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棗莊農村「上拜」是傳統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拜儀式和結婚典禮差不多,主要是對本家族和近親進行對號人座,禮拜確認。然後族人和至親賞磕頭禮予以祝賀。
上拜的時間一般選在新娘的娘家送嫁人吃過酒席送返之後,也有專看準確時辰進行的。上拜由紅總招呼家族長輩或能攤著頭的客都到庭院坐定,鞭炮音樂響過,新郎新娘列站在香臺前紅席上,由司儀宣讀禮拜名單,需要拜三代宗親。
棗莊地區上拜的順序先是新郎的爺爺(奶奶)、父母、舅(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叔伯(伯母、嬸)、叔伯(母);新郎的哥嫂、姐夫姐姐(含叔伯家的)、遠門的叔伯(嬸)、近門的兄嫂,上拜的親友安排順序是最頭疼的,安排不好會招人煩。
上拜是要給新人磕頭禮的,紅總會安排一名執事的人專門記帳收磕頭禮。上拜名單原新郎父母和執喜人共同擬定,如漏掉該磕喜頭的客則會落個「便宜乖」。上拜時會在香臺子前設兩把椅子,給誰磕頭,要請誰上坐磕完頭。磕頭時,讀一個,新郎新娘要同時下跪磕頭,受禮的人要遞上磕頭禮。
磕頭禮一般視親戚遠近而定,其標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遞增,有的地方拿的最多的是父母哥嫂,當然要看自己的收入條件,有的是姐掏得最多。有的地方主持人和圍觀者幫著勒錢,要達到一定數額才罷休。
上拜收的磕頭禮,一般禮單交給新娘的父母,將來父母是要根據禮單進行還禮的,禮錢則是在清點完畢後轉給新人,作為磕頭掙的私房錢。有的新人也會把磕頭禮給父母支配,補充結婚辦場之費用。上拜時,來看熱鬧的街坊四鄰到的最多,看誰拿了多少錢。
在以前上拜時新郎新娘都要跪拜磕頭的,現在有的地方認為磕頭是舊社會的習俗,改為鞠躬了。上拜是新娘到新郎家認大小輩的一種習俗,磕頭禮也代表了長輩對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