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潮商"關注我們
濱臨南海的潮陽東山,以雲霧繚繞、雲捲雲舒的美景而受讚譽。東山的雲是低層雲,就像懸浮在人的頭頂,觸手可及,讓人有一種駕雲高颺的衝動。在東山的風雲變幻中,清末民初的風起雲湧,讓人情生萬種,心存千結,一個世紀前的往事,雖未目睹,也想斟酌一盞歲月的陳釀,慢慢回味。
清光緒22年農曆9月,秋風蕭瑟,滿懷悲憤的愛國詩人丘逢甲從潮州來到潮陽東山,拜謁雙忠廟與大忠祠,寄託雪恥復臺壯志。當他在東山坡上漫步時,本來晴好的天氣突然烏雲蓋頂,山風呼呼,松濤嘯叫,丘逢甲仰天長嘆:「世事如雲,變幻僅在瞬息之間。」
東山的風雲突變,使丘逢甲發出對往事的一聲聲嘆息。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喪權辱國,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曾寫血書請清廷廢約,不被採納,遂組織義軍抗日保臺,因無援而兵敗,於光緒21年6月內渡回祖居廣東鎮平縣,翌年9月移居潮州城,不久來到潮陽,此刻,臺島遠隔,昔日的凌雲壯志化為泡影,孤身羈旅,與妻兒天各一方,雖然東山環境旖旎,主人盛情,但只能減輕旅途疲累而無法撲滅心頭的悽切。
光緒24年,他受聘為潮陽東山書院山長(即校長),這一時期,正值八國聯軍侵華,國勢岌岌可危,丘逢甲想以教育救國,主張「民智開,民氣盛才能強國」,在校內提倡新學,反對埋頭八股,增設物理、化學、算術等課目。他身在東山,卻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寄望以光緒皇帝為中心的維新運動。可是不久,維新失敗,猶如給丘逢甲澆上一頭冷水,他悲憤發出「東風吹冷英雄淚,觚稜夢落練江天」的嘆息。
維新失敗
清光緒25年3月(1899),戊戌科狀元夏同和(貴州人),由天津乘海輪南下,到潮陽訪問丘逢甲,老友見面,百感交集,兩人談到清廷腐敗,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時而痛哭流淚,時而撫掌大喊,夏同和勸丘逢甲:「人生一切都是浮雲輕煙,何不曠達釋懷,含笑醉對餘生。」逢甲回道:「人生事小,蒼生事大,似雲湧東山,繚繞心頭而揮之不去。」最後將萬千話語集結於一壺濃鬱的友情中。此後,兩人志同道合,經常在潮陽東山以詩抒懷。是年農曆五月初二日,兩人組織潮陽各界人士在東山大忠祠紀念文天祥誕辰663周年,丘逢甲主持,夏狀元主祭,氣氛熱烈。八月初六夜,丘逢甲在東山書院景賢樓上,連夜揮淚寫成著名的東山感秋詩16首,其中一首寫道:「萬樹秋聲撼睡童,讀書情趣遜歐公。挑燈自寫紉蘭句,一卷離騷當國風。」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說他特別酷愛《東山感秋詩》,稱讚丘逢甲為「詩界革命一巨子。」
如今,我們來到當年詩人吟詩的東山,仰望雲湧雲散,仿佛還能透過松濤聽到詩人隱隱的叫嘯,當年丘逢甲拜謁過的雙忠祠和大忠祠已被歲月的風塵壓得垂垂老去,近年來,潮陽海內外人士集資把其修葺一新,既緬懷唐代忠臣張巡、許遠,又追思愛國詩人丘逢甲。
在懷古和幽思中登上東山頂峰,又見雲湧雲散,眼前,林木森森,雲隙漏下的陽光,樹梢上的蟬鳴鳥唱,仿如詠贊先賢的樂曲。東山之下,當年丘逢甲跋涉來潮的古道已修建成寬闊的324國道一級公路,公路上車流穿梭依稀可見,山下的古鎮棉城新樓林立,一派繁榮興旺景象。這些與時代同行的腳步,向我們演繹著日益廣闊的生活進程,讓人感奮不已。
文化的境界 · 財富的智慧
關注我們
帶你行走潮汕 · 記住鄉愁
www.qqzmc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