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公眾號點擊藍色」紫雲黃氏宗親網」
黃裳華和黃摶扶,是晚清紫雲溪後黃氏的兩位進士。兩人年齡相仿,功名相埒,生活年代相同,命運卻大相逕庭,百年之後,仍讓人唏噓感嘆。
黃摶扶是紫雲溪後黃氏後城派。字通材,號祝堂,生於1848年,1873年舉人,1874年連捷進士,年方二十六歲。歷任刑部主事、秋審處總辦、加員外郎、記名軍機章京。可謂少年得志。他又急流勇退,聞母病即歸家不仕,在泉從事教育和慈善事業,卓有成就。亦極重親族,我族家譜收有他為我村耆老寫的數篇傳記和壽序,情辭並茂。1932年,黃摶扶以八十四高齡去世,極盡哀榮。
黃裳華是紫雲溪後黃氏郡西派。字吉禮,號坤五,生於1841年,長於黃摶扶7歲。1870年舉人,1877年進士,晚於黃摶扶三年,不久科舉廢除,成為溪後最後一位進士。他登第後任戶部廣西司主事。1880年正月十四日逝於臺灣,年方三十九歲。因其早逝,所以多年來令名不彰。前些年,汪毅夫、毛曉陽兩位學者進行清代臺灣進士的研究,黃裳華才重新引起關注。
黃裳華是清代臺灣33位進士之一。他到臺灣,最初是為父奔喪。其父黃金昇,字貽照,號曉峰,1807生,21歲入伍,先入福建提標,後調臺灣鎮標,由行伍逐步提拔,47歲晉升守備,授武德騎尉。按清綠營軍制,守備職守為管理營務與糧餉,屬各省提督、總兵管轄,並有充參將、遊擊軍官者,武德騎尉為軍官爵級,均為正五品。黃金昇升遷不慢,說明表現傑出。可惜的是,鹹豐五年,他「帶兵剿匪,病卒於軍」,時年49歲。黃裳華14歲,渡海護櫬。黃裳華「少岐嶷,進退有度」,「入幼學,名分倍懍,群大器目之。稍長,受業周君茂才承堂。與兄謙禮,文義相師,意境日闢」,因此到臺灣後,受到在臺司鐸的泉州舉人李西林的青睞器重,留他在臺灣讀書。他果然不負所望,為臺灣增加了一名進士。
黃裳華到戶部任職不久,即告假省親,拜掃先塋。次年渡臺會客,正月十四日突然去世。英年猝逝,死因自然引人猜疑。一說為中風,但也有傳說系被人下毒所害。真相如何不得而知。族譜未記其葬所,可以推論葬於臺灣。現臺北有「裳華公派」者,諒是他的後人。因為他是請假歸家又突然去世的,所以戶部名冊上一直有他的名字。毛曉陽曾經據榮祿堂光緒三十年《爵秩全覽》推斷:「黃裳華宦途一直不順利,整整27年沒有升遷,直到光緒三十年依然還是戶部衙門的一名額外主事」,其實光緒三十年黃裳華已經去世24年了,顯然榮祿堂《爵秩全覽》資料沒有及時更新和核對,以致誤導後人。
黃裳華在臺灣應試,所以過去有一些資料錯誤地把他當作臺灣人。如《國朝歷科題名碑錄初集》載:「補殿試,黃裳華,臺灣府臺灣縣人」。《申報》、榮祿堂《大清縉紳全書》也記載為「福建臺灣人」。清代福建人到臺灣讀書應試是普遍現象,但要辦理入籍手續。這和今天的戶口落戶是相同的,並不改變他是泉州人的事實。黃裳華自己填寫的《履歷》也明白記為「臺灣府學附生,民籍,原籍晉江」。另外,現在也有人說黃裳華是「金墩黃府二十三世」,同樣是錯誤的。黃裳華是明代雲南彌勒州知州黃思新的九世孫,黃思新是明代瓊州知府黃瓚第五子。黃瓚有五子,三子云南布政使司左參政黃思近,子孫遷居南安碼頭麗陽村,是為麗陽派,五子黃思新,子孫世居泉州甘棠巷故宅,是為郡西派。按溪後的輩分算,黃裳華是溪後第十七世。這不但有族譜和黃裳華自己的《履歷》為證,還有現在還居住在泉州的黃裳華侄孫為證。
黃裳華的故居在泉州西街甘棠巷「青雲世第」,這是嘉靖年間黃瓚為慶祝三子黃思近高中進士而建的一座園林式宅第。黃裳華登第後曾重修,入大門後建牌樓,鐫聯曰「四百年詩書裕後,十一世科甲承先」,充滿書香門第的自豪。惜於文化大革命中被鯉中公社全部拆毀,用以建設工業區,遺蹟蕩然,唯「溪後池」地名存焉。
黃裳華父子都與臺灣有密切關係,反映了那個時代泉臺兩地人民親如一家的真實圖景和緊密聯繫的豐富層次。唯黃裳華一生,抱負未展,芳紀早凋,「出師未捷身先死」,令人深為嘆惜。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佳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