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行業內,喜劇綜藝可以說是所有類型綜藝中,對內容和表演依賴程度最高的。經歷了近幾年的發展,喜劇節目市場逐漸趨於成熟,關於模式的探索也進入到全新的階段。
對於喜劇綜藝而言,從前段時間喜劇綜藝的爆發和走紅至今,其行業操作層面、幕後編劇內容生產層面、觀眾和市場接受度層面等多個維度都達到了相對完備的程度。
而此時入局行業的《周六夜現場》基於一定的市場和受眾基礎,這檔由優酷、歡樂傳媒、笑果文化聯合出品的節目,首先在模式上,創新引進並塑造了「中國版」年輕態喜劇綜合秀,在內容上,豐富多樣的多版塊情景劇加其他形式內容引領行業,較以往的喜劇綜藝算得上是喜劇綜藝的集大成者。
節目總編劇程璐就曾在接受採訪時稱:「這個項目對於所有做喜劇的人,都是一個巔峰級的喜劇節目,是所有人都想去做,都會在討論的一個節目。」
節目總編劇程璐
截至目前,節目已播出三期,據優酷數據顯示,節目總播放量已超過4億,且口碑不斷攀升,優酷站內評分達到9.2分,節目微博主話題#周六夜現場#閱讀量高達7.1億,討論量近60萬,再次掀起了一波喜劇熱潮。
浸入式現場觀感,是一場視聽的極致創新
以往的喜劇綜藝在視聽層面上提供給觀眾的往往只是段子或表演帶來的樂趣,相較而言,《周六夜現場》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每一段作品呈現都本著精品原則,執行情景劇的標準,營造現場感,令觀眾、演員體驗浸入式的表演方式,而這離不開節目所採用的拍攝形式和大量的幕後準備。
首先,節目採用一鏡到底的快節奏類直播形式,全程無NG,演員的準備、轉場、表演都呈現在鏡頭中,一氣呵成,而跟隨鏡頭的觀眾也將迅速被帶入到情境中,甚至演員在表演中的緊張、笑場或是小失誤都有最真實地呈現,這樣給觀眾帶來的「現場感」視聽體驗是其他綜藝無法塑造的。
其次,在道具、舞美方面,《周六夜現場》的場景與現場觀眾距離很近,觀眾無論鼓掌、歡笑都可以直觀反饋給演員,最直觀地激發演員的表演欲,如此即時的互動也將刺激節目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當然,浸入式的現場感需要錄製現場各部門間有效連貫的配合,對演員和編劇團隊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據悉,《周六夜現場》的核心編劇團隊近50人,而且都是目前國內的一線喜劇編劇,再加上隨時加入創作的卡司和導演等,整體編劇團隊有近百人的規模。每期節目的劇本均要經歷「讀稿會」的篩選,從100個當中選取10個,並在實際排演中再精選出6個進行最終的演繹。
節目的演播廳由一個主舞臺和8個場景舞臺構成,兩個布景之間的最遠距離達20米,所有的轉場都會在60S之內完成。至於節目的劇本創作周期、場景的搭建周期、服裝道具的準備周期一般只有7天,這檔節目整體高效的運轉與其內容所打造的現場感都離不開節目組方方面面的細節把控。
碎片化節目模式,是年輕群體的審美標準
一直以來,內容和笑料都是觀眾對於喜劇綜藝的核心訴求,相較於以往的喜劇綜藝,《周六夜現場》在內容上主要以多個情景劇的方式搭建,整體版塊由開場脫口秀、情景劇、周六夜班車、數字短片、串場照片等構成,有了更充實、更豐富地發展。而且,這種多版塊的碎片化喜劇節目模式構成不僅可以實現單獨傳播,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時下年輕人在收視和閱讀上的碎片化習慣和審美。
在對年輕受眾的把脈上,節目所聚焦的話題也有所側重。縱觀已播出的三期節目,每個作品的創作都貼近了現代年輕人的痛點,如《周六夜班車》關於職場上老闆和下屬關係的調侃,《母系社會》中對「男權」「女權」話題的關注,此外還有關於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庭的話題討論。
從話題聚焦到內容呈現,節目從不同的角度擊中了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從貼近日常生活的切口切入,與年輕群體達成共鳴,並通過喜劇手法的處理,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觀表達和輸出,讓「小切口」背後的社會「大現象」引起觀眾反思。
值得一提的還有,《周六夜現場》的內容新鮮度也是其對年輕人具備強吸引力的關鍵,這也讓這檔節目與以往的喜劇綜藝相比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節目中對高考、世界盃、偶像選秀節目等熱點話題的關注和靈活取材、應用形成了節目的特有風格,既保證了時效性也有足夠的幽默感。
而且,節目根據每期不同嘉賓的定製內容創作也是節目在內容端具備不俗實力、吸引觀眾的體現。如首期節目根據張杰的歌手身份,在情景劇中加入了諸多唱歌元素輔助表演;第二期則放大張雨綺的「大女人」特質對「男權」現象進行了諷刺;第三期節目則沒有放過郭德綱的「發票」梗,以及德雲社郭麒麟與嶽雲鵬的一哥之爭。
喜劇人集中演練,是喜劇產業鏈發展核心
近年來,喜劇綜藝的爆發對喜劇人才的消耗加重,從幕後內容創作者短缺到臺前優質喜劇演員匱乏的現象已然顯露。多數喜劇節目依賴明星博收視,導致了一眾喜劇明星在數檔喜劇節目之間趕場的現象,觀眾在不同的節目裡看到的仍然是熟悉的喜劇明星面孔。
而且,喜劇節目的創作難度高,好的段子和作品需要積累和打磨,這樣來回趕場式的喜劇創作和表演必然導致作品質量的下降,使得喜劇有快餐化、低俗化的危險。當下,喜劇行業的良性發展亟須挖掘更多擅於創作、表演的喜劇人才,《周六夜現場》則給了不少新人實戰演練的機會。
據悉,這次《周六夜現場》選出的24位新人演員,是笑果文化和優酷、歡樂傳媒花了兩個月時間「海選」的。其中,笑果文化一直致力於發掘和培養喜劇行業的新鮮血液,《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捧出不少新人,絕大多數都參與了《周六夜現場》的編劇工作。
如前所述,節目在內容創作上的實力已有目共睹,而節目中進行現場表演的卡司們也漸入佳境,開始憑藉個人特性在觀眾的印象中形成固有認知。
如在《霸道女總裁愛上我》中飾演被張雨綺倒追的員工李鵬程,從表情到臺詞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灌籃高手》裡飾演的櫻木鵬程也讓他在微博上受到網友廣泛關注。演繹為了讓老婆順利生產不惜毀掉了老婆的昂貴的化妝品和限量版名牌包的劉洋,也讓所有的女性觀眾記憶深刻。
張維威的實力說唱,和搶劫不成反被利用的搶劫犯、《母系社會》裡的小老公等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為其圈粉無數。在《母系社會》裡可以任意打罵陳赫、嶽雲鵬的牟紫同樣讓人記憶深刻。
合文俊、宋木子在《周六夜班車》裡的配合也越發形成了默契,三期下來儼然有了CP感。這些卡司們專業、到位的表演不僅給觀眾奉獻了精彩的內容,也讓觀眾對他們成為優秀喜劇演員抱有極大的信心。
試錯是發展的必要途徑,《周六夜現場》從幕後到臺前,由於對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大量需求,將造就一撥喜劇人才,讓他們得到更成熟的鍛鍊,為喜劇產業的發展注入一針強心劑。
一言以蔽之,《周六夜現場》的誕生有賴於以往喜劇綜藝對於市場的探索和培養,而它的出現也標誌著中國螢屏喜劇綜藝已經邁上了新的臺階,進入了新的階段。
推薦文章,點擊標題閱讀
慎海雄:央視要用科技和創意吸引年輕受眾
中國廣播電視的春天來了?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變遷
誰在打造抖音紅人?
別了,報紙
慎海雄: 央視新媒體要努力讓網民愛不釋手
新華社網紅編輯:通稿到「爆款」只一個好標題
演員黃勃,受邀進中南海參加座談,他憑什麼
蔡伏青新任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張惠建卸任
「咪蒙」也要學習廣告法,工商將監測千個公眾號
2018年,中國廣電行業七大非典型猜想!
媒體融合進入下半場,電視媒體還有機會嗎?
未來將至,人們更需要科技,還是更需要娛樂?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聚焦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36萬勤於思考人士的品質之選。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