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十三」系列文案,每一句都想手抄

2020-11-19 騰訊網

3月,《十三遊》上線,比起《十三邀》,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溫和接地氣一些。以一個「孤獨旁觀者」的旅客身份探尋鄰國日本的歷史和當下。

01

危機,也是一個真相時刻

02

你的一生都在衝浪

在歷史裡衝浪

在食物裡衝浪

在觀念和現實裡衝浪

03

I'm trying to bribe you with uncertainty,

danger and defeat

04

你的人生本就是一連串的邂逅和偶遇

05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靠理解他人來理解自己

06

萬事與萬物相通都有著 隱秘的聯繫

07

你的過去 和 未來一樣嶄新

08

你正處於 主動迷路之中

09

漫遊 尋找你的整個人生經歷 都是旅程

10

最可怕的人生是喪失敏感性的人生

而所有的穿梭陌生和失控

都是對敏感性的重新喚起

11

逃到 歷史 之外

十三邀 四季片頭文案

「看世界 帶著偏見」

四季片頭合集

《十三邀》跨過了第四個年頭,許知遠帶著偏見和很多人聊過。回頭看四季的片頭文案,也會發現,「偏見」可能也在漸漸發生改變。

第一季

我是一個不太靠譜的作家

試圖捕捉時代的精神

卻又常常厭惡時代的流行情緒

我是個勉強的創業者

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

我還開一家書店

書店裡只賣我想看的書

我對這個過分娛樂化

淺薄的時代心懷不滿

希望打破大家思維中的慣性

我也想了解這個迅速變遷的時代的

新的動力新的情緒與人們內心的世界

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

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第二季

我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作家

著迷世界的複雜性與個體之間的力量

我對技術速度與娛樂驅動的時代持有懷疑

我像個笨拙的發問者

好奇他人的觀念與經驗

我不喜歡模糊的立場

卻也懷疑過分確定的答案

我期待自己是個遊蕩者

不斷拓展知識與情感的邊界

我也好奇在時代浪潮之中

一些嶄新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正在被醞釀

我會帶著我的偏見與期待再次出發

第三季

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意外的相遇

彼此的探測不可避免的不安

以及自然到來的釋然

它令你重審自我

一些時刻更為堅毅

另一些時刻則充滿懷疑

它也催你追問生活之意義

它也促你觀察生活之矛盾

高速變化的時代與個人意義危機的並存

唯有更開放的對話

更多元的思考

才能追尋一種兼融之道

在寬闊的世界中做一個不狹隘的人

第四季

看似靜謐

可能正澎湃

表現的篤定

其實充滿不安

理性才能擁抱危險

歷史與未來一樣嶄新

而當下也許如過去一般古老

以兼容之道編織意義之網

老練亦可以很天真

《十三邀》第四季嘉賓語錄

01

個人有時關心自己,有時一下子跳出到大事件的宏大評論,這是「附近的消失」。

但是他對中間這一層沒有興趣,

02

往裡走,安頓自己。要有一個遠見超越你未見。

03

我喜歡那些沒有實用性的激情,那是對人性本身的一種拓展。

04

文學就是把過去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保存下來。

文學能保存過去的東西,就是一種推動,

不要忘記過去。

05

保持反抗有時是過於簡單的,反戰是一種對抗的狀態,

你越反抗,你越會被你反抗的東西同化。

06

偏見比無知離真相更遠。

07

行者問得道者:「您得道之前是幹嘛的?」

得道者:「我劈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您得道之後您幹嘛呀?」

得道者:「劈柴、擔水、做飯。」

08

正常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你要是完全都正常了,

人就變得毫無魅力,一點都不好玩。

09

建築有自己的語言,

沒必要每一個建築都帶一個設計說明,

把自己的「沒有才華」解釋成「服務大眾」,特別無聊。

10

成長並不是「我突然進步了」,

而是我敢於把過去藏住的傷口拿出來,

妥善處理,讓它不再成為一個問題。

11

人總要有一個求救的心,

你只要還能跟外界聯繫,

你就有無限可能。

12

我有時候會想,或者是沒有培養出來,

如果我的下一代不幹這行,

我可能就是罪人。

13

真正的安全感 來自於自己的興趣和激情,

其他都可以煙消雲散。

夏日特別版 對話張亞東

01

你甘願自己是最平凡、最普通,

沉浸在音樂光輝裡的那個人,完全爽。

02

如果音樂想要通過我做一點什麼表達,

那我榮幸至極——這是我最榮幸的。

03

我覺得厲害、喜歡的人是可以把非常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到非常具象,

讓你馬上就知道 它的分量是不同的。

04

其實每個音樂都有套路,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方式。

古典音樂一樣有套路,

只有衝破那個套路,

05

「穿過霧靄森林去尋找美。噢,那多神秘!

從小到現在 我都是在找那個美的東西。

06

哪怕是在最困苦的時候,

或者最不堪的時候,

我們都在找那個美的東西,

儘管它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認識自己真的是一個太難的課題。好在《十三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一個不被觀眾左右的視角看世界。看過未必能消解困惑,但思考過,可以抵消一點對生活的不確定感。

你最喜歡哪一句?哪一期的節目訪談讓你印象深刻?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聊聊~

相關焦點

  • 再看《十三邀》四季片頭詞文案,想手抄
    2016年-2020年,四年時長的跨度,許知遠帶著偏見走到了《十三邀》的第四季。作為騰訊新聞與單線空間聯合出品的創新型訪談節目,《十三邀》不中立客觀,直言帶著偏見;不典型又典型,不典型是因為許知遠並非專業的訪談主持人,典型是因為無論是許知遠還是《十三邀》都帶有特別強的個人特色。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談論許知遠,一定繞不開他的《十三邀》、他的單向街,他的文化人氣質和他對這個時代的疏離感。和「矮大緊」高曉松一樣,「文青」這個詞,一直都是許知遠抹不去的標籤,他們都有著文青特有的傲氣,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許知遠不及高曉松活得通透,在這個他自認是「無序的時代」,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一種審視和質疑。
  • 從《十三邀》到《十三遊》:更自如的許知遠
    從《十三邀》的嘉賓們身上,許知遠的確收穫了一些東西,許多他從第一期開始追問的問題,到後期已經不追問了,他緊皺的眉頭,也逐漸舒展了一些。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他問我知不知道許知遠,我說知道啊。他說我們想跟許知遠幹點什麼,我說行啊,先拍一個試試,幹了再說。提問:從傳統媒體來到網際網路,有什麼不同?朱凌卿:網際網路可以做相對更個性化的表達,有一種更放鬆的、個人化的語態。你可以選B站博主,甚至可以選一個連頭髮都不梳的主持人,這都沒問題。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那些富含學養和哲理的句子,沒有出現在這期《十三邀》裡。閱讀經驗不是每次都能用得上,許知遠放下書本,遠離自己的舒適區。 他和《十三邀》都在發生改變。 與王寶強的對談,出現在《十三邀》第五季的第四期。離開片場後不久,許知遠又在河北邢臺的大會塔村與他見面,村口的牌坊上刻有五個大字:王寶強家鄉。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1、1976年出生的許知遠是以文筆出道,但大眾認識他是從《十三邀》開始,這檔訪談節目一改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和當下明星等人進行溝通。所以《十三邀》剛播出的時候其實還蠻受歡迎,在訪談節目中算得上火,可是正式這檔節目把許知遠推上了風口浪尖。
  • 文案靈感,「就抄李誕」
    照這樣說,李誕和他公司每天提供的靈感,大概可以養活百八十個文案。就像之前圈佬分享過@笑果工廠官方微博每天更新的『段子日曆』,不僅承包了文案每日份的素材源泉、還能成為美妝、金融、醫療等各類行業文案的靈感來源。今天圈佬又整理了一波『段子日曆』精選合集,在等《脫口秀大會》更新的空檔裡給大家抄抄靈感解解饞。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
    節目做了四季,輿論從最初引發爭議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它的稀缺性,和許知遠共事五年、《十三遊》的製片人劉寬說,許知遠像一個墨鏡,剛剛戴上去的時候,你能明顯地感受到那個陰影,但當你終於適應這個墨鏡之後,你能透過它看到一些以前可能不會直視的東西。
  • 母親節文案,每一句都很動人
    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句文案,第一次看到就覺得這個角度實在選得妙!「媽媽一輩子心甘情願圍著你轉」,是自古以來就深入人心的一種情感;科沃斯掃地機器人,把「圍著你轉」的概念成功嫁接,讓產品本身和情感聯繫緊密。一個有趣的角度,自帶小情調,讓帶爸媽旅行這件事變得不再刻意,不用強調他們的辛苦和你的報恩,這一句,就把三個人都開心且滿意的狀態表達了出來。
  • 反向《十三邀》 葉三發問許知遠外賣時代的愛情
    有關外賣時代的愛情,以及當下的我們,1月31日,崇尚笨拙、抗拒庸俗的許知遠;看似犀利、骨子溫柔的葉三,在蜻蜓FM音頻直播間展開了一場基於靈魂與肉體的討論。在這次對話中,葉三承擔了談話節目《十三邀》中許知遠「發問者」的角色,許知遠則在回應中反覆提到「時代」、「靈魂」、「輓歌」、「一代人」、「邊緣」、「方向」這樣的關鍵詞,說起自我、女人、愛情,也聊到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 許知遠:我是如何創作出《十三邀》的?-虎嗅網
    節目做了四季,輿論從最初引發爭議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它的稀缺性,和許知遠共事五年、《十三遊》的製片人劉寬說,許知遠像一個墨鏡,剛剛戴上去的時候,你能明顯地感受到那個陰影,但當你終於適應這個墨鏡之後,你能透過它看到一些以前可能不會直視的東西。
  • 被《十三邀》的許知遠誤讀的男人——木村拓哉
    ,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木村拓哉的文章,以我最認同的一句話開篇。不久前看了一篇關於許知遠採訪木村的文章,看到木村的現狀我很驚訝,當年帥的一批,怎麼變化這麼大?我翻出了那期《十三邀》的專訪,看後對這個許知遠很失望,大致看了他的簡歷,一個工科背景的文青,批評過韓寒,出了點小名。其實,不是每一個工科人都可以文藝成高曉松,也不是醜過了高曉松,就覺得自己可以搞文藝。
  • 《十三邀》許知遠:永遠與世界為敵的憤怒少年
    觀眾都說不憤怒。許知遠接著說道:「如果他們因為我說的話就對世界憤怒,那就是一種新的愚蠢。」十三邀7《十三邀》的出現,是許知遠與這個世界的和解。許知遠8許知遠在《十三邀》遭遇的尷尬,並非只有俞飛鴻這一期,而是基本上貫穿了每一期。
  • 《十三邀》許知遠對話徐崢:沒有影響力的傳播,是無效的傳播
    而他的囧主題系列已經成為商業電影一個擲地有聲的IP。在最新一期《十三邀》裡對話許知遠,徐崢坦白當時的困惑:我在拍豬八戒之前,排了兩個比較先鋒的實驗話劇,當時就受到很多質疑。別人說你排的戲,我看不懂。當時我就很激動,還跟別人爭辯。後來一想,如果這個人看不懂,我怎麼去影響他?我怎麼去對我的傳播負責任?徐崢開始思考藝術和商業的關係,思考如何讓藝術走下高雅的殿堂,走到民眾中去。
  • 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張亞東?
    許知遠在做十三邀的時候,自己是有一個完美受訪者形象的概念的,預設了很多,所以跟他想法不同的時候,他掩飾不住自己的失落和優越。所以這次許知遠在提問的時候能遊刃有餘,看到亞東的坦誠和含蓄,都能巧妙地點破和照顧,又能讓節目精彩,同時許知遠表現出了某種睿智和清醒。他看到亞東在聊自己的困境的時候,能給予新的角度證明一切不過是你太貪。亞東也能秒懂。雙方彼此完成了一次看上去不錯的談話,同時觀眾看著也高興,獲得了很多新鮮。同時原來資深音樂人也這麼痛苦,大家達到了共情。
  • 《十三邀》後,《十三遊》依舊讓人驚豔!
    就像許倬雲說的「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算我走過的路」。而這次,許知遠又一次地帶著自己的「偏見」出發,和騰訊新聞又推出了《十三遊》,帶著我們一起遊覽各地,思考人生的不同方式。所以這次,筆者給大家整理一些《十三遊》的海報文案,希望與大家一起感受其中生活哲學的奧秘所在。
  • 許知遠: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而在這其中,許知遠的《十三邀》絕對是一股清流,又是一朵奇葩。》連張楚都請動了,真是活久見江湖名聲如雷貫耳的嘉賓,對比之下的是許知遠本人的社會知名度並不高,自然而然地讓人想問一句,他何德何能,可以請動這些大神出山?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那麼,你最想見到誰」。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年初夏的那個午後,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裡,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訪談節目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業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
  • 「人氣主播」許知遠
    同樣被禁的還有許知遠的口頭禪「我操」。許知遠在喝酒的時候經常會露出這句。比如節目《十三邀》裡許知遠和姜文、于謙、蔡瀾等嘉賓喝酒聊八卦時,冷不丁來一句。節目播出時,這句口頭禪也會少許地保留。許知遠,因其「知識分子」的頭銜而被人熟知。他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曾為《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等報刊撰稿。
  • 《十三邀》許知遠對談坂本龍一:我不認為,音樂是表達思想的工具
    看完許知遠對他的採訪,我想,許知遠又碰到一個不是那麼配合他的被訪者。各有語境,各有所持。相同的是,二人態度誠懇。這樣的聊天,不止一次出現在《十三邀》,我不認為它是尬聊。能讓被訪者不受外界影響,展現自我表達,是訪談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