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阿里巴巴釘釘主辦的「2020數字區縣峰會」在杭州召開,會上釘釘發布全國首份「數字區縣」白皮書——《「數字區縣」發展研究與實踐報告》,形成了全國區縣可以快速複製的「數字區縣」新基建總體建設方案。
這意味著,基於釘釘平臺能力的區縣數位化轉型研究從試點期,步入了規模化部署階段。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出席了峰會,他表示,農業農村部將與阿里巴巴、釘釘共同推進數位化在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壯大農民合作社隊伍、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方面的應用與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區縣數位化的部署在「新基建」政策的指引下,如何改變鄉鎮的生活體驗:
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公安部交管局啟動的「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的指引下,電動車頭盔成為緊俏貨。然而共享頭盔的難點和優點一樣明顯——難管理、難定位、難借還。
通過手機「平安釘」,這樣的難題很快被解決。臨浦鎮推出的1000頂"共享頭盔"進入平安釘後,居民只要打開手機中的"平安釘"掃一掃現場二維碼,或者點擊該模塊,填寫借用數量後提交,就能借到頭盔,並實現通借通還。
5月22日開幕的全國兩會,「落實鄉村振興舉措」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臨浦鎮基於釘釘平臺打造的「平安釘」統,已成為鄉村數字治理的樣板,「共享頭盔」只是眾多基層管理創新舉措的一項。
對信息化基建還處於建設階段的鄉鎮市場而言,一個很小的科技手段就能實現辦公、生活品質的提升,但落地、雲技術的支持都為這項工作設立了不低的門檻。釘釘具有強大的數位化平臺能力,使其成為搭建「數字區縣」的不二之選。
在中國廣大的19531個鎮、14677個鄉級行政區中,要做到數位化治理其實並不是易事。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曾表示,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基層政府認識到,「雲」看不見摸不著不接地,必須先開通埠,才能接入「雲」時代,它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需要,開展「由端入雲」的數位化實踐。」
在「鄉村釘」的推進中,數字平臺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作為首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單位之一,浙江省建德市今年推進「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的本土實踐,建德市將「鄉村釘」應用在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中,以釘釘為基礎,搭建出「市(縣區)、鎮、村(社區)、組、戶」多級管理架構。
具體而言,建德市的公共體系中,傳統積分方式是通過村幹部實地評分、登記加分、人工算分,每戶積分定期匯總、統一抄寫、張榜公布。鄉村釘做的事是引入數字平臺,可直接在手機上完成評分、加分、查分,結果自動生成、全程公開透明,使積分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發揮。
積分、算分、公布——過去曾經佔據鄉鎮政企部門很大一部分工作經歷的工作,在數字平臺的接入後,釋放了人工和重複的勞動成本,是區縣數位化改革中最迫切的一部分。不過,在數位化發展程度不一的眾多鄉鎮裡,一款能通用、實用的產品才是數字平臺大規模鋪地的契機。
阿里釘釘副總裁楊猛認為,釘釘作為區縣的數位化底座,是在用平臺能力讓當地的制度創新釋放出更大的能量,這背後其實是阿里雲多年以來的技術積累,以及釘釘在春雷計劃中推出的普惠政策。
根據釘釘春雷計劃,釘釘將拿出上億補貼,聯動阿里巴巴集團多方力量,在全國範圍內打造100個數位化區縣。僅在2020數字區縣峰會上就有32個區縣現場籤約,目前,釘釘春雷計劃普惠名額僅剩20個。
事實上,數字區縣的先行者已經率先收割了一輪轉型紅利。
在山西柳林,釘釘成為智慧柳林政務辦公的底座,今年柳林縣兩會都搬上釘釘平臺順利召開,為全縣的數位化轉型提速。
柳林縣委常委賀柱才做了一個粗略統計,「全縣通過釘釘雲端開會,已累計減少會議接待成本84.7萬元,減少聚集開會300多次,差旅費用減少近20萬元。」
這樣的數據並不是個例。
今年3月,重慶市大足區推出扶貧計劃,擬通過線上培訓、舉行網上招聘等方式,促進扶貧、就業工作的推進。大足區以釘釘網絡直播教學、課程錄製等線上培訓方式,幫助305名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勞動力開展了針對性的技能培訓。
在線上就業渠道上,基於釘釘底層架構的網上招聘會幫助了124名貧困人員篩選就業崗位;推動9個扶貧車間全部實現復工復產,目前已吸納勞動力246人,其中貧困人員89人。
大足區扶貧相關負責人介紹,釘釘通過為大足區提供底層架構,快速拉起了「大足扶貧平臺」的建立,最終覆蓋了5700多名幫扶幹部和所有幫扶對象。但若沒有以釘釘為統一入口的扶貧工作平臺,扶貧平臺的上線就需要單獨開發,並且需要所有幫扶幹部下載新的App,還要組織培訓等,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學習成本和資金成本都很高。
不難看出,釘釘在擁有3億用戶、1500萬家企業組織後,將戰略重點給到了B端及政企市場上的數位化革新。通過以往的技術積累、數據積累後,釘釘現階段在做的事情是幫助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實現在線化和數位化。技術是過去積累的能力,普適性、快速落地的特性才是釘釘取勝的關鍵。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陶雪飛這麼評價釘釘在「新基建」上的布局:釘釘是阿里巴巴數字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縣市區以及鄉村的現實需求與未來發展,釘釘充分發揮自身「數位化底座」優勢,提出了一整套「數字區縣」解決方案,推動數位技術、數字經濟向基層、向農村延伸。
阿里研究院資深專家陳濤則對釘釘的定位做了更深的闡釋。他解釋,釘釘是一個軟體,它很小,小到從辦公起家。釘釘是一個平臺,它很大,上面有幾千萬的企業作為創新者、貢獻者、服務者,服務著幾個億的用戶。釘釘也是一套方法論,他讓更多的人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快速進化中,從思維——能力——行為——習慣——機制——技術——舉措,再到思維的升維,能力的提升。
事實上,自國家提出新基建的政策導向以來,新基建就成為了基礎建設和應用相結合的理念。釘釘作為埠之一,也需要分享出架構和技術能力才能為基層政企跨入新的發展階段提供動能。
在2019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就曾這樣解釋過釘釘的重要意義:
「淘寶平臺上有1000多萬賣家,這相當於淘寶幫1000萬個品牌實現了電子化,而釘釘上有1000萬以上的企業組織,相當於幫1000萬個企業實現了組織的在線化和移動化。我認為這兩件事情的意義是一樣大的。」
作為阿里巴巴的「創新業務」,釘釘承擔的是阿里巴巴對企業端和政務端「新工作方式」的布局和期待。在邁入數位化時代的進程中,整套數字經濟需要的信息化、移動化升級都有可能在釘釘上實現。
也許是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細分領域之一,釘釘正在成為構建數字孿生世界大廈的「地基」,雲和端相互依託,規模性地改良區縣市場的數字能力,最終以基礎設施的形態和「新基建」的願景在未來交互並實現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