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山 | 這張獨一無二的金山地圖,相信99%的金山人都沒有見過!
春節即將來臨,
你是不是正在考慮去哪裡散散心?
小編為你帶來了一張
金山區文化地圖!
朱學範故居,人民公社舊址,
姚光故居,金山衛抗戰遺址……
包括區級公共文化設施,
市級文保單位,人文景點,
這張「手繪」地圖匯集了
最具金山特色的文化元素。
它是金山的「文化名片」,
更是金山文化之旅的「導航儀」。
想一想,帶上朋友,
帶上地圖,循著標記,
去看看自己喜愛的文化景點,
是不是有點小激動呢?
姚光故居
位於金山區張堰鎮新華中路139號。姚光(1891-1945年),字鳳石,號石子,出身金山望族,世代書香;曾為南社主要領導人之一,1918年柳亞子辭南社主任後由姚光繼任。
故居為清末民初建築,具體建年不詳;硬山頂,坐東北朝西南,四進院落,有前後4幢磚木結構二層樓,總佔地面積1855平方米。2006至2011年,由地方財政出資進行整體修繕,現開闢為上海南社紀念館,內設「南社史料陳列」。 2014年公布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學範故居
位于楓涇鎮新街11號。朱學範(1905-1996年),金山楓涇人。早年畢業於上海法學院,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曾任世界工會聯合會副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郵電部部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故居現陳列有朱學範生平展。2014年與朱學範墓共同公布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民公社舊址
位于楓涇鎮和平街85號。建於1959年7月,總佔地面積2208平方米。1959-1984年,楓圍人民公社曾在此辦公。1984年恢復鄉人民政府建制後,楓圍鄉人民政府在此辦公,直至1993年與楓涇鎮「鄉鎮合一」。之後「舊址」被用作文化站。2014年公布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區火政會
位于楓涇生產街124號,建於1937年,是上海地區僅存的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舊址。該址現陳列有:楓涇消防史圖片史料以及20世紀初至50年代間的部分消防設備實物。2005年10月26日公布為金山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與消防紀念塔一同公布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
位於金山區南安路87號。1937年11月5日(農曆十月初三),日軍在金山衛沿海登陸。為牢記侵略歷史,1985年9月金山縣人民政府予以建亭立碑。
2005年,由金山區人民政府出資對遺址紀念地進行改擴建,佔地面積約6500平方米,由「十月初三慘案「記事牆碑、被害鄉民紀念牆、警示鐘亭、侵華日軍登陸處碑、金山人民抗擊侵華日軍記事碑牆等組成。2014年12月13日,新增金山衛抗戰史料館。遺址於1984年3月19日公布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遺址紀念地」。
亭林古文化遺址
位於亭林鎮華亭路51號亭林公園內。遺址發現於1966年,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2年試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後四次考古發掘,清理面積合計1196平方米。
遺址發現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石器製造場地1處;出土較多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吳越文化等遺物。1977年12月7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
金山嘴漁村
金山嘴漁村是上海最早成陸之地,也是最後一個活著的漁村,濱臨杭州灣畔,滬杭公路北側,與大海僅一步之遙,與海中的金山三島隔海相望。品種多樣、味道鮮美的海鮮美食是漁村的一大特色。
這6000多年的漁村,將原汁原味的海漁文化從古延續至今,老街展館:漁民老宅、漁具館、媽祖文化館、海·漁文化館、民間收藏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