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星晚
來源:鋅刻度(ID:znkedu)
雙十一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洪水猛獸。
11月10日下午3點,薛華扣好廠房的門閂,回到車裡。隨後在兩個微信群和一個淘寶群裡發出了一則消息:雙十一全員放假,群內停更至13號。
一千公裡外的林青青做了同樣的決定,每年的雙十一都是全廠上下休假的日子。林青青今年決定與往年一樣,趁這個假期好好休息調整一下,也讓倉庫把庫存整理出來,等雙十一過後重裝上陣。
當雙十一變得越來越長,「尾款人」的錢包越來越空,商家們卻開始卸下重擔,出逃雙十一。有人說,雙十一本就是大商家的狂歡,小商家的落寞。
一面是流量和銷量,一面又是利潤和退貨率,如走鋼索般的體驗讓一部分小商家陷入了兩難境地。
這部分雙十一「邊緣人」各自為陣,在狂歡盛景下有了一線新風景。
與其虧本,不如休假
薛華的木作工坊店鋪是一家剛過兩歲齡的小店,但他做這行已經快小十年了。
「我們自己做工廠的,平時的價格就是出廠價,開電商平臺其實是為了讓顧客方便付款。」薛華是個憨厚型的生意人,木頭、普洱和好妹妹樂隊是他的三大愛好。
當他在工廠裡做椅子、桌子的時候,活脫脫一副木工匠人的樣子,而走出工廠,換上衛衣和短褲,搭配一隻歐米茄手錶,他又是一個喜歡聊設計、聊音樂和藝術的中年人。
他喜歡別人直接叫他「薛大板」,因為對木頭的由衷熱愛,所以連家裡的貓也被命名為「木木」。他一直認為,中國人骨子裡其實飽含著浪漫色彩,只是這種色彩都凝聚在器物裡了。
一木一物,既是他經營的買賣,更是他心中的浪漫。
放棄參加雙十一活動,對於他來說,是個艱難的決定。雖然根據往年的經驗,雙十一帶來的流量的確比平日大幾倍,但同樣,也帶來了諸多難以接受的困難。「一是工廠身份和定價規則其實並不適用於活動要求,二是因為在物流高度緊張的時期運送原木大板會出現很多問題,到最後不僅沒賺吆喝,還會虧本。」
薛華回想起去年的雙十一,仍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因為原木大板自重過重,本來就容易出現貨損情況,加之雙十一是物流配送的高峰期,各個環節之前的問題都會隨著訂單數的激增而被放大,所以去年處理售後問題就耗費了薛華太多心神。
思慮再三,薛華決定今年索性直接休假,工廠從11月9日至11月13日停止對外發貨,僅留幾個客服解決之前的售後問題。
雙十一當晚,薛華的手機沒有叫囂個不停,也不需要他在工廠、物流、客服、經銷商等環節中間來回周旋。帶上一家老小,薛華自駕去了廣州,這是疫情復工後的首次休息,「避開高峰期,所有的風景好像都更美了。」不出意外的話,明年雙十一的狂歡仍然與薛華無關。
雙十一之前,薛華抓緊送出之前的訂單
薛華的福建老鄉林青青十年前從老家跑到江蘇常熟做起了服裝生意,雙十一的熱鬧往往對應著她的冷清。
11日,林青青和老公、孩子逛了一整天商場,晚上在當地十分火爆的飯店「哥佬倌」胡吃海塞了一番。她與雙十一的唯一瓜葛,不是店鋪的任何事項,而是作為消費者搶購的一批生活用品。
因為在這幾年轉型做庫存清銷類賣家,所以從雙十一前一個月開始,林青青就幾乎處於「無事可做」的狀態。「雙十一前,廠家們備貨本來就很緊張,哪裡還會有清倉庫存留給我呀。」林青青對鋅刻度感慨道。
所謂清倉生意,其實就是等廠家賣掉絕大多數庫存,再把剩下斷色斷碼的庫存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打包給清倉賣家。
用林青青的話說,做清倉生意特別受市場影響,永遠只能被動地做選擇,為了能夠拿到更低的價格,也只能每件加上5至10元的利潤,跑跑銷量。
因此,對於雙十一這樣需要玩流量、拼投放的促銷活動,林青青是無力招架的。反倒是雙十一過後,林青青會迎來「豐收」。
「大概半個月過後,囤貨太多壓手裡的廠家和退貨率太高的廠家就會開始找我談價格,為了儘快回血,解決庫存,這時候的價格會比較好談。」林青青的經驗告訴她,趁雙十一期間好好休息,是為了等待接下來屬於自己的狂歡節。
銷量之外,去庫存任重道遠
雙十一的價值,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對於商家來說,是一次賺夠一個月,甚至一年的天賜良機。
可行至今日,這樣看似雙贏的局面卻悄然改變了。如薛華、林青青一樣的賣家陸續退出舞臺,一路狂飆的成交額背後,卻的確有著另一番不同的光景。
儘管有人抱怨,「雙十一是大商家的狂歡,小商家的落寞。」但也有一些大商家叫苦不迭,大量的囤貨和前期鋪設得高昂宣傳費,都是肩上的沉重負擔。微博上粉絲數778萬的博主「戰甲裝研菌」直言,「我們也很鬱悶,利潤可憐、退貨率狂升,但不參加又沒銷量。」
甚至,如海瀾之家這樣的上市企業也遇到了相似的難題。自2014年從線下走至線上,海瀾之家的線上銷量的確一路走高,但雙十一的頻頻加碼出擊究竟賺錢了嗎?
有媒體曾經分析,「以海瀾之家拿下男裝銷售排行榜第一的2017年來看,海瀾之家當日總銷量為4億,但排除退貨等因素,實際銷量預計在3.7億左右,而營業利潤卻不足8%。」
「對於海瀾之家這類從線下起步的品牌來說,維持線上增速就基本繞不開各大狂歡節點對全年銷量帶來的刺激。」某電商觀察人士對鋅刻度談到。但狂歡節帶來流量不假,耗費大量精力,增加大量彈性運營成本的同時,微薄盈利、保本甚至虧本的買賣又給商家帶來了新的考驗。
也有商家向鋅刻度表示,即便不掙錢,能夠將積壓的庫存迅速清掉也是變相減輕成本的一個好方式,去庫存直至今日仍然是商家們不會放棄的的訴求。
仍然以海瀾之家為例,其2017年參與雙十一而實現的4億銷量對去庫存工作意義重大。
於海瀾之家而言,線下7000多家門店累積起來的庫存壓力令人無法想像。平衡線上線下的左右互搏,對於縮短存貨周轉時間,解決服裝行業長久的庫存「堰塞湖」難題,有著重要意義。
逃不逃出雙十一?
雙十一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洪水猛獸,無論哪個戰場的勝負都是取決於人,而非武器。
不同行業對雙十一有著不同的需求,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薛華、林青青一樣的雙十一「邊緣人」通常是因為自身行業的特殊性,規避部分不必要的風險,權衡其中利弊,才選擇告別雙十一。又如海瀾之家這樣的上市品牌,即便少賺甚至不賺,也要藉由雙十一完成去庫存的任務。
只是,雙十一的意義不止於此。除了去庫存、賺流量之外,全民狂歡的盛景下,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力也成為了新零售行業黑馬們的戰鬥方向。
數據顯示,2019年天貓雙十一銷售額破億的品牌中,包括回力、雲南白藥等在內的國貨品牌佔57.9%。
線上和線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玩法,大數據帶來的力量不止體現在成交額上,更體現在後續對品牌力的爆發式助力上。新零售時代下,玩轉品牌門匾下暗藏的價值和粉絲經濟,或許才能在短暫的狂歡節點後,收穫持續影響力。
當商家面對愈演愈烈的雙十一營銷戰,可靠的營銷策略和強大的資金儲備才提前備戰的完美狀態。一部分已經將雙十一備戰視作負擔的商家,或許也可以試著思考銷量無法匹配投入的原因,是否是方法論的方向有誤?
商業化生態的完善,對於幫助品牌建設、產品設計、市場推廣與銷售等各環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戰略升級,才是在狂歡的銷量數字背後,更值得挖掘的品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