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夢中的巴黎,重返法蘭西
穿上一雙舒服的鞋,你完全可以漫無目的、橫行豎穿地溜達上一整天。然後,再這些轉角咖啡館裡聆聽他們的高傲刻薄、輕浮放蕩、愛與渴望。戲夢巴黎 不只夢一場。帶上你所有的巴黎記憶,一起重返法蘭西。巴黎,因在那裡的旅行過於美好,一直想重返這個城市。忘不了那些美味的甜點,忘不了街頭轉角處的一家家咖啡店,更忘這個城市那慵懶迷人的氣息。
如果沒有Eiffel 巴黎也就不再是巴黎了吧,
世界那麼大,你怎麼知道除了巴黎之外,沒有別處在等你?
如果幸福不在巴黎,就一定在別處。可是我的世界已沒有巴黎,只有你。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也是這個國家的心臟。法國的公路裡程從巴黎聖母院開始,一塊小小的石碑標誌著這個國家的中心。 法國人有兩種,一種是「巴黎人」,另一種是「住在巴黎以外的人」。 今天的巴黎人依然走在十九世紀的碎石路上,在這條大道的沿線,點綴著這些名字:協和廣場、凱旋門、羅浮宮、巴黎聖母院……在這條大道上走過的是雨果、波德萊爾、居裡夫人、畢卡索、喬伊斯…… 大多數遊客心中嚮往的,是一個古老而浪漫的巴黎,一個極具歷史感的巴黎。這裡的名勝古蹟已足以讓人流連忘返,而另一個充滿前衛與波西米亞氣息的巴黎同樣讓人心馳神往。
巴黎,歐洲大陸上第二大城市;巴黎,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巴黎,擁有著世界花都,浪漫之都,藝術之都美譽的城市!
巴黎,世界上的一座歷史名城,擁有著凱旋門,愛麗舍宮等許多古代建築。我想去羅浮宮看看,那兒號稱世界藏品之最。去欣賞一下《蒙娜麗莎》的微笑;去看看那精美的《維納斯》雕塑;還要去看看《勝利女神》,感受一些這藝術之都的浪漫。
巴黎(英語:Paris) ,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法國最大城市,歐洲第二大城市,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巴黎是世界四大國際化都市之一,其餘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
小巴黎指大環城公路以內的巴黎城市內,面積105.4平方公裡,人口200多萬;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2] 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面積達12000平方公裡,人口約1000萬,幾乎佔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巴黎香水有「夢幻工業」之稱。巴黎是歷史之城、美食之都和創作重鎮。巴黎是著名的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美術發源地,芭蕾舞的誕生地,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電影的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地。巴黎又是世界公認的文化之都,大量的科學機構、研究院、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分布於全市的各個角落。
巴黎歌劇院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正歌劇的劇院。歌劇院面積將近11000平方米,可以容納2000多名觀眾,每年都會上演許多經典名劇。歌劇院由加尼埃設計,建造於1862年至1875年之間,幾乎集合了拿破崙三世之前所有的建築式樣,劇院正外立面布滿了大量的裝飾物,都是典型的拿破崙三世時期作品。歌劇院還包括芭蕾舞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現在是國家舞蹈表演的場地及音樂學院。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直保留過去的印記,某些街道的布局歷史悠久,也保留了統一的風格。形形色色不同背景的巴黎居民,為這座夢想之城帶來繽紛活力,形成花都獨一無二的印記。
在巴黎,如果只是參觀名勝古蹟的話,只不過看到了這個城市的一半。歌劇與戲劇藝術已深深地植根於法國人民的生活中。想全面體驗巴黎人的生活,要去看看巴黎的夜生活。
「Paris By night」(夜巴黎)是每個巴黎人都懂的英文詞語。「夜巴黎」可以是去參觀燈火通明的紀念建築,可以去吃一頓豪華精緻的晚餐,可以去看一場電影或在咖啡廳裡品嘗咖啡;不過,通常是指在俱樂部跳舞或觀賞一場表演。
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瓦的名作《紅磨坊》使這個歌舞廳蜚聲世界。還有兩部電影以紅磨坊為主題,一部是法國導演讓·雷諾瓦的《法國康康舞》,另一部是巴茲·魯赫曼導演的《紅磨坊》。後者是風格華麗的好萊塢影片,由妮可·基德曼主演,影片講述1900年前後發生在紅磨坊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此片在法國公映後,曾引起人們對紅磨坊歷史和現狀的回顧和關注。
紅磨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家,在蒙馬特高地作畫賣藝,使那一帶充滿藝術氣氛,成為巴黎最別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區之一。由於藝術活動豐富,蒙馬特高地街區那彎彎曲曲的卵石坡路的兩側,小咖啡館、小酒吧生意興隆。後來,這些小咖啡館、小酒店裡來了一些舞女,她們穿著鑲有複雜花邊的長裙,伴著狂熱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伸向掛著吊燈的天頂。當時英國人稱這種舞蹈為「康康舞」,認為它很低俗,不雅觀,禁止在英國演出。可是如今卻成了世界歷史悠久的藝術表演。
康康舞在蒙馬特高地很受歡迎。每年狂歡節,舞者走上街頭大跳特跳,人們從城市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社會學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時指出,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經濟萎靡不振。人們厭倦了民族主義者的大話空話,感到空虛。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標之前,法國人感到苦悶、彷徨。然而,憂鬱不是高盧人的特點,他們很快就學會用玩世不恭來取代苦悶,這就促使一种放縱的風氣在巴黎瀰漫。
「紅磨坊」的開幕式特意選了個好日子。1889年10月6日正是個星期日,當時正值巴黎萬國博覽會高潮,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云集巴黎。為了打響頭一炮,還特地邀請了巴黎的達官顯貴、名人雅士來捧場。紫光閃爍的門面和紅光勾勒的風車,引得如水的人流前來觀看,廣場上車水馬龍,人聲喧鬧。
巴黎的羅浮宮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初,當時是用作防禦目的,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羅浮宮的收藏。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將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羅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羅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巴黎三個最有名的地標分別是:西岱島上12世紀的主教座堂巴黎聖母院、拿破崙一世興建的凱旋門,和19世紀的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是一座「臨時」建築,由居斯塔夫•艾菲爾為1889年世界博覽會而建,此後一直沒有拆除,現在成了巴黎的一個持久象徵。巴黎的歷史軸是一條從市中心筆直向西的直線,由文物古蹟、建築、街道組成,這條軸線的東端開始於羅浮宮,然後經過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到達戴高樂廣場中央的凱旋門。
巴黎聖母院建成於1345年。不僅因雨果的同名小說而出名,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宏偉的天主教堂。《巴黎聖母院》中將其稱作「石頭交響樂」。這座哥德式的巨石建築物已經有兩百年歷史,是巴黎最古老、最大、建築最出色的天主教堂,在歐洲建築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教堂形體方正,儀態莊嚴。正面朝西分三層,高69米,底層並排三座桃形大門洞,左為聖母門,右為聖安娜門,中為最後的審判。門上布滿了雕飾,描述聖經的故事。門卷上是長條壁龕,放置著古猶太和以色列28王的雕像。聖母院後殿始建於137O年,它不但是整組建築的終端,而且它本身還創造了一種影響到每一部位結構的動感,從高低腳拱到肋狀構架,都體現了這種動感。聖母院位於市中心的西堤島上,塔樓是環顧巴黎的最佳地點,可眺望塞納河上的風光及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艾菲爾鐵塔是為隆重紀念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100周年在轟動世界的國際博覽會舉行之際而建的。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艾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徵法國大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徵方案裡,選中了橋梁工程師艾菲爾(G•Eiffel,1832-1923)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全塔高320米,塔樓分三層,一、二樓有餐廳、咖啡座等,三樓是眺望臺,在天晴的日子,可從此遠眺70公裡以外的巴黎近郊地區。
凡爾賽(Versailles)原來是王室狩獵的地方,路易十四開始(1682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王宮,這也是所有到巴黎的人必到的地方,王宮後面是一個巨大的御花園。凡爾賽宮位於巴黎以西20公裡,由路易十四建造,以其奢華富麗和充滿想像力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建築群總長580米,包括皇宮城堡、花園、特裡亞農等。
凡爾賽(Versailles)原來是王室狩獵的地方,路易十四開始(1682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王宮,這也是所有到巴黎的人必到的地方,王宮後面是一個巨大的御花園。
凱旋門位於戴高樂廣場中央,高達50米,是巴黎的象徵之一。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外延伸著12條主要大街。它建成於1836年,是為紀念法國軍隊的光榮和勝利而建造的,其規模超過了羅馬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拱門的每一面上都有一幅巨幅浮雕,內容取材於1792—1815年的法國戰爭史。面向香榭麗舍大道一面右下側的《馬賽曲》浮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徵的情景。拱門上方四壁的浮雕是慶祝拿破崙凱旋歸來的情景,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單一的顏色和精美的浮雕給人一種莊嚴、樸素的感覺。1920年在門洞下建立了「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就燃起不滅的火焰。
除此之外,巴黎還有一座小凱旋門,即卡魯塞爾凱旋門。它位於羅浮宮博物館對面,是為慶祝拿破崙•波拿巴1805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建造。紅、白大理石圓柱之間是三個圓拱門,拱門上方布滿了紀念拿破崙皇帝戰績的淡浮雕。門的頂端擺放了四匹從義大利聖馬可教堂搬來的鍍金奔馬,原物於回815年歸還給了義大利,現在的是複製品,同時還添了一輛馬車與和平女神像。巴黎新城的象徵拉德芳斯大廈也被稱為「新凱旋門」,它與凱旋門位於同一條軸線上,遙遙相對,相映生輝。
法蘭西,既古典又現代的國家,在每個角落裡都暗湧著浪漫的激情。徜徉其間,欣賞著風格各異的建築、如夢如幻的生活,時而會為她的輝煌感動。時而會為她的靜雅沉思。當法蘭西的神秘帷幕豁然拉開,她演奏出的動感旋律足以令每一位旅人久久沉醉。
徐志摩曾發出感嘆:「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稀罕天堂。」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在小說《重返巴比倫》中把巴黎叫做「巴比倫」——一個只有奢華與享樂的夢想之都。也許沒人能說清巴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但每個人都確信他們在巴黎度過的會是此生最難忘的日子。
巴黎,一座不夜之城、愛情之城,塞納河畔的藝術與歷史之都,擁有世界最著名的標誌性建築。巴黎當之無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譽,巴黎對全世界的吸引力達到了無可匹及的巔峰。
塞納河上的完美巴黎
巴黎是法國的文化中心。那裡有眾多的世界聞名的大學、學院、圖書館以及博物院、展覽館、劇場、劇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電影院等。巴黎是文學家、藝術家的搖籃。如果說巴黎的生活場景是莫裡哀、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等大文豪的創作源泉,那麼塞納河便是印象主義畫派的母親。1858年17歲的克洛德•莫內便在畫家歐仁、布坦的指導下,開始靜靜地坐在塞納河邊,細心地觀賞和描繪著陽光的變化。
走在巴黎,我注意到香水的廣告無處不在,法國人酷愛香水。你選取的香水能夠反映你的品位。我們隨著歲月在變化,品位也越來越精良。在問候某人的時候,聞到這 個人的香水味,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一種屬於自己的香水,是你與人分享的親密小細節。它為充滿絮語的一瞥灌入你的魅力。
法國女人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六十歲活輕鬆,七八十歲就成無價之寶。在法國,年老仍舊風姿綽約的比比皆是,她們身材苗條,氣質高雅,打扮精緻時髦。法國式的生活藝術顯然更有品質、更優雅、更精緻,她們優雅了一輩子!
法國女人很懂得穿衣裳,絕少見到有人以花襯衣配花短裙,否則會被人譏為「葡萄牙小女人」。走在大街上婀娜多姿的法國女士,她們的衣服不一定華貴,但是裁剪適體,顏色搭配得宜,再加上一些配件,美得令人要行「注目禮」。和法國女人學打扮關鍵詞:A、少不了一枚胸針;B、踩著優雅的高跟鞋;C、做最會打絲巾的人;D、散發品位的配件;E、黑白雙眸與玫瑰唇。
法國女人擅長打扮的能力其實是一種高雅的傲慢。她們天生就有風格,也難怪她們多些傲慢。法國女子真正的傲慢,傲到骨子裡了。優雅的打扮可以學,但傲慢的氣質是學不來的,那來自於一種生活態度,那種態度就是:優雅地生活,優雅地老去。其實法國女人也會變老,但她們並不害怕。法國人認為,女人只有到了這個年齡段,有了職場、人生經歷、經濟基礎各方面的積累,才會從裡而外散發出一種成熟、沁人心脾的魅力。
法國是美食國度,也特別講究餐桌禮儀,在高級餐廳裡就餐有一種特別隆重的儀式感。而在街邊的小飯店、咖啡館裡,氣氛就要悠閒得多。
法國可能是唯一能和中國齊名的美食之國。法國菜以選材精細、製作考究聞名,松露、蝸牛、鵝肝醬是法國名菜,配以香醇的葡萄酒,確實是令人陶醉的美味,當然價格也非常昂貴。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世界聞名,富豪名流在那裡一擲千金,還要遵守餐廳訂下的種種規矩。但普通巴黎人更留戀無拘無束的露天咖啡館、街角實惠又地道的小餐館,更熱愛一天也離不開的牛角麵包、黑咖啡,也許這些更能代表巴黎的美食性格。
法國人的一日三餐
早餐:大約在7點和9點之間,包括牛角包或麵包(也許二者兼備)、奶油、果醬,飲料通常是咖啡、茶或熱巧克力。
午餐:在正午到14點之間,有人用簡單的三明治解決,也有人把午餐當作比較重要的正餐,包括一道開胃菜、一道主菜以及飯後甜點,最後以一杯咖啡束。
晚餐:是一天中最正式的正餐,就餐時間大概是晚上20點,很多上班族會在下班後先去咖啡館小坐一會兒。對許多家庭來說,晚餐是全家人聚在一起交流和增進感情的機會。
咖啡:隨時一杯咖啡是所有巴黎人的習慣,街邊的露天咖啡館對巴黎的意義相當於茶館之於成都。
大部分餐館在12點至15點和19點至23點兩個時段營業。但在一些小食品店、三明治店裡白天隨時都能找到食物,火車站附近的餐館有時會開到凌晨。
正式的餐廳Restaurant:菜式精緻,價格昂貴,環境奢華。最負盛名的當屬「米其林三星」,由頂尖美食家選出的頂尖餐廳,吃一頓飯平均每人150歐元。正式餐廳原則上要求客人著正裝,但也不必過於隆重。男士穿西裝、打領帶就可以,女士的要求更為寬鬆。
高級餐廳的菜單往往非常簡單,每一道菜有3-5種選擇就算很多了。菜單上的價格(menu price)「**歐元/人」只包括五道菜,其他單品都是要另外付費的。如果拿不準主意,不妨向點餐員請教,一定能得到非常專業而周到的幫助。如果客人為一男一女,很可能遞給女士的菜單上是沒有標價的——不必詫異,入鄉隨俗吧。
在餐館用餐,一般會先送上一籃麵包,這是免費的,相當於中國餐廳送的開胃小菜。所謂的「法國大餐」其實分量很少,胃口大的人就靠這些麵包填飽肚子了。
葡萄酒是法餐必不可少的元素
家常菜小館Bistrot:提供傳統的家常菜,價格比較便宜,氣氛也較為輕鬆舒適。在以上兩類餐廳進餐,即使明知沒有多少顧客也最好提前預訂。這既是對廚師的禮貌,也能享受到更周到的服務。特別是想點這家店的名菜或製作費時的菜,提前打個招呼讓廚師有充足的準備時間總是沒錯的。自助餐廳Cafeteria:沒有侍者上菜,自取菜餚,所以只需付菜價,不用付小費。咖啡館Cafe、下午茶館Salon、小酒館Bistrot au Vin、啤酒屋Brasserie:除了提供酒、咖啡以及飲料外,也供應一些簡單的菜餚。
蝸牛是法國人的大愛,久而久之,我也從開始的不習慣變為一種愛好了。
法國大蝸牛Escargot: 一種可食用蝸牛。該菜一般是用蒜和黃油為佐料。由於蝸牛是帶殼的,所以上菜時有專門的叉子用來將肉取出。法國大蝸牛的肉比起雞肉來要難嚼些,而且有一點土腥和蘑菇似的味道。(大蒜和黃油的使用使蝸牛味醇且鮮。)推薦的餐廳,它位於Rue Montmartre,街口有家Replay(位於Rue Montmartre和Rue Etienne Marcel交界),名字叫Le Tambour,很容易找的。它是一家小酒吧,晚上七時開始供應晚餐,推薦羊腿和蝸牛。羊腿味道不錯,而且分量很足,才11歐,蝸牛稍貴,在拉丁區大概是 6歐6隻,11歐12隻,但這家要7歐6隻,14歐12隻,我本身不喜歡蝸牛的味,但這家店調的汁卻很好味。最好的是,這家店有英語餐牌(離這家店最近的地鐵站是4線的Les Halles。
各種各樣的餐後甜點也是必不可少的
聖誕節的家庭晚餐
浪漫優雅的法國人把西餐的優雅發揮到極致。法餐的一個特點:精細。
法國人用餐可以用不同的元素進行點綴,別致的玻璃杯,餐盤,刀叉,餐巾...當然,還有鮮花……可以繁瑣,也可以簡約,艾米下班後在歐洲酒店也可以做出一份簡餐,如果心情好點,時間多點,我會做得更精細一點。
法國人對美食的熱愛,絕對是歐洲最講究的國家之一。如果你去過法國餐廳,或者在法國吃上過一頓法餐,那麼你一定能感受到,法餐餐桌布置,絕對是極盡講究之能事。一頓飯不管吃的是什麼,桌子上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盤子碟子刀子叉子勺子杯子,丁丁當當地琳琅滿目,鋪滿一桌子。
初次在法國高級餐廳吃飯難免被面前無數的刀叉和杯子搞糊塗,其實分辨也很簡單。刀叉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使用即可,每道菜吃完把用過的刀叉並排擺在餐盤內侍者就會收走。杯子有不同的用途,侍者會將客人點的酒水倒入正確的杯子,多餘的也會收走。按照常規,一般要付給侍者10-15%的小費。
所以非常有必要學習一下法餐禮儀,精美的餐具擺設應該也是大家喜愛法餐的其中一個原因,哪怕是一頓小小的brunch,都有特定的小講究,千萬不要以為這麼多琳琅滿目的餐具都只是擺設,它們其實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西餐餐桌上這些大大小小,琳琅滿目的餐具,看看它們都是如何在餐桌上各歸其為,並履行不同「義務」的。
感謝關注艾米的微信公眾號,我會定期和大家分享旅遊、電影、藝術、愛情和美的那些事……
MissAmay @法國羅亞爾河谷,塞納古堡
下面是一組藏了很久,首次亮相的珍藏版:紀念遇上巴黎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可能這一生,也就遇上這一次了……
可能這一生,也就遇上這一次了……
特別說明:部份文字和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