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個小夥伴推薦了最近的一部美劇《Upload》,下載來看了看,一口氣擼完了第一季。
《Upload》故事背景設置在2033年,主角Nathan因車禍喪生,土豪女友Ingrid花錢把他的意識上傳到虛擬的世界-Lakeview上,靠著流量繼續「活著」,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加入他,永生永世地在一起。故事由此展開。
《Upload》情節還挺簡單,節奏也合適,蠻好下飯的。每集開始都會安排一場mini喜劇,而後跳出UPLOAD字樣,開始正題敘述。在「輕喜劇+科技」這樣輕鬆的氛圍背後,還是能感受到導演的小小野心,主線故事之外,穿插了許多盤根錯節的話題,增加了本劇的深度,但都點到為止,如果願意深挖,每一個都值得一次嚴肅的探討。
虛擬世界本身就是一場金錢交易,有錢階層繼續享受著前百分之一的特權,無限的流量,現實奢華的復刻,貧窮的人,只能在2G的世界裡小心翼翼地用著那可憐的流量,書架上的書也只有幾頁的試讀,連身體都不完整,如果這個月2G的流量用完了,不充值的話,就只能「石化」,等到下個月重啟。
資本主義啊,階級啊,富裕啊,貧窮啊,跟著人到了「來生」,連同勢利,諂媚,嫌貧愛富一起打包了來,彷佛不把人分個三六九等,人類就無法和平共存似的。
有時候覺得有意思也挺無奈的一點,就是很多科幻故事,到最後還是照搬現實的社會架構,但也無可厚非,畢竟要跟觀者產生共鳴,畢竟千百年了,人性就那樣,千百年後,人性也就這樣。有時候到古村落裡,摸摸千年的古樹,想著這樹啊,看了人間多少笑話。
劇中也探討了AI的局限,比如主人公死於AI自動駕駛汽車,就是巨大的諷刺。bug,黑客,虛擬世界的黑市,隱私,數據擁擠,真實性等等。
孕育在技術進步土壤之上的人類情感的進化,既讓跨代際跨階級的意識有了彼此相識的可能,讓相愛的人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愛情,也提出了幾個問號,停留在孩童時代的意識是否還能與不斷老去的現實互動?真實的人類能否與虛擬意識相愛?以及人生能否感同身受?
這部劇大概會讓人想到《西部世界》《黑鏡》《她》,一次對於未來的意淫。
當然本劇也是讓人思考更深刻的問題,也想藉此機會,梳理一下。
Nathan來到Lakeview的第一天,因為人生不受控制,感到憤悶不已,虛擬世界的虛擬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明碼標價,而付款密碼掌握在女友手中,加之虛擬世界的不真實,隨處可見的bug,木訥的AI侍者,因為流量擁擠而造成像素損失,這一切都令Nathan抓狂,想要跳入數據洪流中,來一場虛擬世界的二次自殺。
這個時候,Nora,也是劇中被稱為「Angel」的客服代表跑來試圖說服Nathan不要輕生,她說:「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的這句名言真是很好地詮釋了本劇的精髓:I think, therefore I am。
虛擬的世界是人類意識的延續,而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死去,意識的延續也許另一種活著,因為意識也許就是意義本身,正如菲茨傑拉德在《My lost city》裡面的那句「triumph is in oneself」。
人之所以為人,人類世界之所以為人類世界,不是因為肉體的堆砌,而是意識的傳承,語言,肢體也許只是一種載體。就像英劇《years and years》裡成為跨人機(Transhuman)的小女兒所認為的,肉體十分愚蠢,以代碼代替肉體成為意識的載體,也不是不可行的。
但是肉體也有肉體的使命,人類固然可以在意識層面馳騁疆場,但免不了要肉體來感知整個世界。即便是到了虛擬世界,也要拙劣地模仿肉體的味覺觸覺,要一日三餐,甚至有個「意識」還付費體驗感冒流涕,「生老病死」被剝奪了其中三個,只能在病上搞點花樣來。
痛苦與歡愉,從來都是肉體和意識的共同成全。哥倆的關係就像「名」與「實」一樣,歷來糾纏不已,爭論不休。但是活得久了,就發現,矛盾真的沒有你死我活,矛盾只能各自讓步,圓融一體,相互成全。
肉體讓意識沉澱下來,接了地氣,意識讓肉體升華上去,夠得著天空。
人吶,就像是在肉體和意識兩端遊走一般,靠近肉體了,就靠近了所謂的塵世的需求,靠近意識了,就靠近了所謂的精神世界,大家都在讚賞精神世界的偉大,而嫌惡肉慾的牽絆,由此,分出了高下,這讓人類引以為豪,以此與動物區分開。
簞瓢屢空兩袖清風,被放在祭壇上供人瞻仰,家財萬貫營營苟苟,遭世人唾棄,意識佔了上風,或口腹之慾搶了先,因為多有屈從於肉體者,而少見意識凌駕於肉體之上,物以稀為貴,道德判斷是以此為依據麼?但是道德高下之分,難道不也是意識的產物麼。
當你永遠停留在初始設置的年紀,只要繼續續費,就可以在Lakeview上永遠活著,輕輕旋轉按鈕,就可以把室外的春夏秋冬輪番調個遍,用修改筆輕輕敲打一下任何一個地方,就可以改變當下的設置。
「時空」的概念,在虛擬世界還有意義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裡提出「時空」的概念是先天的,是先於所有經驗而存在的。「時空」從現實世界被帶進了虛擬世界,卻是跛了腳的版本,人造的日月光線與四季變化,讓虛擬人物感受到時間的流動,但是這樣的時間只是在一天之內完成了震動,卻沒有隨著現實時間的流逝而流逝,流逝和永恆是相悖的。
虛擬世界用刪除意識來代替死亡,輕輕一滑,就可以刪除所有意識。若是獲得了無限流量,就相當於獲得了永生的權利。
拋棄了死亡,生還有意義麼?
從一出生,人就朝著死亡這個宿命奔走,沒有任何生物可以逃離死亡,所以才有了所有的生的意義。所以「向死而生」並不是一種勇敢的宣言,而是全體人類的宿命。「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換個角度來想,「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才生而自由」,最大的枷鎖難道不是死亡的期限麼。
我沒有資格說,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但至少,有了限制,自由才更加可貴。就像人類無法擺脫地心引力,不能沒有氧氣一樣,賴以生存的自由建立在絕對的「限制」之下。這點承認起來,確實令人感到遺憾。
劇中有個場景,死後意識上傳的富翁,不滿足於虛擬世界,重金買下第一個「下載人生」的機會,把意識重新輸入到現實中的克隆體,不幸的是,技術尚未成熟,富翁只感受了4秒鐘的肉體知覺,而後肉體連同意識統統消失。Ingrid,男主的女友,在男主葬禮上說:「讓我們敬這4秒」,如果生命苦短,那麼是要選擇絢麗的4秒,還是永恆的平庸,答案也是因人而異。
所以人生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怕是由不得外人來回答,答案是發自每個獨立個體的。
但是世界上是否有普世的答案呢?這個問題就跟問有普世的「真善美」一樣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