲系較強,9時颱風中心距離臺灣北部約460公裡左右,西側的外圍雲系即將影響臺灣。7月13日3時在中國臺灣省新北市與宜蘭縣交界處登陸。7月13日16時在中國福建省連江縣黃岐半島沿海再次登陸。

2010年第3號颱風「燦都」於2010年7月19日生成,21日17時加強為颱風級,22日13時45分在廣東省湛江吳川市吳陽鎮沿海地區登陸。下圖為22日11:20時的風雲三號A星監測影像,「燦都」的環流結構完整,眼區明顯,中心的南側有輻散捲雲羽。

2009年第6號颱風於7月15日8時菲律賓以東海域生成,18日升級為颱風,當年的風雲一號D星記錄「莫拉菲」成為颱風的時刻,其已經形成完整的螺旋雲帶和對應的環流中心,中心附近有明顯的密閉雲區,在當時的第一代風雲極軌氣象衛星,這種珍貴的影像資料更能夠凸顯氣象衛星遙感監測能力的起步與突破。之後「莫拉菲」於7月19日凌晨1時,登陸深圳南澳附近一帶,當地錄得最高風速是一小時平均風速達每小時145公裡,凌晨時份,莫拉菲以西北偏西方向橫過深圳一帶,珠江口各處暴風席捲。

2008年第8號颱風「鳳凰」形成於2008年7月24日,2008年7月28日22時在福清市東瀚鎮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12級,下圖為風雲一號D星於7月29日5時56分監測的影像,「鳳凰」颱風的中心位於福建省南平地區境內,環流結構依然完整,雲系整體呈減弱趨勢,氣旋中心南側的臺灣海峽、南海東北部的對流雲團高空輻散強烈,浙江也有局地對流泡,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為眼區。

超強颱風海棠為2005年首個登陸臺灣及中國大陸的颱風。「海棠」於2005年7月12日在關島東北洋面上生成,7月14日14時發展成為颱風,下圖是風雲一號D星於7月17日18時41分監測的影像,「海棠」外圍雲帶開始影響臺灣及福建沿海地區,7月18日8時在臺灣花蓮登陸。7月19日17時10分,在連江黃岐再次登陸。


一代代系列氣象衛星

穩定運行著傳輸實時影像

一代代衛星氣象人

堅守著崗位保障氣象服務


分析處理:王新 曹治強 蔣建瑩 劉年慶 劉清華 李雲 廖蜜 任素玲 宋晚郊 王曦 張偉

相關焦點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我國氣象衛星的宏偉藍圖由此鋪開。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迄今, 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
  • 迅速圍觀: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自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從95公裡縮小到71公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颱風帶來的損失大大降低。在探索中起步 從無到有 從弱到強風雲衛星是我國乃至全球氣象觀測和預報的利器。
  • 「尼伯特」升級為超強颱風!這些年影響嘉興的那些颱風你還記得嗎?
    7月5日晚上中央氣象臺宣布「尼伯特」已升級為超強颱風!,登陸臺灣後強度將明顯減弱;並於7月9日早晨到上午以颱風強度登陸福建沿海。2013年10月6~8日,受強颱風"菲特"影響,嘉興市遭遇歷史罕見的大範圍強降雨,平原河網水位暴漲,多地出現超歷史記錄的高水位。「菲特」在浙閩交界處(福鼎沙埕鎮)登陸時為強颱風強度,近中心最大風力14級(42米/秒),是1949年以來在10月份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秋季颱風。
  • 颱風吹走了你的滿勤獎還是吹來了颱風假
    一場颱風的到來,往往伴隨著許多你我都不得而知的故事,或喜或憂。在福建的土地上,我們遇到了太多場的颱風,而這期間,必然也有許多難忘的事情。不凡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那些或許也在你腦海裡的往事吧!  ②  2005年10月,颱風「龍王」在晉江登入,據統計,全省超過402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5億元。③  2006年8月,颱風「桑美」在福鼎登入,造成483人遇難,14458間房屋倒塌,868畝農田被衝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億元。
  • 2018年颱風最新消息 進入8月13號颱風就要生成了
    但是在短暫的修正之後,根據2018年颱風最新消息,未來10天內將會有1~2個颱風生成。進入8月13號颱風就要生成了,說不定還有第14號颱風會給我們驚喜。近期如果有到華南地區的朋友要注意颱風帶來的影響。2018年颱風最新消息 13號颱風生成是慶祝8月到來的禮物2018年颱風最新消息 13號颱風生成是慶祝8月到來的禮物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未來10天,南海和西北太平洋還將有1~2個颱風生成。
  • 廣東今年氣象較罕見:7月熱破紀錄 8月颱風或至
    原標題:廣東今年氣象較罕見:7月熱破紀錄 8月颱風或至 來源:南方日報近期天氣炎熱,在深圳大鵬新區較場尾海灘,許多市民體驗水上運動、戲水消暑納涼。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歷經4輪「龍舟水」及1個颱風來襲之後,廣東高溫少雨天氣已持續了一個多月,接下來汛情發展形勢如何?應重點防範哪些安全風險?筆者從7月29日召開的全省防汛救災暨安全生產工作視頻會議了解到,今年以來,全省22個縣(市)平均氣溫破歷史同期最高紀錄,預計8月份可能有兩個颱風影響我省。
  • 2019颱風最新消息:7號颱風韋帕登錄,颱風藍色預警生效!
    颱風藍色預警生效7號颱風韋帕實時位置最新信息中央氣象臺8月1日10時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今年第7號颱風「韋帕」(熱帶風暴級)的中心今天(1日)上午10點鐘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東北部近海,就是北緯20.1度、東經110.9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9級(2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8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150-350公裡。
  • 2019深圳颱風最新消息:7號颱風「韋帕」生成
    7號颱風「韋帕」生成據中央氣象臺報導7月31日08時南海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7號颱風颱風的路徑,騙人的鬼像個琢磨不透的小孩子窗妹這次給大家細數今年來那些淘氣的颱風2019年生成的颱風今年生成的颱風,基本是怪咖對深圳的影響都不大屬於,雷聲響雨點小
  • 第9號颱風「美莎克」增強!本月或有1-2個颱風登陸或嚴重影響...
    點擊播放 GIF 4.7M自7月「空臺」破紀錄之後8月的颱風扎堆而至而今年比起常年平均水平要略多已經生成了因為9號颱風「美莎克」又生成了!28日下午,菲律賓以東洋面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9號颱風「美莎克」!強度如何?未來路徑怎樣?對潮汕是否會造成影響?小編帶大家來看具體情況吧!
  • 颱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 2020年8月11日,颱風「米克拉」來襲,漁船遊艇陸續進入到高崎避風塢躲避颱風。攝影/王火炎颱風過境,美景退場,大地卸妝;漁場關閉,港口打烊;村落夷為平地,陸地成為汪洋。▲ 2019年8月,浙江台州遭受颱風「利奇馬」襲擊,城市變成一片汪洋。圖片/人民視覺對於颱風,沿海居民早已見怪不怪。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為什麼沒有?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繼5月12日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和6月12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7月即將結束,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不大。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首個「空臺」7月?
  • 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 7月31日颱風最新消息:2016年4號颱風妮妲最新路徑圖
    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 7月31日颱風最新消息:2016年4號颱風妮妲最新路徑圖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
  • 7月「空臺」成真,進入8月颱風高發期!
    PS:不關心7月空不空臺的朋友可直接跳到part6↓↓↓直通南海熱帶低壓的最新消息今年以來(1-7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僅孕育出「黃蜂」和「鸚鵡」2個颱風,較常年同期平均(8.2個)明顯偏少6.2個,為1951年以來同期生成颱風數第二少。
  • 或成超強颱風!「美莎克」強度再升級,新颱風胚胎也來了,深圳未來天氣......
    大家還記得上個月的「空臺」月嗎?歇了一個月後,本月為了完成績效颱風努力營業截至8月31日16:00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已生成7個颱風折算下來8月平均每4天生成1個8月30日20時颱風「美莎克」已達到強颱風級(14級, 42米/秒)!
  • 颱風莎莉嘉
    2011年第3號熱帶風暴「莎莉嘉」(Sarika,來源:柬埔寨;意義:啼鳥),預計6月11日將會在粵東至閩南一帶登陸,並給當地帶來大到暴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切實做好防禦工作。6月10日晚9時,省防總連夜召開視頻會商會,副省長、省防總總指揮劉昆主持會議並講話,就防禦颱風「莎莉嘉」作出批示,要求各地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 課外地理 | 關於颱風的那些事之颱風的形成條件、發展過程、颱風的影響
    颱風是生成於熱帶海洋面上的熱帶氣旋。颱風是一種破壞性強,危害性大的天氣現象。在颱風來臨前,我們要注意收看各級氣象臺站發布的颱風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上方的熱空氣裡的水汽蒸發擴大了雲帶範圍,而雲帶擴大使得這種運動更劇烈。不斷擴大的雲團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逆時針旋轉起來(在南半球是順時針),形成熱帶氣旋。熱帶氣旋裡旋轉的空氣產生的離心力把空氣往外甩,中心的空氣越來越稀薄,空氣壓力不斷變小,形成熱帶低壓——颱風初始階段。
  • 13級颱風「馬力斯」生成!新一輪降雨即將來臨!
    第4號颱風「艾雲尼」三次登陸廣東大暴雨突襲開平!開平昨天全市紅雨預警+全市停課!多地大水浸、大塞車!點擊回顧4號颱風詳情視頻直擊 | 十年一遇大暴雨,眾志成城!第四號颱風艾雲尼(「愛暈你」)邁著風騷的步伐剛剛離開艾雲尼的妹妹——第5號颱風馬力斯就迫不及待帶上雨水小夥伴
  • 颱風
    2010年.10月。
  • 【颱風科普】關於颱風的命名
    人們談「風」而色變,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是,每個颱風與熱帶風暴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如「達維」、「悟空」、「蝴蝶」、「瑪莉亞」「寶霞」等……最開始,颱風多以女性名字命名,然而這一做法遭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後來颱風的命名一度被當作氣象員諷刺其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的工具,直到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重新制定颱風命名辦法,才有了如今擁有140個有趣名字的「命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