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
這首耳熟能詳的的詩似乎成了我們記憶中清明的代言,作為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清明是怎麼來的呢?相信朋友也都知道寒食節,那麼寒食節和清明節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節期很長,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均屬清明節。現在一般指公曆4月5號前後。這個節氣與其他二十四節氣一樣,都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演變成現在我國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寒食節與清明節,這個古老的節日現在很多人知道清明有吃冷食的習俗,卻不知道這個習俗來自寒食節,而不是清明節。其實,從歷史記載來看,禁火冷食主要是反映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需要因季節變化而變換,因此,換樹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三月新木發芽正是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除了吸收了寒食節,清明節從唐代開始還融合了一個古老的節日——上巳節。上巳節自周朝就存在,主要風俗是在郊外祭祀祖先後,去水邊洗滌舊年的汙濁。《論語》中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就是對那時人們上巳節去郊外祭祀場景的描寫。 「浴乎沂」中的「浴」在這裡理解為古代的一種祭祀,而不是通常的「洗澡」。到魏晉時期上巳節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而且已不再進行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宴引遊玩踏青放風箏的活動。那時放風箏與現在不同。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人們會在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前後,安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是人們最常提及的諺語。此外,有些諺語中雖提到清明節或寒食節,但仍然是從節氣和節令角度來講述的。「春到寒食六十天,丟下籃兒七十天」指立春到清明六十天,再過七十天,就可收麥。「風吹十六燈,雨打清明墳」,指正月十六颳風,往往會清明時節下雨。這些諺語多與農事相關,屬於農時節令諺語。
「三月裡寒食又清明,燕燕鑽滿圪棗林」,這條諺語上「三月」是約指,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往往在夏曆三月初,有時也在夏曆二月底。「燕燕鑽滿圪棗林」則包含了介子推焚死綿山,民眾寒食禁火冷食的習俗。「燕燕」,民間又稱「寒燕」、「子推燕」等,巧手婦女們用白面捏製成形狀各異的雀雀燕燕,點以眉眉眼眼,捏上翅翅腿腿,染成紅紅綠綠,栩栩如生,可在寒食禁火期間冷食。
「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等說得是清明戴柳和插柳的風俗。相傳,介子推被焚燒死於一棵大柳樹旁,柳樹也被燒焦。第二年,晉文公登綿山祭奠,看到那棵柳樹死而復活,抽枝吐葉。於是,拽了一條柳枝,編成柳圈,戴在頭上,又把那棵樹賜名為「清明柳」。上行下孝,老百姓也折柳戴頭。插柳,說的是清明上墳後,在野外折些柳條,插於自家門上,既有盼春之意,也有闢邪觀念。
從以上這些諺語中,不難看出,清明節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也是一個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其中體現的「慎忠追遠」、「敦親睦族」的優秀傳統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體現了濃鬱的感恩情懷。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詩人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清明的習俗除了給人帶來悲傷和追憶的掃墓,同時還有給人帶來歡聲笑語的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7天,是一年之中比較隆重的節日。過去,在我們濰坊大部地區,將一百五、寒食與清明節合為系列節日。一百五、寒食主要是紀念先祖,清明是迎接春天的到來。從清明節這天起,人們著手準備新一年的勞作,創造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民間有溫故知新之意。
在我們濰坊大部地區,祭祖一般分為「添土」和「上墳」兩種掃墓儀式。「添土」又叫掃墓、培墓、培土、祭掃或修墓。冬至後105天謂之「一百五」,即清明節前二天,為人們給故去的先輩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添土」之說。
始於周,盛於唐的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鮮的側柏樹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節早上,把這些側柏枝和柳枝每幾根組合在一起,插在大門口、屋門口和豬圈門口左右兩側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預示春天到來了。再一個活動就是蕩鞦韆。清明節前,大人都忙著給孩子們吊鞦韆(又叫悠千)。吊鞦韆物料不夠大家湊,東家出檁條,西家出繩索,聯戶協辦,供鄰裡孩子們一起遊玩。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說到以前清明節大傢伙都幹什麼,這就要說一下放風箏了。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
雖然這首詩是諷刺,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寒食節是要吃冷食的,濰坊市區在清明這天是要吃餅卷雞蛋,那麼還有什麼特色的清明美食呢?
到了清明節,對於生活在山東的饕餮一族而言,也是一個打牙祭的機會,因為可以吃到單餅卷雞蛋——把雞蛋煮熟放入單餅中壓碎,撒點鹽,或配上其他蔬菜,卷食,別有一番風味。
餅卷雞蛋是濰坊人過清明節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了,為了能讓家人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吃上放心可口的餅卷雞蛋,各家各戶的主婦們從昨天就忙著烙單餅,準備著今天的美食了。我們的記者昨天就走進社區,拍攝到了大家為清明節準備食材的過程。單餅的製作工藝十分簡單,將和好的麵團分成適量大小,用擀麵杖擀成圓形,在鐵製的鏊子上烙熟即可食用,現在為求方便,大多數在鋁製的平底鍋上烙制。因其製作方便,深受百姓喜愛。
單餅烙好了,這煮雞蛋可是清明必不可少的主食,將洗好的雞蛋放入添好水的鍋內,猛火燒至水開蛋就熟了,這餅卷蛋裡再撒上一點食鹽就是清明節吃的最佳美味。宋元芳老人吃著兒媳為她卷好的單餅那叫一個香。以前說孩子清明節吃了雞蛋會變聰明,這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好祝願,因為雞蛋中孕育著生命。另外,在唐宋時期,從冬至開始數105天是寒食節,第二天則為清明節,因兩節時間靠太近,後逐漸融到一起,單餅、雞蛋等食物都可提前備好涼吃,清明吃雞蛋與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關係。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地域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美食習俗,那麼你都知道多少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做個各地傳統飲食的大盤點:
青團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燻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麵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無論在清明這天您是祭祖掃墓,還是陪家人出行踏青,我們都希望各位可以對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能夠有更多的重視,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