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

  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茁壯成長的50年,是在追求卓越中劈波斬浪的50年,也是在接續奮鬥中革故鼎新的50年。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證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百折不撓——17顆風雲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探測能力,輻射近百個行業,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今天,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風雲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正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成長之路——

  50年來,在黨的關懷下銳意進取、開枝散葉,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69年初,距離農曆雞年還有1個月的時間,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華東之濱到中南腹地,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中斷。

  1月29日,周恩來總理緊急召集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研究應對。彼時,氣象監測資料缺乏、預報提前量有限,且關鍵信息常被西方國家「卡脖子」。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語氣堅定——「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以這一刻為起點,一場跨越式的追趕就此邁開步伐。

  回首50年,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深情關懷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一步步成長壯大,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而細數每個成長階段,每至關鍵時刻,總有一種關懷,高位推動、領航發展;每到重大關頭,總有一種力量,舉旗定向、把舵全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鄧小平同志在當時國民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意保留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並增加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研製計劃,激發了氣象和航天工作者幹事創業的熱情。

  1996年,江澤民同志指出,氣象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誌之一,要堅持為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服務的宗旨。氣象現代化以不倦姿態走上無止境的攀登之旅。

  2002年以後,胡錦濤同志對風雲衛星發展和業務運行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提高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作出更大貢獻。新世紀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目標更加明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場合提出,風雲衛星和氣象遙感衛星技術要為上合組織各方、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服務,這為新時代風雲衛星氣象事業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寬的全球視野、更強的使命擔當實現更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半個世紀,鬥轉星移。緊跟黨的領導,緊貼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回望非凡歷程,艱辛與坎坷、拼搏與汗水、光榮與夢想,交織成風雲衛星氣象事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對風雲衛星發展大為讚賞。

  這是一顆常懷人民的初心:為了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的開篇序曲,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擔。「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多少技術難關,多少個拼搏的日日夜夜!孫家棟、曾慶存、許健民、陳桂林、李卿、匡定波、許熙、楊建華、錢建梅、徐建平……一代代科研人員,深藏功名、初心相通。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風雲衛星資料成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值預報模式最主要的同化資料之一;在海洋、農業、生態環境等近100個領域,國內用戶超過2600家,覆蓋近百個行業,投入產出比超過1:40;風雲衛星家族正惠及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5.4PB。

  這是一幅銳意進取的圖景:從「連衛星軌道是什麼都不清楚」起步,發展成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中國家;從最初的「一星一載荷」,到今天的「一星十一載荷」,創下了「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這塊響噹噹的牌子。

  奮鬥之路——

  50年來,於砥礪前行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一定很難想像,今天的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裡廣袤土地上空的任何一個區域雲的圖像,可以隨時隨地、想看就看——

  在距離地球800千米和3.6萬千米的太空中,7顆風雲衛星俯瞰全球風雲;從北極圈到南極大陸,「6站1中心」對海量衛星數據進行接收、處理和分發;每5分鐘,就有一張中國區域雲圖生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風雲衛星奮鬥之路,正是對此的生動詮釋。

  白手起家之初,風雲衛星籌備組只有5人,成立的氣象衛星311研究小組僅有十幾人,當時大家甚至連什麼是衛星軌道都搞不清楚。工業基礎與美國、歐洲相差甚遠。

  50年的時光很長。今天,站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辦公大樓面前,很難想像1970年那間叫做「311房」的小屋子裡,幾個人坐在從小學搬來的課桌椅上,從零開始研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的情景。

  50年又似乎很短。從最初的紙寫筆算,到手握星地一體化圖像導航與配準核心技術,雖然大家留下的故事和記憶並不一樣,但是風雲衛星發展研發過程中的磨難和奇蹟,見證的都是同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百廢待興中奮起,於一窮二白中奮進,50年來風雲衛星氣象事業一路走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立誓「衝雲破霧」——在重重困難中,從以「兩彈一星」元勳、風雲一號工程總師任新民,風雲二號工程總師孫家棟為代表的航天工作者,以曾慶存院士、許健民院士為代表的氣象工作者,到無數默默無聞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在荒漠戈壁,在溼熱雨林,在深夜的計算機房,在衛星發射的最前線,團結奮戰、不計名利、百折不撓,終於取得重大突破,迎來的不僅是氣象衛星的穩定運行,更是為國家節省下上億元資金的超壽命運行。

  走出「至暗時刻」——在偉大事業徵途上,還有很多「婁山關」「臘子口」。當風雲一號A星、B星運行壽命未能達到目標,受到巨大質疑時,已到古稀之年的任新民親自到國家有關部門匯報工作,堅定要求支持「我們的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為了攻克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出現的問題,時任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許健民,副總師李希哲、張青山,與全體團隊成員一起,沒日沒夜,登上青藏高原開展「救星」試驗,於上萬次手寫運算中破解「定位」難題,不僅讓衛星「起死回生」,更使得「圖像上每一個點都變得很準確」。

  迎來「碩果盈枝」——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功能最先進的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實現了系統的業務化穩定可靠運行,運行成功率長期保持在99%以上;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午和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獲取4次全球觀測資料;風雲二號和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定點在赤道上空,可連續不間斷地對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進行分鐘級高頻次觀測;風雲衛星進入了定量應用的新階段,被國際氣象衛星界公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五十載流下的汗水、淚水、苦水甚至血水,換來風雲衛星的卓爾不群、星光閃耀。

  今天,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工業最高獎……這些最高級別獎項的取得,是榮譽,更是對全體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百折不撓奮鬥精神的致敬和褒揚。

  跨越之路——

  50年來,於自主創新中實現星地統籌發展,惠及民生福祉

  克服國外技術的封鎖瓶頸,我國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瞄準國際衛星氣象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等領域成為保障民生安全的「千裡眼」「透視器」「定盤星」,惠及民生福祉,踏出鏗鏘足音。

  「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從夢想照進現實——

  從1988年到2018年,從山西太原到四川西昌,17次成功發射,實現自主科技創新和技術顛覆革新。

  1988年風雲一號A星、1997年風雲二號A星相繼成功發射,我國正式告別完全依賴國外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實現了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從無到有的突破。

  1999年風雲一號C星、2004年風雲二號C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的能力。

  2008年風雲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的載荷數量由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至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特別是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每15分鐘就能進行一次地球全圓盤觀測,每5分鐘就能完成一次中國區域觀測,依靠其獨一無二的大氣「CT機」,在全球率先實現靜止軌道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的同化應用。

  與風雲氣象衛星發展同步,地面應用系統亦匯聚合力激發澎湃力量——實現國內遙感衛星數據由南北兩極地面站和國內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佳木斯4個地面站接收並實時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兩小時內即可獲取全球衛星觀測數據;實現星地一體化高時效測控,突破圖像導航與配準、輻射與光譜定標等多項核心技術,形成觀測預報互動的運行模式;發展高效的數據服務平臺,利用風雲衛星直接廣播、CMACast、雲服務等多種數據共享渠道,為全球用戶提供數據定製化服務。

  50年來,一項項指標、一個個數字的背後,靠的正是把從設備零件到應用平臺各項技術都牢牢握在中國自己手中的技術自信。三軸穩定、大氣「CT機」、對月定標、「星地一體化」……這些走在時代最前沿的技術,浸透著技術人員對自主創新的堅守,凝聚著他們不懼闖關不畏難的勇氣。

  50年關山飛渡,50年厚積薄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雲氣象衛星,已經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災害監測、信息傳輸、科學研究等多個重要領域落地開花,有力支撐綜合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民用遙感衛星保護生命安全、賦能生產發展、促進生活富裕、守護生態良好的典範。

  非凡之路——

  50年來,在全球視野中服務「一帶一路」,彰顯國際擔當,擘畫光明未來

  197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援助中國一套衛星接收和處理系統,第一期項目為圖像接收處理系統。40年後的2019年,中國氣象局及時向受熱帶氣旋「伊代」影響出現嚴重洪澇的莫三比克等國家提供風雲衛星氣象服務。

  「感謝中方及時對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災害施予援手。」2019年4月,莫三比克總統紐西在訪華期間對中方援助表示感謝。

  「風雲衛星國際應用展現了中國對全球氣象能力建設的貢獻,彰顯了中國的全球擔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佩蒂瑞·塔拉斯在向習近平主席發來的賀信中表示。

  從使用者到貢獻者,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風雲衛星不斷向世界展示新姿態,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尤其是2018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國家航天局與中國氣象局決定將原定於定位在東經86.5度的風雲二號H星,西移至東經79度,彌補了全球氣象衛星對印度洋及中亞、西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地區觀測的不足。

  如今,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利用風雲氣象衛星和氣象遙感衛星技術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的鄭重承諾,風雲衛星成為服務「一帶一路」的中國名片。

  疫情面前無孤島,病毒兇猛無國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期間,世界氣象組織將風雲氣象衛星監測產品列為幫助其他國家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的重要資源之一——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山火到伊朗南部洪澇、從巴基斯坦沙漠蝗災到孟加拉灣氣旋風暴,風雲衛星災害遙感監測彰顯大國擔當。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建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開通綠色數據通道、開發定製軟體和產品、援建直收站以及組織培訓等方式,持續為「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定製化服務。

  憑藉先進的技術、穩定的業務運行可靠性和高質量的數據產品,風雲衛星與美國、歐洲的氣象衛星一起,成為全球對地觀測網中的主力軍,承擔全球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責任。

  50年,與時代同行;50年,初心始終不改。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全球綜合觀測系統重要成員、空間及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值班衛星……風雲衛星國際競爭力日漸彰顯,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重任在肩。

  ……

  今天,我們可以自信而豪邁地說:這盛世,如你所願!

  走過萬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沿著這條強國之路,廣大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加快發展具有世界一流技術、一流性能、一流質量、一流效益的氣象衛星及應用系統,讓風雲衛星成為監測精密的標杆、預報精準的支柱、服務精細的示範,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風雲衛星氣象事業推向前進。

  仰望天空,風雲衛星早已匯入璀璨星河,看著我們,看著中國,看著世界!(記者 王亮)

相關焦點

  • 鑄造大國重器,精測風雲變幻!回看「十三五」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十三五」期間,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快速發展,在追求卓越中披荊斬棘。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構築人才高地 鑄造大國重器
    【強國密碼】      作者:於小植 崔芃昊(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 迅速圍觀: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 | 海洋衛星:大國重器經略蔚藍
    作為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中國要做到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唯有大力提高對海洋的認知能力和海洋信息服務能力。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真正實現如此大面積海洋環境信息的獲取,絕非易事。傳統上,採用岸基、船基和空基平臺上的觀測設備來獲取海浪、潮汐和海溫等海洋水文氣象要素,觀測費時、費力、效率低、成本高。
  • 大陸劇:大國重器 第一季
    李立宏類型: 紀錄片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首播: 2013-11-06(中國大陸)又名: The Pillars of a Great Power  劇 情 簡 介 : __________      記錄中國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歷史的國內首部大型高清工業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
  • 鑄就大國重器,習近平強調這些關鍵
    大國工程關乎國家富強,國之重器關乎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此作出重要論述,黨建網微平臺與您共同學習體會。——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充分認識大國重器的重大意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開通,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對推動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我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 央視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正式開播啦!
    齊竹泉:《大國重器》是中央電視臺的重點紀錄片項目,也是財經頻道的重要品牌。2013年我們推出了第一季《大國重器》,在國內外引起了對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極大關注和強烈反響。時間過去了5年,中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同樣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
  • 氣象專家柯玲走進海南文昌校園 帶學生們探索風雲氣象衛星奧秘
    氣象中心專家柯玲走進海南文昌校園,帶領學生們探秘風雲氣象衛星奧秘。活動主辦方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4日消息(記者 陳望)12月22日,第十二屆海南書香節「特色研學之旅」活動特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專家柯玲走進文昌的學校,開展「風雲衛星家族」主題科普知識講座。柯玲從事氣象衛星科普宣傳多年,成果顯著。
  • 央視《大國重器II》:中國紡織印染這兩家「超級工廠」成「智造先鋒」!【視頻】
    》(第二季)強勢回歸,續寫實業強國傳奇。兩家企業入選成為央視《大國重器Ⅱ》的智能製造典型案例《大國重器》第二季攝製組2017年6月份到山東康平納集團全球首個智能染色工廠進行了一周的採訪拍攝.,成為新時代的大國重器!
  • 央視《大國重器》欄目走進通威 記錄中國光伏自主創新崛起樣本
    7月22日―24日,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導演組一行蒞臨通威考察。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熱情接待,通威集團副總裁黃其剛陪同接待,通威股份(600438)董事、永祥股份董事長兼總經理段雍,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凡先後陪同節目組考察。
  • 中國聯塑正式登錄央視CCTV《大國品牌》,一展大國重器雄風
    7月29日,中國聯塑正式登錄CCTV-1,通過《大國品牌》的紀錄鏡頭,呈現聯塑作為大國重器的隱秘而偉大的另一面。在3分鐘的品牌故事記錄中,深入溯源了聯塑管道隱匿在國家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講述了聯塑承載於國計民生之中的傳奇。
  • 盛會追蹤 | 「大國重器·信賴是金」一一慶祝龍工香港上市15周年暨...
    盛會追蹤 | 「大國重器·信賴是金」一一慶祝龍工香港上市15周年暨客戶答謝會隆重舉行 2020年
  • 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報國50年全景掃描[組圖]
    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徵高軌、舉北鬥、探深空、出國門、頂風雲,在逐夢星辰大海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航天「首次」,成功躋身世界先進航天發射中心之列。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配套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50、51顆北鬥導航衛星(2019年11月23日攝)。
  • 「深海一號」暨蛟龍號、「天鯤號」將抵深 集中亮相「大國重器...
    (原標題:「深海一號」暨蛟龍號、「天鯤號」將抵深 集中亮相「大國重器」助力2020海博會)
  • 徵高軌、探深空、舉北鬥、頂風雲……五十年,夢耀九天創奇蹟!
    徵高軌、闖世界、探深空、舉北鬥、頂風雲……組建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航天「首次」。5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西昌航天善於創造奇蹟,更敢於創造奇蹟。頂風雲,助推中國氣象衛星事業領跑躍升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2020年,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周年。
  • 「風雲七兄弟」,太空看風雲
    今年,是中國開創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最近,許多國家都發來感謝信。 這是為什麼? 極端天氣就像「大魔王」,經常把地球攪得一團糟。 1969 年年初,一股強大的冷空氣,「凍住」了大半個中國。 渤海變成了大冰塊,漁船被凍在海裡,黃河以南的鐵路癱瘓了,電話也打不通…… 「大魔王」什麼時候走,往哪兒走, 得通過氣象衛星才能看出來。 當時,只有美國擁有氣象衛星。如果中國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就好了。 1970年,中國決定,研製自己的氣象衛星。 沒有技術,沒有經驗,科學家們從零開始,埋頭鑽研起來。
  • 評論區觀察記錄|中國人命名的浪漫,看大國重器詩意的名字
    011:嫦娥、天問、北鬥…看大國重器的浪漫命名不止中國航天,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了詩意。從近3.6萬個徵集和320萬張投票中脫穎而出的「天問」;寓意「上天如鯤鵬,下海如蛟龍」的「鯤龍」;還有「嫦娥」「悟空」「鴻雁」…這些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你讀懂了嗎?這真的是太浪漫了!關於宇宙的一切都好浪漫。中國人的浪漫,千秋歲引,文化底蘊。是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完美搭配!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作品徵集和評選...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上的新紀元,開啟了我國邁向航天大國的徵程。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導下,為生動展現「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探索浩瀚宇宙、學習太空科學知識、增加對航天事業的熱情,激勵航天人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加倍努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特舉辦「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作品徵集和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