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十三邀》四季片頭詞文案,想手抄

2021-01-15 廣告情報局

「帶著偏見看世界」是許知遠出發的初衷。


2016年-2020年,四年時長的跨度,許知遠帶著偏見走到了《十三邀》的第四季。


作為騰訊新聞與單線空間聯合出品的創新型訪談節目,《十三邀》不中立客觀,直言帶著偏見;不典型又典型,不典型是因為許知遠並非專業的訪談主持人,典型是因為無論是許知遠還是《十三邀》都帶有特別強的個人特色。


節目的模式是邀請13個具有模板作用的個人來訪談對話,從而進行歷史樣本留存,探討中國發展在個人身上留下的印跡與個人作用於時代的嘗試和努力。


然而更出圈的不是觀點的碰撞,圍繞在許知遠個人身上的爭議或許更具有熱度。


回頭再看《十三邀》四季的片頭詞文案,對於許知遠、對於《十三邀》的變與不變,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十三邀》四季片頭詞文案合集



1.

我是一個不太靠譜的作家

試圖捕捉時代的精神

卻又常常厭惡時代的流行情緒


我是個勉強的創業者

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


我還開一家書店

書店裡只賣我想看的書


我對這個過分娛樂化、淺薄的時代心懷不滿

希望打破大家思維中的慣性


我也想了解這個迅速變遷的時代的

新的動力、新的情緒與人們內心世界


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

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第一季的片頭詞文案看起來不像節目的片頭,更像是許知遠的自述。


「不太靠譜的作家」是許知遠對自我的定位,「勉強的創業者」是解釋自己為什麼會創辦書店,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鏡頭之下,「對時代不滿」奠定了訪談節目會【對撞、格格不入】的基調,「想了解迅速變遷的時代的新的動力、情緒與內心世界」是節目希望能給大眾傳達的信息,為歷史留存可待參考的樣本。


就文案來說,第一季最接近初創時期的狀態,不知道節目走向何方,不知道能夠得到怎樣的反饋,只能帶著創造者個人的想法與設計往前走。


也因此,這樣的文案最具有「莽撞」的氣息。


2.

我是個不合時宜的作家

著迷世界的複雜性,與個體之力量。


我對技術、速度

與娛樂驅動的時代持有懷疑


我像個笨拙的發問者

好奇他人的觀念與經驗


我不喜歡模糊的立場

卻也懷疑過分確定的答案


我期待自己是個遊蕩者

不斷拓展知識與情感的邊界


我也好奇在時代浪潮之中

一些嶄新的造力、想像力,正在被孕育


我會帶著我的偏見與期待

再次出發


第二季的文案,基調沒有變,許知遠依然「帶著偏見出發」,試圖在時代浪潮之中,發現時代所孕育的新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格格不入」感沒有削弱,反倒是有所增強,許知遠不再表現自己的莽撞,而使用了【不合時宜的作家】這一表述。


對速度、技術、娛樂泛化的不理解,使得他更多的帶起了人們對上一輩知識分子的探討與懷想。而對於時代本身的反思,一直在進行,技術卻以不可阻擋的姿態更深入地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


「遊蕩者」的游離與包容,是許知遠給自己在節目中的定位,也是許多迷茫不安的人給自己的自畫像。


3.

每一次對話

都是一次意外的相遇


彼此探測不可避免的不安

以及自然到來的釋然


它令你重審自我

一些時刻更為堅定

另一些時刻則充滿懷疑


它也催你追問生活之意義

它也促你觀察生活之矛盾

高速變化的時代與個人意義危機的並存


只有更開放的對話,更多元的思考

才能追尋一種兼容之道


在寬闊的世界中

做一個不狹隘的人


第三季,文案風格有了肉眼可見的變化。它變得精緻,變得更像是節目的片頭詞,而不再側重於許知遠個人。


前半段,它描寫的是來到訪談現場的訪談者與被訪談者之間的生疏、試探到放鬆。觀點的碰撞,帶來搖擺也帶來堅定。


它也催你追問生活之意義

它也促你觀察生活之矛盾

高速變化的時代與個人意義危機的並存


前兩句話解讀對話能給大眾的啟迪,【高速變化的時代與個人意義危機的並存】則既點明了時代與個人之間的矛盾,也展示了【尋求並存】的態度。


兼容、不狹隘是點睛詞,也讓許知遠個人的碰撞姿態、偏見之見變得更為柔軟。


4.

看似靜謐,可能正澎湃

表現得篤定,其實充滿不安

理性,才能擁抱危險


歷史,與未來一樣嶄新

而當下,也許如過去一般古老


以兼容之道

編織意義之網

老練亦可以很天真


第四季的片頭詞文案肉眼可見的字數變少,對仗、工整、精煉是它的特色。


越具體的文案詞傳達的意義更為具體,越抽象的文案詞則傳達的意義範圍更廣,也即文案詞的解讀空間更為廣闊。


第四季不再直白地表達對時代的不解,而是將重點偏移到了「兼容之道」,了解、試圖融合,是許知遠與《十三邀》傳達出的態度。


許知遠從一個類似「堂吉訶德」式懷想過去的人物,變成了用「老練亦可以很天真」自述的時代觀察者。


他不再是頭破血流的走進不理解的世界,它走進去新的世界,並用更通透的姿態走出來。



大段的、高密度的對話是《十三邀》的節目特色,不喜歡的人不喜歡,喜歡的人被你來我往的對話所吸引。


從《十三邀》中,也輸出了很多具有討論意義的觀點。


關於責任



關於三觀



關於人生的意義



關於觀點的極端性



(圖源微博水印)


「偏見」因沒有覺察到而存在,覺察到以後的「偏見」是意見的過濾器。


許知遠與對話者之間的對話,與其說是訪談,不如說是兩個個體「互相說服」的過程。


「說服」不在於要相互認同,但在於相互之間的理解。


就像是個體在時代之下的迷思,《十三邀》更多的是各類觀點衝突的微縮。不一樣的是,社交平臺上觀點的碰撞更多的是撕裂,《十三邀》達成了一種對話。


該不該娛樂泛化?該不該讓短視頻衝擊掉人們的注意力?看紙質書發問是故作姿態還是對於淺薄的抵抗?


《十三邀》發問,但不給定固定答案。它是對於大眾媒體傳達嚴肅信息功能的實驗,也是從個人經驗中出發對生命意義的叩問。


或許片頭詞文案能給我們不一樣的力量:


歷史,與未來一樣嶄新

而當下,也許如過去一般古老


見過去,見未來,見自我,見眾生。把個體置於更寬的時間、空間刻度之中,也許能夠抵抗掉一點生命的不確定感。

相關焦點

  • 許知遠「十三」系列文案,每一句都想手抄
    3月,《十三遊》上線,比起《十三邀》,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更加溫和接地氣一些。以一個「孤獨旁觀者」的旅客身份探尋鄰國日本的歷史和當下。四季片頭文案 「看世界 帶著偏見」 四季片頭合集 《十三邀》跨過了第四個年頭,許知遠帶著偏見和很多人聊過。
  • 《十三邀》後,《十三遊》依舊讓人驚豔!
    而這次,許知遠又一次地帶著自己的「偏見」出發,和騰訊新聞又推出了《十三遊》,帶著我們一起遊覽各地,思考人生的不同方式。所以這次,筆者給大家整理一些《十三遊》的海報文案,希望與大家一起感受其中生活哲學的奧秘所在。
  • 文案靈感,「就抄李誕」
    照這樣說,李誕和他公司每天提供的靈感,大概可以養活百八十個文案。就像之前圈佬分享過@笑果工廠官方微博每天更新的『段子日曆』,不僅承包了文案每日份的素材源泉、還能成為美妝、金融、醫療等各類行業文案的靈感來源。今天圈佬又整理了一波『段子日曆』精選合集,在等《脫口秀大會》更新的空檔裡給大家抄抄靈感解解饞。
  • 科大訊飛與單向空間聯合呈現——《十三邀》新書分享與其創作背後
    、薇婭的直播間、舊金山的海邊公園……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首度將四季內容深度整理、全番結集,以四卷本的形式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並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攝影指導鍾延山一起回憶過往四季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攝片段。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許知遠面對俞飛鴻時不安和侷促的細枝末節,被鏡頭一一記錄,仔細看完那段採訪,深感俞飛鴻情商之高,對各種提問,回答的滴水不漏,連表情管理都十分高級,全方位碾壓總想讓俞飛鴻放下戒備的許知遠,其實在那期《十三邀》裡,真正該放下戒備的應是許知遠本人。
  • 《奇遇人生》這些文案我想手抄!
    文案,不止文案。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1、1976年出生的許知遠是以文筆出道,但大眾認識他是從《十三邀》開始,這檔訪談節目一改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和當下明星等人進行溝通。所以《十三邀》剛播出的時候其實還蠻受歡迎,在訪談節目中算得上火,可是正式這檔節目把許知遠推上了風口浪尖。
  • 十三邀新書上市丨禮物般的交談時光
    4 年時間,52 場對話,許知遠用一檔訪談節目——《十三邀》,在我們的時代裡重建對話的精神。現在,這些對話將以四卷本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 文案|那些看一眼就想抄下來的句子
    1.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你從未曾去過,但它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
  • 《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 | 薦書
    ——《十三邀》,一部非典型的訪談節目,李誕形容它是中國版的《蕨間訪談》。這就是《十三邀》一貫堅持的也最為珍貴的:帶來「偏見」,堅持認知衝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給當下社會打開一扇多元認知的窗口。作為觀眾,十三邀讓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靈;作為被訪者,十三邀讓我直接進入公共討論,打開了新的思考空間。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如果說《十三邀》有什麼是一開始確定的,那可能就是 「真實」、「真誠」,這兩個「真」。二是第一次訪談大概四個多小時,從下午一直到深夜,天都黑了。當天的錄音師說,他做這行這麼久,這是唯一一次全程都在聽的,雖然沒太聽懂,但就是有趣。這是現場工作人員的第一反應,他覺得有意思,我想這事兒大概就能成了。
  • 《十三邀》終於出書了
    一年一季的對話訪談節目《十三邀》,到今年已累計 13億 次播放了。
  • 《十三邀》:懷著司馬遷的野心,卻奔波在張騫的路上 | 書評
    如果略誇張些形容,《十三邀》的存在未嘗不是一種「鑿空」。一方面,許知遠確實把作家或者知識分子的路,走得更寬更遠了些。更重要的是,因為《十三邀》,許多原本對知識分子不感興趣甚至心存芥蒂的人,嘗試著去面對更加多元的世界,思考更加複雜的問題。 《十三邀》,作者: 許知遠,版本: 一頁folio|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
  • 《十三邀》新書創意分享會,科大訊飛智能辦公產品成關注亮點
    來源:時刻頭條《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過去5年中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12月5日,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創意呈現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並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攝影指導鍾延山一起回憶過往四季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攝片段。
  • 《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找到那個「真」問題丨專訪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十三邀》開播至今已有5年,在過去的四季節目中,許知遠與各領域嘉賓為我們帶來的思考是深入的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那麼,你最想見到誰」。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年初夏的那個午後,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裡,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訪談節目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業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
  • 從《十三邀》到《十三遊》:更自如的許知遠
    從《十三邀》的嘉賓們身上,許知遠的確收穫了一些東西,許多他從第一期開始追問的問題,到後期已經不追問了,他緊皺的眉頭,也逐漸舒展了一些。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 為什麼品牌都愛《十三邀》?
    有評論說,《十三邀》的精神內核在於個人對世界、時代、信息的焦慮和擔憂,在當代人中尋找對答案的深度思考。以「帶著偏見看世界」、不同於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拋棄了簡單粗暴的娛樂內核,成為當代社會中流砥柱的精神食糧。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最新一期《十三邀》的主角是王寶強,許知遠與他在片場搭戲,闖入枯燥和夢想交織的群演江湖。 那些富含學養和哲理的句子,沒有出現在這期《十三邀》裡。閱讀經驗不是每次都能用得上,許知遠放下書本,遠離自己的舒適區。 他和《十三邀》都在發生改變。
  • 《十三邀》憑什麼成為爆款?
    內容來源:2018年8月8日,在由品途商業評論舉辦的以「與創新節律同步」為主題的NBI2018夏季峰會上,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張帆進行了以「慢產品為何能打造《十三邀》這樣的爆款」主題分享。在做《十三邀》之前,我們用最喜歡的書做了一個短視頻欄目,到目前已經做了100多期,播放量超過了1億;還有一個系列的訪談節目,有點像《十三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