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2021-02-15 衛星界

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

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楊軍:目前我們在軌運行的包括從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總共有7顆氣象衛星組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嚴密的天基氣象觀測體系。極軌氣象衛星對地球相對來說每天大約繞14圈,它可以把全球無縫隙地觀測到;而靜止衛星可以以一種幾乎是凝視的方式看地球,所以它可以連續觀測。這兩類衛星我們目前是組合起來使用。

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在應對防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糧食產量監測預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我們天上有7顆衛星,高低軌組合,這個全世界的話只有我們和歐洲、美國是這樣一種能力。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這方面也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甚至有一些我們還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比如說像風雲四號大氣垂直探測器,是國際上第一個放到氣象衛星上的,就屬於比較領先了。所以現在的話,我們進入了一個從跟跑到並跑到現在局部有所領先的這麼一個過程。

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觀測體系將更加完善,氣象觀測時效和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氣象災害預警時效的關鍵。目前,風雲衛星已成為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

風雲衛星上攜帶了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儀、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等科學設備,最多的一顆衛星上搭載的觀測設備超過十餘種,為天氣預報提供三維大氣變化等數據信息。

自從有了風雲氣象衛星,我國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風雲四號對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提高到5分鐘,天氣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到89%,特別是在颱風監測中,風雲衛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自風雲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至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生成的566個颱風、登陸我國的165個颱風監測無一漏網,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從95公裡縮小到71公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颱風帶來的損失大大降低。

在探索中起步 從無到有 從弱到強

風雲衛星是我國乃至全球氣象觀測和預報的利器。從1970年開始,我國風雲衛星在探索中起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整個發展過程歷經坎坷。

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1988年9月7日,我國發射風雲一號A極軌氣象衛星,獲取了清晰的遙感圖像,但是,這顆衛星只在軌運行了39天。此後的幾顆風雲衛星也接連失利,風雲一號B星在軌運行了165天,風雲二號01星在測試廠房發生重大事故,風雲二號A星和B星分別在軌運行了僅8個月和10個月。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 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楊軍:衛星上去了之後工作不長,壽命問題。因為它會有非常強的空間環境的輻射問題,會受到像高能粒子,它會轟擊星上的這些元器件,會讓電路失效等等。早期的話我們是一個學習探索的過程,非常痛苦地反覆試驗,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如果這些問題你不把它解決就永遠成為卡脖子的地方。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氣象人和航天人沒有動搖,頂住壓力、鍥而不捨、攻克難關,最終解決了影響衛星長壽命運行的技術問題。1999年和2002年,我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星和D星,衛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6年5個月和10年,大大超過設計壽命。2004至2008年,我國又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C、D、E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8至10年。

從2008年開始,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實現了極軌氣象衛星升級換代,衛星載荷數量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全球觀測頻次從每12小時一次提高到每6小時一次,實現了高時效的全球觀測和高精度的大氣垂直觀測,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2016年,我國成功發射風雲四號A星,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最高解析度從1.25公裡提高到500米,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大氣高光譜垂直探測,我國首次實現天基閃電監測和空間天氣多要素監測,綜合探測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健民: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氣象衛星推到現在這個水平,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我們天上衛星儀器和地面系統都依靠自己的力量做,都不是從外面買來的。那麼現在我們的觀測水平跟最發達的國家比在差不多水平上,我們還有一些項目,像風雲四號垂直探測儀這個是我們第一個做的,以後希望這種點更加多,逐步逐步鋪到面上去,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這是我們的目標。

(來源:央視網)

相關焦點

  • 迅速圍觀: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迄今, 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 聯合國專訪WMO助理秘書長:全球氣象與中國貢獻
    世界氣象組織對當地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如何在未來建立防災減災機制,利用新技術和政府協調能力向不發達國家提供幫助,將損失和人員傷亡減小到最低。」張文建舉例說。圖為風雲衛星對「伊代」的監測圖自1963年啟動全球天氣監測計劃以來,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越來越高,預報時段越來越長,三到五天的預報可靠度已達90%,一到兩個星期的預報可靠度也不斷提升。
  • 回看「十三五」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十三五」期間,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快速發展,在追求卓越中披荊斬棘。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員、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值班衛星,風雲衛星正在為全球用戶提供不可替代的氣象觀測服務。
  • 劍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們爭分奪秒!
    在隨後的專家評審中,評估組這樣評價:突破氣象資料業務「瓶頸」,發展了面向不同應用的質量控制技術,建成了高質量的百年全球基礎數據集和氣候數據產品。強化了雷達和衛星資料處理與質量保障,風雲衛星綜合輻射定標精度和定量產品質量提升明顯。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惠及臺站業務轉型發展
    2018年11月,中國氣象局印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方案》及4份配套方案。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黑龍江、安徽、山東、湖南、廣西、青海、新疆等7個省(自治區)氣象局開展了地面觀測自動化試點工作。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牽頭,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綜合觀測司、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氣象探測中心和相關省級氣象部門參與,制定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自評估方案。
  • 全國氣象快手矩陣啟動!快來看氣象短視頻吧~
    中國氣象用視頻記錄工作、分享生活!「全國氣象快手矩陣」正式啟動!北京海澱區3小時前中國天氣,內蒙古天氣,廣西氣象,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平縣氣象臺,呼和浩特氣象,山東天氣,桂林氣象,知了朝陽氣象,南昌天氣,大連氣象,天津氣象,廈門天氣在線,巴彥淖爾,河南氣象風雲衛星:哇,手動點讚!
  • 風雲二號H星及風雲三號D星正式交付|孫家棟院士獲頒「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航天科技集團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獲頒「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8顆在軌穩定運行,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均完成了升級換代,被世界氣象組織(WMO)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93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
  • 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報國50年全景掃描[組圖]
    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徵高軌、舉北鬥、探深空、出國門、頂風雲,在逐夢星辰大海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航天「首次」,成功躋身世界先進航天發射中心之列。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部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世界航天發展史上的中國速度。「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北鬥母港,共有59顆北鬥衛星從這裡飛向太空。」
  • 中國衛星為國際防災減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
    追颱風 風雲衛星見微知著極端天氣造成的氣象災害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威脅,中國地形地貌複雜多樣,飽受各類氣象災害之苦。為了提高氣象預報能力,中國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建設先進的氣象衛星星座系統。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就啟動了極軌氣象衛星項目,被命名為「風雲」。1988年9月,風雲一號A星發射升空,中國正式開始了「風雲」建設。
  • 「中央電視臺建臺60周年暨中國電視事業60周年發展成就展」在京開展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中央電視臺建臺60周年暨中國電視事業60周年發展成就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
  • 破壁共生——「中國天氣」開創氣象營銷新模式
    作為中國氣象局唯一授權的公眾氣象服務單位,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以《破壁共生-「中國天氣」開創氣象營銷新模式》主題演講,在這場行業內最具權威性、標誌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全國性盛會上大放異彩,震撼全場。作為「中國天氣」的主資源,「金名片」工程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 奔赴世界之巔 書寫大氣夢想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2014年夏季,帶著來自多方面的殷殷期盼,試驗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平率領著科研團隊一路奔上青藏高原,開展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這片巍峨的高地上,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用創新書寫了大氣夢想,用成果服務於青藏地區發展,用行動詮釋著氣象人的擔當。
  • 【紀念「北京+25」】推動全球婦女事業發展的中國主張
    在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到來之際,性別研究視界特推出紀念「北京+25」專欄,以《行動綱領》12個重點關切領域為主線,全面反映北京世婦會以來,特別是2015年全球婦女峰會以來,我國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取得的進展,並對今後發展進行展望。本期推出第十六篇:《推動全球婦女事業發展的中國主張 ——學習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
  • 全力護航經濟特區40周年慶典,深圳氣象凝聚磅礴之力!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氣象局和廣東省氣象局大力支持下,深圳市氣象局黨組強化政治擔當,一手抓大會氣象保障,一手抓颱風防禦,舉全局之力,周密部署,圓滿完成此次慶祝大會氣象保障服務。為了做好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氣象保障,深圳市氣象局提前4個月就主動對接中國氣象局和廣東省氣象局,多次赴前海調研服務需求,組織研究制定了國省市聯合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並組建了由1個國、省氣象臺專家指導組,1個市氣象局保障服務組,5個專項工作組,共71人的氣象服務保障團隊,確保各項服務落實落精落細
  •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鄒曉東調研氣象工作
    12月22日,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鄒曉東一行赴中國氣象局調研。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會見鄒曉東一行,雙方圍繞進一步加強統戰工作,發揮黨外高級專家和知識分子作用等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