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製作人朱凌卿:誰說深刻是唯一正確的價值觀?

2021-01-15 創業邦


《尋找譚嗣同》


「貫穿那麼多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我就挺想讓大家看到這個維度的,這曾經是支配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力量」,許知遠說。


《十三邀》第三季,《尋找譚嗣同》這一期,是節目組一次新的表現形式的嘗試。不同於之前與活生生的人物面對面發生對話,協同探尋,這次,許知遠從北京出發,前往上海、長沙、瀏陽等地,試圖「尋找譚嗣同的生命痕跡,理解他決絕的人生選擇」。


在許知遠愈來愈熟練,在節目製片人,騰訊新聞出品部的朱凌卿也越發感覺到「套路」的掣肘時,他們選擇了走出舒適圈,「跟能對話的人,面對面的人都對話了,我們去找個不能說話的人,看它能不能產生新的價值或新的邏輯,這麼一來很麻煩,但我們就得幹點難的,不能就在套路裡來回走動。」


尋找的舉動因對套路的屏絕以及內嵌的困惑敦促而來,這似乎與流行的淺薄格格不入,而朱凌卿卻說,《十三邀》並不單追求深刻,他甚至反問,為什麼要追求它?在他看來,深刻有時都算不上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濺的水花還少嗎?


在《十三邀》中的某些時刻,許知遠的表現曾為他招來爭議,諸如與馬東的對談中出現的「衝突」。從前以知識分子身份為人所知的許知遠,面對直當而來的鏡頭語言,反應被折射而出,有些時刻,理解中的衝突就這樣出現。


朱凌卿認衝突是許知遠的談話中的內容之一,是許介入選題實際發生的後果,但否認節目組將衝突作為賣點推向觀眾。


談話中的連接,本就存在頓挫、錯位的可能,「為什麼要求訪談必須光滑似水、談笑風生?」他反問道。在一眾總是「無縫銜接」、「高潮迭起」的節目中,《十三邀》有時候顯得像個異類。他想,或許是社交媒體的某些談論放大了這種不適。


除開跟馬東對話的那次,與俞飛鴻的那期節目,也一度為許知遠招來不少爭議,有觀眾評價他「猥瑣」。


許知遠向來不參與審片,如何呈現全由《十三邀》節目組把控。那麼,播出前他們是否預測到會有爭議撲來?


朱凌卿避開直接回答,他轉而說節目組對市場的反應是有預設的,他們會預設節目是否精彩,是否有呈現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但在那兩期節目中,是那些毫無價值的,曲解得來的東西成為討論的中心。


許知遠與羅大佑


《十三邀》想要嘗試著表達出來意義,但意義通常藏在四濺的水花裡面。是的,如果有更多人看到水花也不是壞事,但就停留在那些水花嗎?咱們現在的水花四濺還少嗎?」朱凌卿反問道,隨後他擺擺手,有點厭倦的,停止了對這件事的談論。


許知遠不審《十三邀》的成片,朱凌卿也覺得沒什麼需要審的。這一平衡建立在兩方趨同的價值取向以及在其之上的互相信任。「況且做節目,越信任具體工作的人員越會得到好的結果」,朱凌卿說。

作許知遠的眼睛,相信壯麗,不求深刻


從許知遠個人的好奇與樂趣出發,扮作他的眼睛,回看歷史,觀看時代,在一個更豐富的社會做更開拓的事情——是《十三邀》始終不曾變更的意義。


《十三邀》已經做到第三季,作為產品,表面看起來,成熟產品會不斷複製過去的成功,推向極致,做出更豐富多樣的闡釋;但事實上,方法已經悄然定型,已經萬變不離其宗了。


許知遠、騰訊新聞以及承擔節目製作的「大伙兒紀錄」,都感知到了這點,大家都越來越熟練了。熟練,套路,意味著新的可能性的喪失。參與《十三邀》的所有人,都想要有所變。《尋找譚嗣同》正是在這一邏輯的驅動之下產生。


另一變化則是將拍攝過程的整體也變成了一支節目,節目組呈現出的,最終是節目內容和節目本身的共生體。


許知遠與李誕


有趣,切身的疼痛,這都是朱凌卿在看節目時會產生的感受。在與李誕對話的那期,許知遠的一句「我相信一個更壯麗的存在」,讓朱凌卿感動。他屬於年輕時相信過的那批人,而許知遠現在依然相信。


節目拍攝時,朱凌卿正在另外一個桌子上,一邊看許李談話,一邊擼串兒。看的有一搭沒一搭,沒把這話給聽著,但當攝製結束後,在看製作團隊的粗剪成片時,這句話出來,他登時非常感動。

限制與遺憾


做一檔訪談類視頻節目,時間與檔期的限定勢必會影響最後的呈現,期間還有無數的點可能會成為限制。一件無釐頭的事就發生在朱凌卿接受採訪前不久。


當時新一期《十三邀》眼看已到了合成的地步,結果製作公司的電卡沒錢,突然停電,完……直逼得整個後期製作團隊連熬兩夜,才基本趕上了當期交片的死期。


意外藏匿於現實生活的每個間隙,無一例外會對結果產生影響。目標的存在便在此刻扮演了意義。


那麼,《十三邀》的目標是什麼?朱凌卿停頓兩秒,「無法具象說明,更多是一種感覺,是三年來我們和老許不斷磨合,共同前進中期待達到的一種狀態」,儘可能地呈現複雜的人的習慣,理解他人與自我——這些維度錯綜在一起,看似大而無當,實則《十三邀》的每一集都在條分縷析,步步為營。


有評論說《奇葩說》進行到第五季,似乎有了些許頹勢,有節目的落點受到詬病。一檔節目的生命周期是不能避開不談的話題。《十三邀》也沒有例外。朱凌卿與團隊會有這樣的擔憂,他們也常在想要變,怎麼變。但他更相信的是許知遠,因為是許知遠,《十三邀》並沒有成為一個消費即時聲量的存在。


節目通常依託一定的時間場合和目標受眾而存在。因為有許知遠,《十三邀》似乎可以暫時逃開這一套邏輯。「也許十年過後再回來看,還值得看,還有不同的價值。」


立在更遠的時間長度裡做一檔節目,難度上升,壓力陡增。其實《十三邀》團隊一開始也沒太確定節目做出來的確切模樣。他們也只是大概知道拍拍看,邊拍邊想,儘量地按著最初的目標往前走,一集一集的節目,一步步地豐富每一支維度。


即便如此,心頭抓撓的時刻依舊存在——眼看著進度從0%到5%,正按部就班往10%走時,回頭一看,與之交錯的另一維度還在原點「嗷嗷待哺」。


還有些遺憾的時刻,比如與諾蘭的那期。「只有半小時,你要我們怎麼弄?」一般來講,一個訪談或對話合理的時間至少應該一個半小時起,雙方先得熟悉起來,訪談才好推進。更何況,在《十三邀》裡,是要讓兩個陌生人深入一場涉獵精神與意義的談話。


許知遠與諾蘭


諾蘭方給出的時間只有半小時,這就逼著許知遠第二個問題就必須得往深處去。而結果也顯而易見。「如果給我們兩個小時,那絕對是一個更棒的節目,可能是諾蘭有史以來做過的最好的訪談,我非常有信心」,朱凌卿又嘆口氣,「但是這個是沒有辦法,很多事要受制於條件的制約。」


還有些時候,看到表現平平的播放數據,朱凌卿他們也會有失落,「很多內容其實有著超過現實熱度的價值」。朱凌卿心想,如果能被更多人看到就好了。


就像考古人許宏那期。許知遠在提到他想採訪許宏時,朱凌卿還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那期節目做完,他已被裡面所表達出的「奢侈」的意義感所深刻打動。


節目裡許知遠問許宏,考古為什麼重要?許宏沉了一會,說「為了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如今想到這段對話,朱凌卿依然觸動,「太了不起了。對吧?」

克制與繁榮


《十三邀》帶來的流量轉化為識貨客戶的贊助。但,「流量不是一個所指的東西,如果為了流量,我們也不會做這個事。」


「那總冠名商會對節目嘉賓的咖位有所要求嗎?」


「沒有,《十三邀》需要掌握自己的價值,咖位,譚嗣同算什麼咖位?」


不過,因《十三邀》是由騰訊新聞與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節目中的嘉賓咖位,有時的確會帶著騰訊新聞來自運營角度的期望。


另一個問題則在於,節目組認為值得探討的故事,有時不在許知遠的生活體系內。就像《創造101》的女孩們。在節目組跟他聊這個選題前,他根本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許老師,這檔節目很紅的,別人都在看,您也看兩眼唄。」助理在一旁熱切邀請。

「有這個必要嗎?」許知遠沒什麼表情。


但當助理在他面前打開視頻,摁下播放鍵後,他也看得津津有味。


許知遠經常還會問攝製組,有沒有什麼有趣的、開心的事情,說到好玩的點,許知遠會立刻興奮起來,「我們是不是可以拍一個?」他的好奇與興趣點,有時也是需要被推一下才好打開的。


推不推是一回事,另一件事在於,精英傳統與知識分子的氣息在些微地喪失。「但是現在別說精英主義這些了。」


繁榮比單一要美好,豐富才有價值。許知遠帶著《十三邀》,在填補著一些被遺忘的、在遠去的、缺位的事物。朱凌卿打了個比方,如果滿世界都是《十三邀》這樣的節目,他估計就會拉著許知遠去做更庸俗的節目。


如今的觀眾更開放多元,在朱凌卿看來不失為一件好事,不過,「當然也不是對每一個觀眾都樂得開花,我經常在微信後臺槌人」。


他最近槌的一次,是對一個陳詞濫調、強烈情緒化批評節目的觀眾。頭一回他沒理,那人又留言,你幹嘛不讓我上牆?被我說中心虛了吧?


朱凌卿在屏幕這邊啪啪打幾個字,「沒有,只是您說的一點兒營養都沒有。」





MORE | 更多原創文章


推薦邦哥的好朋友「企業創投聯盟」,ID:cvcbang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bangcbd

相關焦點

  • 《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找到那個「真」問題丨專訪
    可《十三邀》又是怎麼誕生的?它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力?其內容本身是否存在某種自洽的邏輯?恰逢《十三邀》第五季播出,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我們找到了《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與他聊了聊《十三邀》背後的創作邏輯,其中包括了《十三邀》的內核、對內容邏輯的思考,以及具體的製作流程等等。我們希望呈現隱藏在節目背後的線索,能對大家進一步理解這檔節目有所幫助。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如果說《十三邀》有什麼是一開始確定的,那可能就是 「真實」、「真誠」,這兩個「真」。二是第一次訪談大概四個多小時,從下午一直到深夜,天都黑了。當天的錄音師說,他做這行這麼久,這是唯一一次全程都在聽的,雖然沒太聽懂,但就是有趣。這是現場工作人員的第一反應,他覺得有意思,我想這事兒大概就能成了。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左起:鍾延山、許知遠、朱凌卿、吳學競在總製片人朱凌卿看來,《十三邀》的製作和拍攝確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節目,除非想要塑造某種獨特的風格,幾乎不用任何燈。《十三邀》沒有大綱,意外常常是神來之筆。甚至,團隊也沒有刻意營造「同頻交流」的效果,因為不同頻是真實的狀態。 「不同頻下有的袒露才更真實,就像林志玲小姐會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問過她大學是學什麼專業一樣。」朱凌卿說道。
  • 理解《十三邀》,請帶上新的偏見
    左起:鍾延山、許知遠、朱凌卿、吳學競在總製片人朱凌卿看來,《十三邀》的製作和拍攝確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節目,除非想要塑造某種獨特的風格「我非常坦白地說,所有的娛樂明星都在《十三邀》中談過在其他節目裡沒有談出的問題,如果不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這些人不會說出這麼多來。能否通過一次談話,彼此拓展對自我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這才是我們節目最核心的東西。
  • 科大訊飛與單向空間聯合呈現——《十三邀》新書分享與其創作背後
    」12月5日活動現場許知遠這樣描述這套新出版的《十三邀》,也更加相信文字本身的力量和書寫本身永久的魅力。: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並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攝影指導鍾延山一起回憶過往四季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攝片段。
  • 十三邀新書上市丨禮物般的交談時光
    在這套紙質版《十三邀》的自序中,許知遠講述出鏡頭所無法觸及的經歷與思緒。同時,在陳衝撰寫的推薦序中,從他者的角度認識許知遠,認識這些對話的意義。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成一次意外的和牌。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啓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目。列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
  • 《十三邀》新書創意分享會,科大訊飛智能辦公產品成關注亮點
    來源:時刻頭條《十三邀》是一檔以對話形式展現的人物訪談類節目,過去5年中許知遠對話了52位傑出人物,如今,《十三邀》結集成冊,讓對話再一次被重溫。12月5日,科大訊飛聯合單向空間,在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創意呈現了《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首場新書分享會「對話的誕生:十三邀創作背後」。許知遠談起做《十三邀》的初衷,5年來身份的轉變與心態的變化,並與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攝影指導鍾延山一起回憶過往四季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攝片段。
  •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自述「十三邀」的緣起
    「那麼,你最想見到誰」。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年初夏的那個午後,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裡,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訪談節目的可能性。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業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
  • 為什麼品牌都愛《十三邀》?
    有評論說,《十三邀》的精神內核在於個人對世界、時代、信息的焦慮和擔憂,在當代人中尋找對答案的深度思考。以「帶著偏見看世界」、不同於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拋棄了簡單粗暴的娛樂內核,成為當代社會中流砥柱的精神食糧。
  • 《十三邀》第四季:薇婭的成功絕非偶然
    文|銳裘第四季《十三邀》,許知遠與薇婭對話。我之前從沒有看過薇婭的直播。對於商業零售觀察者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炫耀的事。相反,薇婭和李佳琦代表了大部分的消費偏好與娛樂方式。作為個體,他們撬動了一種巨大的消費產業鏈的革新,尤為值得探究。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1、1976年出生的許知遠是以文筆出道,但大眾認識他是從《十三邀》開始,這檔訪談節目一改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和當下明星等人進行溝通。所以《十三邀》剛播出的時候其實還蠻受歡迎,在訪談節目中算得上火,可是正式這檔節目把許知遠推上了風口浪尖。
  • 《樂夏》專業擔當張亞東向來溫文爾雅,此番在《十三邀》挺敢說
    這位與王菲、樸樹等歌手合作的製作人溫文爾雅,對音樂一絲不苟。去年,他直斥音樂圈「混子」太多,最近,他與許知遠對談的《十三邀》上線,又犀利直言流行音樂愛「複製」的弊病。《十三邀》裡,張亞東說了個故事有一次他找一個朋友寫歌對方馬上回復「你有什麼參考嗎?」
  • 《十三邀》終於出書了
    一年一季的對話訪談節目《十三邀》,到今年已累計 13億 次播放了。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高曉松對這個時代是包容和妥協的,從《曉說》到《奇葩說》,完成了質的蛻變。而許知遠,無論大眾對《十三邀》的嘲諷聲有多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尷尬也好,不安也罷,他把自己當作靶子,堅守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有一段時間,被「尷尬」包圍的許知遠,是不被人理解的,甚至是被討厭的。
  • 《十三邀 第四季》百度雲(資源~終於找到啦!)快來自取吧~
    也正是因為這個機會,《十三邀》成為繼高曉松的《曉說》之後我不能錯過的第二個節目。首先,我們來談談《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十三邀》和《曉說》的區別,其實就是《十三邀》和所有採訪節目的區別。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在騰訊視頻中,《十三邀》的標籤不是綜藝節目,而是新聞。然而,與新聞節目相比,《十三邀》更多的是通過公眾人物或群體而非社會新聞來展現社會現象。
  • 9.3分的《十三邀》第五季,這節目不止有尬聊
    《十三邀》 第五季從很多角度來看,《十三邀》都算不上一檔正兒八經的訪談類節目。比如節目的剪輯。完全沒有固定的時間順序。說是訪談,其實更像瞎聊天,一會吃飯喝茶,一會又在一起逛街買書。比如節目海報上的許知遠。怎麼看,也不像專業的訪談主持人,不僅會出現一些尬聊場面,而且經常帶著自己的偏見和嘉賓發生「爭論」。
  • 電視臺是時候深刻反省,端正價值觀了
    這次疫情過後,希望國家給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價值觀!高薪美名,應該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醫療、軍事等真正推動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人員!這段話曾經火爆網絡,在疫情防控初見成效的時候,它震撼了人心。其實我不大相信是李蘭娟院士所說,似乎沒有考證。不過是借院士之口說出罷了,但不得不承認,這段話如雷霆萬鈞之勢,給娛樂圈敲了警鐘。短短數月之後,娛樂低俗化卻重新抬頭,所以有必要重溫這段警世之言。一部《雷霆戰將》將抗日神劇雷到了姥姥家。
  • 《十三邀》後,《十三遊》依舊讓人驚豔!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十三邀》,作為一檔定位高端、引發受眾思考的訪談節目。
  • 《狩獵》正確的價值觀輸出
    開篇不到十分鐘帶著主角視角的疑似女主就被一槍爆頭了,馬上就跟一般的B級限制電影保持了一段距離,往後的各種政治及社會隱喻也充實影片的底色,貌似政治正確的各種暗諷,所謂精英階層的自以為是,藐視生命者必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