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高個,一襲淺藍襯衫牛仔休閒裝扮,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年齡,我很難相信章明導演已經年逾50了。聲音不大、話不多、難得一笑卻也不覺得嚴肅,總是很認真的回答影迷的每一個問題,透過他的聲音你總能把記憶拉的很遠,那種感覺很像瓊瑤筆下的《一簾幽夢》費雲帆飾演者方中信,有種淡淡的憂鬱浪漫氣質,謙和外表下卻不失自己的堅持,猶如他的這部新作《她們的名字叫紅》,本是應當地政府要求拍的旅遊宣傳片,卻也能拍的如此笑料百出卻也不失沉重。
關於劇本,真實故事改編
《她們的名字叫紅》男主角美國青年盧卡斯本想環遊世界,結果卻為了王紅留在巫山開一家咖啡店;王紅的夢想是空姐,現實卻只是長江水翼船上的乘務員;盧卡斯續籤回巫山等王紅,卻終究沒能在一起,而一直對盧卡斯有朦朧情愫的宣傳部幹事李紅最終與鄔警官結婚了,留下盧卡斯一人守著咖啡館落寞的背影……
本片延續章明導演一貫小城大事的敘述風格,據章導介紹,影片的雛形來源於現實中的真實故事,一個澳大利亞籍老外在珠海坐公交車因身上沒帶人民幣,故向售票員河南女孩借了十元,後來老外找到這個女孩還了錢,回國後對女孩念念不忘,又再次來中國尋找女孩。
「當時寫的時候全部故事都是圍繞這個農村女孩寫的,沒有李紅這個角色,後來回到巫山發現,完全是這個農村女孩不足以比較客觀的展現這個社會,中國還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所以一定要有政府的影子,後來才加李紅這個角色」。
關於演員,皆非職業演員
《她們的名字叫紅》這部影片,一如既往,導演章明沒有請職業演員,片中仨主角美國人盧卡斯、王紅、李紅均是非職業演員。說到這,導演章明說起了挑選演員背後的趣事。
原來,本名叫菲利普.博卡特的盧卡斯出生在北美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算是個美國的屌絲青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專業攻讀碩士時被相中,「片中你們看到的老家就是他的老家,我們到他家鄉拍的,片中他父親母親就是真的他父母,演他妹妹那個女孩也是他的親妹妹」。
片中王紅飾演者代汝茜是導演章明演甄選了近千人後還是沒有遇到合適的,返京途中卻在機場偶遇的很符合女主角氣質的安檢員。而女二號李紅飾演者鄒瓊帝,彼時正在廣州讀大學,只有17歲,是巫山人,是自己通過朋友微博得知這個信息後自薦的,儘管導演章明心中最佳人選是25歲左右,但考慮到她英文好最後甄選了。「她生活中其實很活潑特別COSPLAY的那種,不是影片的那樣古板」。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個要訛詐盧卡斯的咖啡館老闆飾演者是當地宣傳部部長,「其實地方官員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刻板,有時對電影的愛好可能並不比我遜色。」
關於電影,要有大理想情懷
相比《郎在對門唱山歌》長鏡頭的敘事手法,《她們的名字叫紅》這部片子採用時下很潮很自然的手持拍法,幾乎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正反打。這讓小意覺得影片呈現出的巫山是一種能讓靈魂逃離喧囂瞬間安靜下來的一種美,這種美是跟現實生活有距離的,帶有很強烈的浪漫色彩情懷在裡頭,特別是王紅上門服務及李紅銷魂的擰被子的那倆段,很淋漓盡致的表現了游離於現實之外的潛意識幻想。
而臺灣本土電影,如這次MT展映的王育麟的《龍飛鳳舞》,是採用那種把日常生活熟悉化,收穫的是又世俗又溫暖的表現手法。對於大陸本土電影和臺灣本土電影的這種在表現手法上的差異,導演章明也深有感觸。
「臺灣是個特別市民化的地方,整個氣質特別務實,而我們大陸總歸是比較理想化的。」章明說道,出生在60年代的他們那一代人童年少年時期都是受共產主義教育,特別理想化,而青少年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根植的關鍵時期,又趕上80年代的各種思想解放思潮,因此,這種理想浪漫主義情懷是根植在骨子裡的。「只要這種理想化是個人化的而非集體主義的就很好。」
對於臺灣本土電影,他認為臺灣更早一批的電影人,如楊德昌侯孝賢這些人可能還有那種大理想情懷在裡面,現在時代變了,「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我個人還是覺得有這麼個大的烏託邦在身上總歸不是個壞事,人需要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人完全沒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我覺得就非常沒優勢。」
關於未來,想拍80年代愛情片
談及近期計劃,章明表示,《十愛》《九號女神》還沒公映,還在送審中。《十愛》講述的是幾個縣城宣傳幹部到鄉下參加葬禮,發生在一天一夜的故事;而《九號女神》講的是一個進城務工的年輕人,為了幫村裡賣櫻桃,參加電視相親節目認識了唯一留燈給他的9號女嘉賓,兩個不同背景的年輕人交往引發了一系列故事。
說到這,章明說其實自己一直想拍一個80年代的純粹愛情故事片,到現在他還沒看到很經典的關於這方面的電影,那承載著他青春的記憶,很想表達出來。
而對於一直以來拍文藝範的導演章明來說,其實並不排斥商業電影,」商業電影也可以拍的很有導演的風格化,如果有合適劇本的話」。在他看來,商業電影情節性會更強,觀眾不用思考太多,很容易被帶著走;而獨立電影更多的重點不是在情節上,需要觀眾跟著片子想問題。
採訪手記: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採訪導演章明時,小意突然想到英國詩人西格夫裡·薩松這首詩。猛虎的性情深深隱藏在薔薇花開放的藤蔓下,外表看起來很隨性,目光卻很堅毅,有一種很強的信念在心頭。
從最早的《巫山雲雨》到《秘語拾柒小時》再到《結果》,以致到最近的《郎在對門唱山歌》及《她們的名字叫紅》,導演章明的每部劇作風格都不一樣,他一直在努力突破自己,正如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曾說過,「我與別的想拍出突破限制的電影的導演一樣,要在中國的電影檢查體制下尋求生存的空間,為自己的創作焦慮,為自己影片的品質負責。作為一介人微言輕的導演,我能做的,只是改變電影的一個局部,拍出有自己的理想和個性的影片。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導演和電影創作者都有才能和積極性從局部作起,局部就會變成全部,希望就會變成現實。我真的願意我的電影會給中國電影帶來一點不同的東西。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電影未來何去何從,我們不得而知,然而中國有章明這樣的獨立電影人默默堅持,相信中國電影能走的更遠。
金秋十月,各類的藝術活動相繼舉辦,藝術之於人們的生活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這樣的話題,總能得出「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答案。但是,我們無可否認的是,好的藝術確實能為我們帶來豐富的精神盛宴,讓你在愜意「品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豐富靈魂!許久未與大家見面了,小意最近正在第四屆青年電影季的活動中,竭誠為您奉獻更多藝術現場的獨家內容,敬請期待意外藝術將陸續為您獨家奉獻的葉錦添、張培力、金馬獎得主王育麟等藝術大腕的專訪!
- - - - - - - - - - - - - - - - -
- - - -
趕緊讓您的朋友知道這條消息?
點擊右上角 或 分享至朋友圈
了解更多關於章明導演的其它電影故事?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瞬間訂閱意外藝術媒體,我們為您呈現更多關於第六代導演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