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臺灣人的抗日保臺故事: (一)八卦山之戰

2021-02-08 直通臺灣
臺灣人的抗日保台歷史,追溯起來應該是從1895年的八卦山之戰開始的。從1895年到1945年整整半個世紀裡,臺灣抗日誌士英勇悲壯,湧現出無數個可歌可泣的人物。從今天開始,我們給你說說其中幾個著名的戰役和幾位抗日猛士的故事。


在臺灣彰化八卦山下有一條著名的歷史坑道。這裡詳細講述著1895年以來臺灣民眾抗日保臺的事跡。抗日保臺史跡館,就位於這裡,運用「八卦山地下防空坑道」加以改建。走入坑道宛如走入時光隧道,喚醒民眾對八卦山歷史戰役的記憶。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清廷同日本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出,舉國激憤。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臺的決心,四月底,臺灣士紳以全臺居民名義,掀起保臺活動。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幾次詔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撤離臺灣。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
臺灣民主國成立後即刻宣示:「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
臺灣人民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眾多義軍中,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是由徐驤、吳湯興、姜紹祖所領導的三支隊伍。1895年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最後退往獅球嶺拒守。
6月6日,日軍進攻臺北。城內一些愛國軍民奮勇抵抗,但因無人指揮,7日,日軍攻佔了臺北。
臺北失陷,激起了臺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臺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隨即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堅守臺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臺抗日武裝鬥爭。日軍侵入臺北後,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迫逃入山林。
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毀掉,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最終佔領了新竹和宜蘭。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
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
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終於奪回了八卦山陣地。
日軍不甘心失敗,瘋狂的向山頂衝去,吳彭年率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曾文溪成了臺南北部的最後一道防線。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不幸中炮陣亡。
曾文溪失陷,臺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至此,日寇控制了整個臺灣省。

從1895年4月臺北阻擊戰開始,至臺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臺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史詩。


儘管武裝反割臺鬥爭失敗,但卻給了日軍沉重打擊。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在臺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共記4800餘人,佔侵臺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相關焦點

  • 臺灣抗日英雄第一人:徐驤
    翁煌南率領義軍在鹽水街奮勇抵抗日軍的進入  1895年,按幹支紀年,歲在乙未;李鴻章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臺灣民眾轟轟烈烈、彪炳千秋的抗日保臺武裝鬥爭從此開始,史稱「乙未臺灣反對日本佔領鬥爭」,其不畏犧牲
  • 抗日保臺的愛國英雄——胡傳
    抗日保臺的愛國英雄——胡傳胡毓驊微信版第762期胡傳何許人也?國學大師胡適的父親,1841年出生於績溪上莊,字鐵花,一字守珊,號鈍夫,行名祥蛟,鄉裡多稱他為「鐵花公」或「珊先生"。胡傳是五兄弟之長,「自少淳樸,不喜甘餌",不但為人正直,遇事敢為,而且聰敏超人,夙慧不凡。
  • 臺灣近代抗日英雄:吳湯興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廷籤訂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給日本,全臺各地紛紛組織義軍抵抗日軍入侵。義軍大將軍丘逢甲任命吳湯興為苗慄義軍統領,吳湯興命丘國霖、吳紹洸置快船大鼓,遇有緊急軍情飛船擊鼓傳令。義軍軍紀嚴明,士氣旺盛,苗慄富戶大力予以資助。
  • 【視頻】臺灣霧峰林家:滄海百年 丹心不改(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
    在臺灣光復69周年前夕,新華社駐臺記者踏訪臺灣北、中、南部抗日史跡,邀請三個抗日愛國家族的後人實地追述血淚交織的家國往事。 作者:陳鍵興、韓淼 古樸卻不失華美的福州式戲臺,已聽不到當年的弦歌。站在迴廊下,望著空無一人的大花廳,難免生出悠悠懷古之情。
  • 馬關血淚:晚清割臺予日本,臺軍民:寧戰死而失臺,絕不拱手讓臺
    在中學時代,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曾背誦過的枯燥歷史知識,可是對於當時身處其中的臺灣省人民而言,卻不啻晴天霹靂。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在《臺民布告》中血淚泣訴道:我臺灣隸大清版圖二百餘年。(樺山資紀)寧死不當亡國奴的臺灣人民,在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的倡議下,於5月25日上午9時,舉行獨立典禮,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定年號「永清」: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
  • 歷史 臺灣人的抗日故事(五):從電影《賽德克•巴萊》說起
    「霧社事件」是日本在臺殖民史上爆發的最大的一次少數民族抗爭事件,而此次抗暴的主體就是影片《賽德克•巴萊》中的「賽德克」人。在影片中,導演試圖從賽德克族的文化來詮釋莫那•魯道及其族人的浴血抗日。而這一事件的真實情況又是如何發生的呢?霧社高山族人民具有光榮的抗日鬥爭傳統,早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初,他們就進行過不屈不撓的鬥爭,協助過徐驤、劉永福領導的抗日義軍。
  • 無法抹殺的歷史之眼:侯孝賢電影中的臺灣抗日青年身影
    屏東蕭家祖籍廣東梅縣,來台歷史可追溯至1786年,在第三代蕭光明手上,蕭家逐漸成為佳冬地區的一大家族。蕭家祖屋自鹹豐十年(1860年)始建,當時師傅是專程從大陸聘請,建築所需材料全部來自大陸。一船船沉重的建築材料,從梅縣以船運至臺南大港安平,換小船運到一百多公裡外的屏東東港,最後以牛車運送到六根莊(又名茄苳腳,今屏東縣佳冬鄉),運輸過程繁瑣且緩慢。
  • 臺灣人民的抗日戰爭
    其中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作為兵家必爭之地而一直被列強所覬覦。消息傳到臺灣,臺灣人民群情激憤,愛國鄉紳丘逢甲刺破手指,用血寫下「抗倭守土」四個大字,隨後又率領臺灣紳民上書朝廷,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然而朝廷對此置若罔聞。
  • 馮侖談大陸與臺灣抗日電影的五大不同之處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臺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臺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
  • 血色抗日,臺灣不曾缺席——《海峽新幹線》特別節目《臺海抗日記憶》本周日重磅推出
    在波瀾起伏的臺灣抗日史中,湧現出以林朝棟、林祖密、林獻堂等多位風雲人物為領軍者的臺灣「百年望族」——臺中霧峰林家。,臺灣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鬥爭時有發生。而在八年抗戰中,有5萬多名臺灣志士回到了大陸投身抗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提出「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的李友邦及其創辦的臺灣義勇隊。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在「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的誓言中,臺灣人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日鬥爭; 一、武裝保臺: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1895年日軍從澳底登陸到1902年義軍首領林少貓慷慨就義這一時期。
  • 【科舉制度在臺灣】抗日護臺的臺灣進士:丘逢甲
    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清末臺灣士子丘逢甲愛國主義思想的初步實踐,了解他創辦義軍、刺血上書、倡導自主保臺、親率義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裝割佔的光輝事跡。丘逢甲(1864-1912),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彰化縣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境內的雙峰山區銅鑼灣(今苗慄縣銅鑼灣),祖籍粵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梅州蕉嶺縣)。
  • 祖國寶島臺灣近代化之父,抗法保臺英雄劉銘傳
    、難忘的,但是也有著揚眉吐氣的歷史時刻,今天我們來講講對抗法侵略軍的勝利。10月8日,8艘法國艦隊猛轟滬尾,由於守軍嚴格執行了劉銘傳制定的四面埋伏法,聚而殲之的戰術,來犯的法軍受到重創,此次戰役擊斃傷法兵300多人,14人當了俘虜,70多人因為潰退落水溺死,這就是著名的「滬尾大捷」,沉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軍的氣焰。
  • 一個臺灣抗日家族120年的堅守
    從林文察平亂殉國,到林朝棟抗日保臺,再到林祖密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直至林正亨抗日負傷,最終在白色恐怖中壯烈犧牲,民族英雄又豈止「三代」? 談話間,我對林光輝說:「你們林家,是有些血性的。」 曾祖父:有心抗日保臺,奈何無力回天 我和林光輝進行這番談話前一段時間,臺北市長柯文哲「被殖民時間愈久,文明程度愈高」言論引起巨大爭議,言及此事,林光輝覺得這種數典忘祖的言論根本不值一駁。「1895年日本軍隊在臺灣登陸的時候,屠了多少村,殺了多少人?」
  • 追憶:腐朽清王朝治下,那些可歌可泣的臺灣人民
    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來,臺灣籍的舉人們痛感民族危亡,紛紛上書要求廢約拒和、捨身抗戰。臺北立即鳴鑼罷市,大量民眾湧進巡撫衙門,抗議清政府的賣國罪行。全臺人民嚴正表示:「絕不接受日本人統治」,「如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並警告臺灣巡撫等官吏,不許他們離臺逃跑,不許將抗戰所需的庫銀和武器彈藥運出臺灣。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原標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歪曲(兩岸脈動)「我是中國人……只要能踏上祖國的土地,為祖國母親盡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這是臺灣籍八路軍女戰士楊美華在奔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前說的一段話。
  • 王在希:開羅宣言與臺灣回歸——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演講
    臺灣的光復,離不開臺灣同胞不屈不饒的抗日鬥爭。清政府籤署《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出後,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臺灣舉人悲憤不已,他們聯名上書清政府都察院,「垂涕而請命」,力主抗日保臺。當時來自全國十八省的1300多名舉人奔走聯絡,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強烈抗議清政府籤約割臺的賣國行徑。
  • 「臺灣五大家族」的霧峰林家:三代抗日英豪
    此外,百年林家還湧現出以「頂厝」系林獻堂為代表的文壇巨子,開闢出沒有硝煙的第二條抗日戰線——非武裝抗日,即他們不穿木屐,不說日語,守住中華文化的根,抵制日本的文化侵略,爭取臺灣人的平等權利。霧峰林家的歷史,就是臺灣近代史的縮影。而林朝棟、林祖密、林正亨,祖孫三代抗日英雄,更是臺灣愛國同胞的傑出代表。
  • 那些年臺灣也曾拍過「抗日神劇」 當紅影星紛加盟
    那些導演  劉家昌的「抗日」歲月 既拍電影又寫歌  臺灣藝人劉家昌28年前就和甄珍離婚的消息,近日震撼兩岸娛樂圈,他重返娛樂版頭條,也讓人回想起這位「鬼才導演」的「抗日」歲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受臺日「斷交」影響,臺灣抗日電影盛極一時,其中相當一部分出自劉家昌之手,包括《梅花》、《聖戰千秋》等。其中數《梅花》最為知名,曾被譽為臺灣「四大抗日影片」之一,該片講述日據時期臺灣青年林聚光心懷家仇國恨,赴大陸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跨年倒數,陪伴許多人迎接新的一年;緊接著,充滿「年味」的圍爐、壓歲錢在農曆新年登場──現在的人已經很習慣過上「兩個年」。但一百年前的臺灣也是這樣嗎?臺灣人何時開始過起現代新年呢?「日據時期」是轉變的關鍵。清末到日據時期,臺灣人從傳統舊曆年,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