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21-01-12 中國臺灣網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明倫堂是清代臺灣最高學府,有多位進士出自於此。(中評社 趙家麟攝)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兩岸首次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即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臺灣會館負責人鄭大指出,清代臺灣總共出了33位進士,第一位是陳夢球,他是建臺南孔廟的陳永華的兒子(康熙33年,1694年),最後一位是汪春源(光緒29年,1903年)。33位進士當中,臺南佔了11位,彰化有8位,嘉義有5位。

  由臺南市文化協會、北京臺灣會館聯合主辦,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協辦的「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18日下午將在臺南市孔廟開幕,展覽會場安排在孔廟旁的武德殿(前東海書院舊址)。

  兩岸專家學者將於17日在成大舉行「科舉制度在臺灣」學術研討會,並聯繫到8位清代進士的後人如大陸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汪毅夫的曾祖父是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等兩岸共10多人都參與盛會,還將安排在興濟宮的官廳有一場臺灣進士後人面對面的座談會。

[責任編輯:段雯婷]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twwtougao@163.com

聯繫電話:010-83998731

相關焦點

  • 臺南!臺南!
    臺南孔廟落成於明永曆年間,是臺灣第一座孔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在臺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因此被稱為「全臺首學」。 臺南是中國大陸向臺灣人口遷徙,自澎湖至臺灣本島落腳的第一站,中華文明由此在臺灣本島傳播開來。同時,也是當年荷蘭殖民者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的大本營。
  • 臺灣進士黃裳華
    1870年舉人,1877年進士,晚於黃摶扶三年,不久科舉廢除,成為溪後最後一位進士。他登第後任戶部廣西司主事。1880年正月十四日逝於臺灣,年方三十九歲。因其早逝,所以多年來令名不彰。前些年,汪毅夫、毛曉陽兩位學者進行清代臺灣進士的研究,黃裳華才重新引起關注。黃裳華是清代臺灣33位進士之一。他到臺灣,最初是為父奔喪。
  • 陳孝志亮相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用公益傳遞溫暖力量
    近日,兩岸文化交流大使、臺灣知名經紀人陳孝志現身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活佛文物大展的活動中,攜手具有世界價值觀的藝術家們用公益傳遞溫暖力量,在疫情期間以佛學以及公益與時尚領袖為代表,傳達佛學藝術與時尚的正面能量。
  • 主頁君從老街坊臺灣美食展歸來(組圖)
  • 泉籍臺灣進士黃裳華
    汪毅夫、毛曉陽關於清代臺灣進士的研究,都用不少文字論及一位名叫黃裳華的臺灣進士。原因是,由於有關工具書的問題,導致一些研究者,包括汪毅夫的早期研究,在統計臺灣進士時都漏列了黃裳華。汪、毛二位考證了黃裳華的進士身份,確定了清代33位臺灣進士的完整名錄①。
  • 寶島行腳:認識臺灣,從臺南開始(圖)
    臺南,您了解什麼?綠營票倉?農業縣市?和北部大相逕庭?「認識臺灣,要從臺南開始!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的過去和文化。」近日,記者到臺南市採訪,臺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陳俊安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鄭成功走過臺南  臺南市古蹟之多為臺灣之冠,佔全臺一半左右,臺南和臺灣的歷史就在這古蹟構築的時間隧道中流淌。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珍貴史料揭秘 故宮文物漂洋過海到臺灣(下)
    故宮文物到臺灣後>運抵臺灣基隆港文物起初安放在臺中楊梅不久文物全部堆到了臺中一個糖廠倉庫因糖廠倉庫保管條件惡劣1950年文物轉移到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北溝的新庫北溝距離臺中市區不遠當時修建了三間用磚頭蓋成的庫房每間庫房可容納1600箱文物1950年4月12日故宮運臺文物開始向北溝搬遷對於守護這批文物的故宮人來說
  •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臺灣區決賽臺南舉行
    原標題: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臺灣區決賽臺南舉行   第7屆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臺灣區決賽,11日晚在臺南市文化中心假日廣場登場。(趙家麟 攝)   據中評社報導,第7屆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臺灣區決賽,11日晚在臺南市文化中心假日廣場登場,來自全臺各地的歌唱菁英好手現場展現歌藝,最後選出5位優勝者,6將代表臺灣跨海到泉州參加總決賽。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7日晚抵達此間,他即對前來表示歡迎的臺南市市長許添財及臺灣南部各縣市文化行政部門主管表示,臺南是臺灣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之旅不到臺南就不完整;孔廟、臺灣文學館都是他久已嚮往之地。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縣的進士
    臺南是臺灣開發最早的城市,荷蘭殖民者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就建於此;這裡也是明鄭時期鄭氏政權「承天府」所在地;康熙年間臺灣納入清朝版圖之後這裡又是全臺首府所在。作為臺灣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臺灣縣歷史上人才輩出,自道光九年(1829)黃驤雲金榜題名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臺灣最後一名進士汪春源,共有11位臺灣縣籍(包括安平縣)進士,佔全部臺灣進士的1/3,由此可見臺灣縣在臺灣的教育發展史佔有重要的地位。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中新社臺南9月8日電 題: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  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
  • 浙江省博物館開年大展探秘古埃及文明(組圖)
    展覽分「尼羅河的贈禮」「眾神傳說」「復活的密碼」「歷經時間沉澱的埃及社會」「永生傳說」五個部分,通過展示古埃的王朝更迭、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社會生活、喪葬文化等各個方面,勾勒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的生活風貌,探索古埃及人複雜的精神與宗教世界。
  • 在臺灣臺南周邊,有哪些值得一去的風景區?
    當然,現在到臺灣去旅遊,作為一個普通老姓,雖然有一定障礙,但我想這肯定只是暫時的。"臺南"是臺當局設定的六大直轄市一之一,與大陸隔海相望。由原臺南縣和臺南市合併而成。面積兩千多平方公裡,人口一百八十多萬。當然這點兒面積與人口,在大陸來說,就是一個區縣的標準。由於面積不大,所以也沒有太多著名的景點。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值得一去的。首先,推薦的是臺南孔廟。
  • 臺灣旅行圖文札記(七):臺南
    臺南我們只停留了一天,但整個臺灣行程中住得最舒適的大概就數在臺南了。80年代的四層老樓重新裝修改造而成的民宿,每層樓一間客房,一室一廳,裝修得很用心,設施用具也不錯。臺南的景點,我們主要去了臺灣文學館,臺南孔廟和安平樹屋。到臺灣文學館有一多半的原因是看建築。這棟日本佔領時代修建的大樓,曾長期作為臺南政府的辦公場所,現在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
  • 組圖:本網實拍全臺灣最早的媽祖廟-大天后宮
    組圖:本網實拍全臺灣最早的媽祖廟-大天后宮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2年07月20日18:00 >>>>臺南行知錄之九   臺南大天后宮位於臺南市永福路九巷,原系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舊宅。鄭軍投降之後,朱術桂即自縊身亡。
  • 藝術跨越疫情阻隔 兩岸少兒美術大展高雄舉辦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在高雄舉辦,吸引本地民眾參觀。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路梅)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20日起在高雄舉行。這項連續舉辦11年的兩岸少兒美術盛會,在兩岸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在兩岸都實現了線下展覽。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2009年發起於廈門,過去10年累計收到兩岸、港澳及海外華僑華人少兒畫作逾20萬份,展出50場次,觀展人數超過百萬。參展作品《穿梭時光》,作者肖宇純,11歲,來自成都。
  • 古今對話「繾綣一縷絲」,上海歷博今展「中西絲織文物」
    從中國戰國的「對龍對鳳文錦」、東漢至西晉的「無極」錦、北朝「連珠樹紋緯錦」,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絲織品、17及18世紀的歐洲織物,再回到中國民國時期的旗袍……  12月25日上午,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的「東織西造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宛如一場華美的囊括古今東西的絲織文物盛宴,展示江南絲織業與歐洲絲織業延續數百年的對話與交融
  • 珍貴文物展搶眼 「粵劇在周末」票價親民
    喜歡歷史的市民這周很幸福,許多珍貴文物將在本周展出,如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殘石——曹操墓「七女復仇」影像與「子遊碑」書法展,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拓本展,丹青華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廷繪畫,南有嘉魚——荊州出土楚漢文物展等,都值得一看。本文來源於深圳晚報。
  • 回顧 | 隋丞師生藝術(臺灣)展
    隋丞教授帶領2010年以來六屆研究生的部分創作成果,共計64件作品來到臺灣展出。開幕當天有臺灣當地的藝術家,收藏家以及成功大學、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和臺南藝術大學等許多當地高校的學生前來參觀交流。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活潑。大新美術館的創辦人王慶祥先生一直鼓勵兩岸的青年藝術家多交流,多溝通,做成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