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一起了解了「五人上書」與「公車上書」事件之間的關聯,對於臺灣士子而言,《馬關條約》的籤訂使得他們的故鄉與祖國面臨了第一次分離,這是所有愛國愛鄉的臺灣士子不願意面對的。在日據時期,許多臺灣人紛紛舉家渡海到大陸,不少臺灣青年也相繼脫離日寇魔掌,到祖國大陸讀書求學,他們在這裡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思想,積極加入民主主義革命陣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清末臺灣士子丘逢甲愛國主義思想的初步實踐,了解他創辦義軍、刺血上書、倡導自主保臺、親率義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裝割佔的光輝事跡。
丘逢甲(1864-1912),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彰化縣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境內的雙峰山區銅鑼灣(今苗慄縣銅鑼灣),祖籍粵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梅州蕉嶺縣)。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殿試三甲第九十六名,授任工部主事,他是清末著名詩人和愛國志士,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左圖:丘逢甲出生地 (位於苗慄銅鑼竹森村)
右圖:丘逢甲故居(位於廣東梅州)
丘逢甲的啟蒙教育,是由他的父親丘龍章在家庭中完成的,他在1908年寫的《題崧甫弟遺像》一詩中說過:「以父為之師,讀書同一堂」,並註明「予與弟皆未更他師」。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據說兩歲起他的父親就教他識字斷句,稍長後,又有意讓他隨著私塾裡的大孩子們背誦《三字經》《千家詩》這類當時常見的兒童教材。有這位秀才出身的仁愛父親的刻意點撥和薰陶,小逢甲的學識進步很快,他「六歲能詩,七歲能文」。丘龍章見孩子聰穎異常,文思敏捷,悟性極高,丘逢甲在十四歲參加院試之前,丘龍章不論走到哪裡都把小逢甲帶在身邊,利用一切機會給孩子進行啟迪教育。這種聯繫實際、注重啟發的教育方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丘逢甲從小便能接觸社會,了解世事人情,突破閉門苦讀、五穀不分的局限,眼界較寬,知識面較廣。
光緒三年(1877)丘逢甲才十四歲,第一次去府城臺南應試,當時主考官福建巡撫兼學臺丁日昌親臨考場巡視,得知最早交卷的考童名叫丘逢甲,詩、詞、策論都寫得不錯,就有心親自測試他的才學,便命人把他叫來,以「甲年逢甲子」為上聯,要他對答。丘逢甲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巡撫大人面前沒有一絲慌亂,他沉思片刻,心想今年是丁丑年,主試學臺又姓丁,於是靈機一動,應聲而出:「丁歲遇丁公」。丁日昌聽罷大喜,接著命人擺下筆墨紙硯,以《全臺利弊論》為題,要丘逢甲應試,想用這個題目難一難他,進一步測試他的才學。丘逢甲平素留心國事,知識面比較廣,他自是胸有成竹,「疾書二千餘言,文不加點」,文章還沒寫完,丁日昌便迫不及待地湊前觀閱,連連稱讚。此時已至中午,丁日昌便設宴款待丘逢甲父子,當日考場放榜,丁日昌宣布丘逢甲為該科院試第一名,並贈「東寧才子」印一方,以資鼓勵。「東寧」是臺灣的別稱,「東寧才子」就是「臺灣才子」的意思,從此「東寧才子」丘逢甲的美譽就在臺灣士林學子中傳揚開了。
如果丘逢甲生逢盛世,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會像封建時代許多知識分子一樣,通過科舉應試博取功名,躋身仕途,走上為封建統治階級效忠、光宗耀祖的既定道路。然而時代不同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經過漢唐的鼎盛時期之後,至清代中葉已進入沒落衰敗的階段,十九世紀後半期急劇上升的民族矛盾,滾滾而來的社會新潮流,以及臺灣地區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這所有的一切都在促人思考,催人醒悟,使得丘逢甲這個聰慧早熟的飽學少年,在生活、思想、志趣、人生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正當丘逢甲在臺灣積極從事桑梓教育、培植青年士子的時候,一場戰火在朝鮮半島熊熊燃燒起來了。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年屆三十的丘逢甲接受了他一生中最為嚴峻的血與火的考驗。如果說,這之前的桑梓教育是丘逢甲愛國思想的初步實踐,那麼乙未年的抗日護臺,則是丘逢甲愛國思想最重大的一次實踐。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他創辦義軍、刺血上書、倡導自主保臺、親率義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裝割佔,由此譜寫了他生命史上最光彩奪目的一頁,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值得一書的愛國志士。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丘逢甲料定臺灣必定難逃戰禍,可是環顧臺防,守備十分薄弱,臺灣一旦告急,恐怕很難護臺。丘逢甲想到這些心情愈加沉重,一股熱血從心頭湧起,想到自己平生的抱負,此時再不施展更待何時?於是他下定決心,投筆從戎,以嶽飛、文天祥、鄭成功等歷代民族英雄為榜樣,不惜毀家紓難,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丘逢甲的舉動得到了父親丘龍章的全力支持,為舉辦團練,丘逢甲傾注了自己的全副心血,他不辭辛勞,到處奔走,發動臺灣青壯年踴躍從軍。丘逢甲因詩文飲譽全臺,考中進士後,他有官不做,棄職返臺,服務桑梓,多年來主講臺中、臺南等處書院,門生弟子及詩友遍布各地,無論在士林,還是在一般民眾之中,丘逢甲都享有相當高的聲望和號召力。如今國難當頭,強敵進逼,臺事危急,丘逢甲又帶頭捐資舉辦團練,以「守土拒倭號召鄉裡」,這種愛國義舉正符合廣大臺灣同胞的內心願望,所以他登高一呼,立即引起各界民眾的強烈反響。
《馬關條約》籤訂前夕,當時正在南崁坐鎮布防的丘逢甲十分重視,認為「如議和者竟有割臺之舉,默察臺地情形,必至內亂。」他立即通知義軍各營「一律預備開仗」,同時委婉地規勸唐景崧值此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能以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榜樣,挺身而出,為國護臺,建立萬世不朽之功業。
《馬關條約》籤訂,割臺傳聞得到證實,民眾震驚、全臺譁然,丘逢甲怒不可遏,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臺的決心,當即邀集當地紳民集會抗議,並以「工部主事、統領全臺義勇」的銜名,率領全臺紳民上書責問朝廷。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丘逢甲先後三次刺血上書,領銜率領全臺紳民要求清廷廢約,而唐景崧、俞明震等在臺官吏,也連連電陳籲懇,哀告清廷收回割臺成命。他們的舉動曾一度打動過具有愛國之心的青年皇帝光緒,但光緒帝畢竟軟弱無權,不能左右政局。
《馬關條約》正式生效 ,割臺已無可挽回,臺灣官紳們的種種努力遂告失敗,消息傳來,丘逢甲悲憤交加,禁不住失聲痛哭,面對著這種「無天可籲,無主可依」的千古奇變,丘逢甲寢食難安,悲憤之餘,他反覆地思索著今後的對策。
1895年5月21日,丘逢甲、陳季同、林朝棟、陳儒林等人再次集議,一致認為事機緊迫,不能再繼續拖延,5月23日,由丘逢甲等愛國士紳以全體臺民的名義發布了《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推清廷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領導軍民抵抗日軍入侵,參照清朝「青龍旗」將旗幟定為「藍地黃虎旗」,國號「永清」,以示臺灣永遠隸屬於清朝,表達了臺灣四百萬同胞不甘臣服倭寇、永遠嚮往偉大祖國的赤子之心。
「臺灣民主國」的建立,充分反映了以丘逢甲為代表的臺灣同胞無比熾熱的愛國愛鄉感情和不甘臣服日本侵略者的堅強意志。他們在艱難困苦的情勢下,決心不計成敗,為捍衛祖國領土的完整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尊嚴而決一死戰。
「臺灣民主國」成立後,臺灣軍民士氣大振,嚴陣以待,決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日寇的武裝割佔。然而被推上「總統」寶座身負重任的唐景崧,並不是值得信賴的領袖人物。雖然他想藉此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抗日保臺,但是他也明白他身為清廷的官員,違抗朝旨,風險巨大,無異於拿自己的前程做賭注,因此他陷入了極度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他表面上敷衍軍民,答應留臺抗日,但卻沒有抵抗到底的信心和決心。他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當天,就下令所有文武官員在5月27日之前內渡,留者倍薪,去者聽之,逾時始求去者以軍法論處,一時間眾多官員紛紛內渡。唐景崧自守臺北,但因其軟弱無能,指揮失當,調度無方,致使全臺精華之區的臺北率先失陷,危急時刻,他內渡大陸一走了之。唐景崧棄臺後,人心惶惶,臺北潰兵四處搶掠,藩庫存銀被搶劫一空,倉庫失火,秩序大亂。1895年6月7日,日軍佔領臺北,曇花一現的「臺灣民主國」宣告敗亡。
丘逢甲等人率領義軍奮起反抗,但是歷經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傷亡慘重,不少重要將領相繼陣亡,最後在其他人的勸說下決定內渡大陸,為圖謀恢復臺灣做長久打算。他通知各地義軍自由抗戰或內渡,自己設法於在7月末順利內渡,此時距唐景崧6月6日內渡已近兩月。臨行之際,丘逢甲遙望家鄉寶島,想到它即將淪為異域,慮及鄉親父老同胞正慘遭日寇鐵蹄的踐踏,心如刀絞,怒火中燒,禁不住潸然淚下,他滿懷悲憤,自命「海東遺民」,揮筆寫下了《離臺詩》六首,表達他戀念家鄉父老的深情和渴求臺灣回歸祖國的強烈願望。
1895年8月初,經數日的海上顛簸,丘逢甲一行三四十人平安抵達福建泉州,又經半月,全家動身返粵,乘船經廈門到達汕頭,最後抵達潮州。踏上故鄉的土地,目睹眼前的山山水水,丘逢甲思緒重重,感慨萬千。丘逢甲因抗日保臺的義舉,受到粵東父老的熱烈歡迎。
回到祖籍地的丘逢甲,對臺灣故裡鄉親素有深摯難割的感情,雖遠離了瞬息萬變的抗日烽火戰場,但內心仍然記掛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他在廣東廣興新學,以圖強國,他身居大陸,念念不忘收復臺灣,將家中廂房命名為「念臺精舍」,就連他自己的第三子也命名為「丘念臺」,表達了他對故土臺灣的深深思念。
內渡後,丘逢甲在粵東地區從事教育工作長達十年之久,成績卓著,聲名遠播,其思想政治立場由贊助康梁維新保皇逐步向同情、支持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方向轉變,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民主革命派的朋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在支持孫中山革命鬥爭中激流勇進,配合革命黨人,為促成廣東脫離清廷的「獨立」做出了貢獻。
1911年11月下旬,丘逢甲被推舉為廣東方面的三人代表之一(其餘兩人為王寵惠和鄧憲甫)參加商討籌組中央政府事宜,12月29日,獨立十七省代表共46人,集齊南京丁家橋原江蘇諮議局會場,開會選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丘逢甲光榮地出席了這次歷史性的重要會議,因為此時臺灣尚未光復,因此實際上丘逢甲是唯一的臺灣籍參議員,意義重大。
邱逢甲家族本姓「丘」,因雍正皇帝強加避孔子名諱孔丘而改為「邱」,辛亥革命廣東「獨立」的第二天,邱逢甲登報宣布恢復本姓「丘」,並號召所有同宗一律恢復本姓。同時他又以別號「倉海」為名,將舊名「逢甲」棄之不用,以示和清廷的徹底決裂,擁護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
丘逢甲一生致力教育,為國培養人才。他在潮汕地區任教期間,結合在臺灣講學的經驗,積極進行教育改革,摒棄八股試帖,創辦新式學堂,開創了潮汕近代新學的先聲。
在臺任崇文書院山長時親筆批閱的課卷
(林文龍先生提供)
丘逢甲精詩文、書法,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稱其為晚清「詩界革命一巨子」,著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抄》。《柏莊詩草》是他在臺灣時期的作品,存詩二百八十二首。這些詩作中洋溢著濃濃的愛國愛鄉感情,表達出對臺灣和祖國的熱愛,揭露出外國列強侵略野心和清廷腐敗狀況,表現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嶺雲海日樓詩抄》收錄的是丘逢甲內渡後的作品,在歷經國家危難、鄉土淪喪後,他的感觸更深,愛國心、愛鄉情更加之烈,形成了大量愛國主義的詩作名篇。
1912年2月25日,正值新春佳節期間,積勞成疾的丘逢甲終於還是敗在了無情的病魔之前,他死前最後一句話是:「死了必須南向而葬,我不能忘記臺灣。」隨即停止了呼吸,與世長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然思念著故土臺灣,時年僅四十九歲。他的過早離世,無疑是我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事業的一個損失,同時也是我國近代詩壇的一大損失,但他的愛國精神和業績,卻光照人間,永世長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起共和政體,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大批臺灣愛國人士,由於不滿日本殖民統治,紛紛加入辛亥革命的陣營,為中國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奉獻自己的力量。
下一期,我們一起拂去歷史的塵埃,去探索辛亥革命運動中的臺灣進士——許南英。
圖文來源:「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展」、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徐博東、黃志平《丘逢甲傳》等綜合
本期顧問:盧鹹池(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市臺聯名譽會長)
本期編輯:湯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