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終於出書了

2021-02-22 美在高處

一年一季的對話訪談節目《十三邀》,到今年已累計 13億 次播放了。

每一季,節目都會邀請 13 位某個圈子的嘉賓,近距離觀察他們,請他們分享人生經歷和心得。

節目以有思想聞名,卻不故作深刻

主持人許知遠,是個留著長發習慣一臉嚴肅的作家,非典型知識分子,開著一家叫「單向空間」的書店。他極少訪問當紅明星,節目最常見的形式就是二人對坐,有時甚至還彼此沉默。畫面沒有任何特效,背景缺乏笑聲。

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它乾淨得近乎簡約的效果,卻反差地迎來了讀者激揚的聲浪。

很多觀眾說,從他們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有趣的心靈,可以知道過去的事是怎麼發展的,也可以不用消耗自己的歲月,就提前啟迪對於整體人生的想法。

而節目的 52 位訪談,則都是我們這個時代裡極具特色與代表性的,每一位都值得關注

今天我想推薦給你的,是恢復了節目刪除部分的完整版《十三邀》。邀請你用閱讀的方式,去回看這場我們時代裡無盡的盛大對話。

這是《十三邀》的首次結集出版,按人物類型重新劃分為藝術家、時代偶像、知識分子、浪潮人物 4 冊分輯:書中忠實、全面地收錄了訪談,恢復了節目中「被剪輯掉」的重要內容。還有許知遠為每位對話者撰寫的人物側寫,嘉賓個人年表 + 訪談視頻二維碼 + 新增大量注釋,珍貴現場照片。

2021 年,你是否還有不少舊問題尚未解決,新困惑又冉冉升起?

👇長按掃碼購買👇

雅克·巴爾贊說:「對話乃最佳藝術。」在他人的敘事中,我們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延長線。《十三邀》匯集的對話如同一座人生劇場,探討孤獨、失敗、成長、愛情、自我解救……關於人生、歲月、時代以及個人的困惑。這些和你息息相關的問題,許知遠幫你追問了 52 個我們時代裡最傑出的頭腦。走進劇場,你扮演的角色是參與者而非僅僅是觀眾。許知遠願意為你穿針引線。你要讓自己周圍的一切暗下來,讓自己的心靈和頭腦與當今最傑出的小說家、哲學家、商人、武術名家、導演、演員、藝術家……進行盛大對話

許知遠:「除了看訪談節目,還有什麼其他的娛樂方式嗎?」薇婭:「沒有其他娛樂方式了,我覺得我的娛樂方式就是直播,我的工作內容也是直播……我覺得一個人能到這種狀態,一定是投入到工作裡了。」許知遠:「為什麼現代世界陷入某種精神危機,人無法安身立命?」許倬云:「現在的全球性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意義,於是無所適從。沒有金錢、手機,你不能過日子……你不能獨立,得隨著大家跑。」吳孟達:「我們每天一起吃飯討論臺詞有沒有更好玩的表述方式……當時大家很用心、投入,但沒人把它當經典來拍……所謂經典都是不經意的。」

排斥眾聲喧譁,他們安靜的獨白會安撫你面對人生困境的慌張。聲音只有一個,所以立場堅定。你也會發現,人類的成功失敗各有各的不同,但我們困惑與焦慮卻如此相似。

2005 年冬,圓明園,許知遠和 6 位青年一起創辦了「單向街書店」。
店名出自「歐洲最後一位文人」瓦爾特·本雅明,寄託了許知遠一直以來的理念:之後,開書店的許知遠做沙龍、辦活動、出雜誌書、做日曆文創,致力打造一代年輕人的文化和精神空間。被更多人知道,卻是他留著長發一臉嚴肅,以主持人身份加入採訪節目《十三邀》。2015 年,在花家地一棟小樓裡,他意外被「拉入夥」。每當因公司管理與寫作窒息時,就去拍節目。他同樣抱著野心:

如今,這場「報復」也在反哺許知遠。採訪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給他帶來啟發:

在採訪中,許知遠有時顯得不合時宜——尷尬空白沉默,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思想盛宴中熱刀切黃油般的發問。他的風格保持著平靜、淡然、清透,像經常喝碳酸飲料的人第一次喝到的白開水。

當許知遠注視前方時,有 52 張面孔一樣用認真的目光回應著他。
52 位嘉賓的選擇標準未必是頂流,但一定是我們時代裡代表性人物,甚至是在某個階段裡定義時代的人物。你會找到不止一個你曾熱愛過或正熱愛著的偶像。並且,了解真實的他另一番樣子

吳孟達,周星馳配角,年輕人的集體回憶。他塑造了一代人的無釐頭記憶,也是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影視標籤。
有人評價他與星爺是無釐頭教父,深諳無釐頭表演精髓。但在《十三邀》裡:吳孟達:「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什麼叫無釐頭,是別人編了這個詞……我和周星馳的一系列的戲裡,我老演亂七八糟的人物,通常是好人,只是智慧不高、認識不深,或做一些與身份不符的事。」林志玲,似乎是寄託了某種東方想像式的美人,從媒體到大眾都熱衷於她的美豔。
太多人以「顏值」給林志玲打了印象分,但在《十三邀》裡:許知遠:「你身上被表達的只是非常狹窄的一面,這會困擾你嗎?林志玲:「女孩子就好像一顆鑽石,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但有最好的切割方式,去把光發出來。有很多不同面向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我絕對也是。但大家看到的是某一個窄窄的方面。」許知遠:「腦子裡有沒有什麼狂野的計劃,想嘗試沒有嘗試的東西?」過度經典化的張藝謀、姜文;似乎溫柔不起來的羅振宇;直播間裡貌似只有物的薇婭……

在對他們故事的思考和反覆追問中,我們能夠了解大不相同的東西,並且以絕對平等的身位去體察他們所經歷的幕後人生。

為了播出效果,視頻節目常常對採訪素材有所取捨,對幕後呈現也有所限制。也就是說:並不完整。

紙質書按類型重新劃分為 4 個分輯:藝術家、時代偶像、知識分子、浪潮人物。記錄下節目多個「被剪掉」的精彩瞬間,充分恢復訪談原貌。而在節目中更無法體現的是,紙質書特別收錄了一份許知遠撰寫的「人物側寫」,是他以第一視角審視與每位對話者的關係,用散文般優雅筆觸雕刻的「文字素描」。人物側寫:我第一次見到李宇春,在人群的邊緣,她在正中央……她是艘潛水艇,想在時代與人群中潛下去,浮出水面的時候,又激起蓬勃浪花。人物側寫:吳孟達夾起一片姜說:人們鍾情於薑母鴨中的鴨,但是這姜才使鴨滋味無窮……他就是那片不可缺的姜。人物側寫:人們都只希望薇婭談論物。但事實上,他們需要她的陪伴,需要她在直播間創造的家庭式的溫暖、閒言碎語、精神陪伴。新增了嘉賓個人年表,訪談視頻二維碼,大量注釋,還有珍貴的現場照片

這些用心的細節,會讓紙質書讀起來更有縱深,更耐讀、易懂

《十三邀》無疑是年前最值得入手的好書,也是開啟全新一年思想方式的鑰匙。誠意推薦給你。最後,我邀請你在評論區講講自己「一件最有成就感的事」。我、許知遠和大家,都備好了酒。

👇長按掃碼購買👇

相關焦點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而許知遠,無論大眾對《十三邀》的嘲諷聲有多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尷尬也好,不安也罷,他把自己當作靶子,堅守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有一段時間,被「尷尬」包圍的許知遠,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討厭的。這種感受在他採訪完俞飛鴻之後,達到了頂峰。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1、1976年出生的許知遠是以文筆出道,但大眾認識他是從《十三邀》開始,這檔訪談節目一改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和當下明星等人進行溝通。所以《十三邀》剛播出的時候其實還蠻受歡迎,在訪談節目中算得上火,可是正式這檔節目把許知遠推上了風口浪尖。
  • 從《十三邀》到《十三遊》:更自如的許知遠
    從《十三邀》的嘉賓們身上,許知遠的確收穫了一些東西,許多他從第一期開始追問的問題,到後期已經不追問了,他緊皺的眉頭,也逐漸舒展了一些。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 《十三邀 第四季》百度雲(資源~終於找到啦!)快來自取吧~
    由於文章中放連結容易被刪除請微信關注公眾號:【愛動畫好者】發送關鍵 即可在線觀看今年上半年,我去看了徐志遠在《十三邀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十三邀》成為繼高曉松的《曉說》之後我不能錯過的第二個節目。首先,我們來談談《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其實就是《十三邀》和所有採訪節目的區別。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在騰訊視頻中,《十三邀》的標籤不是綜藝節目,而是新聞。然而,與新聞節目相比,《十三邀》更多的是通過公眾人物或群體而非社會新聞來展現社會現象。
  • 《十三邀》:懷著司馬遷的野心,卻奔波在張騫的路上 | 書評
    近日,《十三邀》推出了節目同名圖書。「是寫歷史給你精神上的滿足多,還是創造歷史給你精神上的滿足多?」讀《十三邀》時,我想起了56年前李濟拋給蔣廷黻的這個棘手的問題。李濟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蔣廷黻則是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只不過,他最終離開學界,做了外交官。當時,兩人在華盛頓重逢。
  • 為什麼品牌都愛《十三邀》?
    數據顯示,憑藉著極具深度與質感的內容,《十三邀》成功俘獲一二線城市用戶的關注。節目受眾中本科以上學歷用戶佔比超七成,黃金消費年齡群超六成,高收入群體佔比遠超均值,《十三邀》的人群價值更具商業想像,高效觸達高價值受眾人群。
  • 《十三邀》後,《十三遊》依舊讓人驚豔!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十三邀》,作為一檔定位高端、引發受眾思考的訪談節目。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最新一期《十三邀》的主角是王寶強,許知遠與他在片場搭戲,闖入枯燥和夢想交織的群演江湖。 那些富含學養和哲理的句子,沒有出現在這期《十三邀》裡。閱讀經驗不是每次都能用得上,許知遠放下書本,遠離自己的舒適區。 他和《十三邀》都在發生改變。
  • 《十三邀》憑什麼成為爆款?
    內容來源:2018年8月8日,在由品途商業評論舉辦的以「與創新節律同步」為主題的NBI2018夏季峰會上,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張帆進行了以「慢產品為何能打造《十三邀》這樣的爆款」主題分享。在做《十三邀》之前,我們用最喜歡的書做了一個短視頻欄目,到目前已經做了100多期,播放量超過了1億;還有一個系列的訪談節目,有點像《十三邀》的前身。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遭遇十三邀01.更放鬆的語態更個性化的表達更深入,更思想樂趣提問:您接觸《十三邀》是什麼時候?朱凌卿:加入《十三邀》其實早於入職騰訊。我之前在央視做了十二年。最早在《社會記錄》、《24小時》,後來做柴靜的《看見》,還做過紀錄片《客從何處來》。
  • 理解《十三邀》,請帶上新的偏見
    這讓鍾延山有些沮喪,但從這裡出發,《十三邀》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影像風格。  回到《十三邀》的原點,這檔節目邀請的嘉賓「十三不靠」,橫跨學術圈、影視圈和商業世界,本質上是許知遠的個人視頻專欄。 《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我們就要做一點更意外、更胡鬧、更豐富的事情,回到《十三邀》第一季、第二季的樣子。」胡鬧這個詞,被朱凌卿重複了很多遍。
  • 《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 | 薦書
    這就是《十三邀》一貫堅持的也最為珍貴的:帶來「偏見」,堅持認知衝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給當下社會打開一扇多元認知的窗口。作為觀眾,十三邀讓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靈;作為被訪者,十三邀讓我直接進入公共討論,打開了新的思考空間。
  • 十三邀項目需要你 | 設計實習生招聘
    2020-11-04 15:23:27 來源: 單讀 舉報   十三邀項目
  • 《十三邀》第五季第一期
    在眾人久久期盼之下,《十三邀》第五季終於開播了,第一期許知遠對談羅翔,羅翔老師是我老鄉,北京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畢業,一位北大高材生。在對談中,羅翔老師承認自己不夠勇敢,承認自己的局限性。
  • 《十三邀》製作人朱凌卿:誰說深刻是唯一正確的價值觀?
    在一眾總是「無縫銜接」、「高潮迭起」的節目中,《十三邀》有時候顯得像個異類。他想,或許是社交媒體的某些談論放大了這種不適。除開跟馬東對話的那次,與俞飛鴻的那期節目,也一度為許知遠招來不少爭議,有觀眾評價他「猥瑣」。許知遠向來不參與審片,如何呈現全由《十三邀》節目組把控。那麼,播出前他們是否預測到會有爭議撲來?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他們對這串名字頗感興奮,小朱搖晃著腦袋,說這不是十三不靠嗎?節目就這樣半心半意地開始了。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成一次意外的和牌。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啓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目。列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
  • 《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找到那個「真」問題丨專訪
    可《十三邀》又是怎麼誕生的?它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力?其內容本身是否存在某種自洽的邏輯?恰逢《十三邀》第五季播出,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我們找到了《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與他聊了聊《十三邀》背後的創作邏輯,其中包括了《十三邀》的內核、對內容邏輯的思考,以及具體的製作流程等等。我們希望呈現隱藏在節目背後的線索,能對大家進一步理解這檔節目有所幫助。
  • 《十三邀》:打破思想禁錮,開拓深度內容營銷邊際
    2019年持續刷新熱搜榜的大量話題,很難想像他們都源自一檔新聞訪談節目——《十三邀》。作為騰訊新聞出品的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一改傳統新聞訪談不痛不癢、客觀中立的立場,透過許知遠的「偏見」視角,對話十三個代表時代切片的採訪個體,帶領受眾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詮釋和解除來自內心的禁錮。
  • 再看《十三邀》四季片頭詞文案,想手抄
    2016年-2020年,四年時長的跨度,許知遠帶著偏見走到了《十三邀》的第四季。作為騰訊新聞與單線空間聯合出品的創新型訪談節目,《十三邀》不中立客觀,直言帶著偏見;不典型又典型,不典型是因為許知遠並非專業的訪談主持人,典型是因為無論是許知遠還是《十三邀》都帶有特別強的個人特色。
  • 《十三邀》被剪掉的「隱秘內容」,都藏在這裡了
    而節目的 52 位訪談人物,則都是我們這個時代裡極具特色與代表性的,每一位都值得關注:今天我想推薦給你的,是恢復了節目刪除部分的完整版《十三邀》。邀請你用閱讀的方式,去回看這場我們時代裡無盡的盛大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