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
今天是傳統的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傳統要繼承,但是傳統卻又不是一陳不變的,比如我們吃的東西、穿的衣服,甚至說的中國話,其實都在一代代的流傳中不斷改進、不斷變化的。那麼今年的清明節和往年又有什麼不同呢?
特點一:「熱鬧」。
按照中國的傳統,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這時候氣溫轉暖,草木復甦,人們出門掃墓既是追憶祖先也是親近自然。古人就曾有過「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的吟詠。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更高,文化需求更多,清明出門的人自然也就越來越多了。近日,瀋陽、上海、蘇州,全國許多地方紛紛增加公交運量,以緩解清明祭掃造成的擁堵。
3月30日,57年來兩岸首次開通的清明包機也順利成行。同時,內地來往港澳的班機相應增加。據相關部門預計,今年清明期間深圳口岸的入境旅客將突破700萬大關。而陝西靈寶、湖南炎陵炎帝陵、山西洪洞的祭祀活動,也比往年規模更大,參與的人數更多。特別是在不久前結束的兩會上,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又一次提議,應將清明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的法定假日。人們對清明的重視,無疑標誌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回歸,而這背後體現的則是民族自信心的日益增強。
特點二「時尚」
清明節,最具代表性的時尚元素就是網絡祭奠的普及。據統計,今年參與網絡祭掃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5億。這為那些工作繁忙不能請假的人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不能親往的人,選擇了請人代勞的方式掃墓。不過這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人說:沒心就不要去人了;也有人說:有心就不必去人了;還有人說:心要到人也要到,只要有心,僱人代勞也無可厚非。看來孰是孰非還真是難下定論。不過他折射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變化卻值得我們重視。
不能親往的人想出了許多辦法,能夠親往的人自然會創造出更多的看點。鮮花代替了紙錢,音樂代替了鞭炮,這自不必提,值得介紹的是南京一處墓園今年推出了「天堂信箱」服務,他們鼓勵祭掃者為故去親友寫一封家信,然後由陵園統一焚化處理。這不僅在形式上避 免了私下燒紙的弊端,同時在內容上也更多了幾份溫情。
熱鬧、時尚,這都是讓人高興的事。但是過節不光是為了高興,正如孔夫子所說「慎終追遠」是為了「民德歸厚」 。一個厚字,道出了清明的深刻意義。
除了對故去親友的祭奠,今年的清明節上,還有許多特殊的紀念活動。這又讓今年的清明節,多了一份"厚重"的感覺。
這幾天來,在瀋陽、在重慶、在天津、北京,在全國的許多地方的,都有民眾積極參加當地紅十會組織的緬懷遺體捐獻者的活動,以感謝捐獻者為捐獻生命和醫學進步做出的貢獻。
昨天,北京市衛生局也組織各醫療單位舉行了一次特殊的清明祭掃活動。被人們追憶的,是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鬥爭中光榮殉職的9位醫務人員。這是非典過去四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在清明節為抗非英雄們掃墓。
當然,也有人撰文指出,過去每逢清明都要組織的學生祭掃烈士墓的活動,如今卻在漸行漸遠。解放軍報更是發表文章稱: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法定的紀念先烈的節日,如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定在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加拿大的烈士紀念日訂在3月3日,而中國目前尚無此類專門烈士紀念日。所以中國可通過立法形成公祭英烈制度。以上言論認為:清明不僅應該追祭祖先,更應該追憶那些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貢獻的英雄和功臣。也只有「慎此終」、「追此遠」,才能讓清明節實大意義上的實現「民德歸厚」的社會意義。
不過,說了那麼多新做法新觀念,今年的清明祭祀中,我們還是遺憾的看到了一些老問題。
首先是安全!有報導稱,清明尚未到來,全國各地就已因祭祀燒紙引發了多起火災。僅3月31號晚上湖南全省就發生大小山火100多起。而在長沙的一起山火竟燃燒了6個小時,100多畝森林由此被毀。看著濃煙滾滾、烈焰升騰,人們不禁要感慨「清明難清明」。這樣的火當然越少越好,不過像下面這樣的火我們倒是希望越多越好。
類似的迷信活動每年都有,全國都有,雖然數量在不斷減少,但花樣卻在不斷翻新。根治的難度極大。燒錢不光要燒中國紙錢,還要燒外國紙錢,冥界不光要開銀行,還開通了冥都網絡和冥都手機。當然,故去的親友是用不上這些的,這些買賣只能便宜不法商販。你看,這就是他們和執法人員捉迷藏的情景。據說還有人把祭祀用的鮮花拾來重新出售。
此外今年清明節前,打擊炒賣墓穴及出售活人墓穴行為的呼聲與日益高漲。近年來墓穴價格越抬越高、越炒越高,單位面積價格甚至已經超過同比商品房價格,以至有人慨嘆"活得起、死不起"。而有關專家表示,這些問題的出現雖然與厚葬厚祭攀比炒作難脫干係,但是與市場壟斷和漫天要價和也不無關聯。所以改變這種局面,需要殯葬主管部門加強管理,特別是自查自糾。如果全國的殯葬機構都能像上海一樣推廣綠色殯葬,最少的佔用土地,最大的追求社會效益,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責編: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