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抗日保台歷史,追溯起來應該是從1895年的八卦山之戰開始的。從1895年到1945年整整半個世紀裡,臺灣抗日誌士英勇悲壯,湧現出無數個可歌可泣的人物。從今天開始,我們給你說說其中幾個著名的戰役和幾位抗日猛士的故事。
在臺灣彰化八卦山下有一條著名的歷史坑道。這裡詳細講述著1895年以來臺灣民眾抗日保臺的事跡。抗日保臺史跡館,就位於這裡,運用「八卦山地下防空坑道」加以改建。走入坑道宛如走入時光隧道,喚醒民眾對八卦山歷史戰役的記憶。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清廷同日本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出,舉國激憤。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臺的決心,四月底,臺灣士紳以全臺居民名義,掀起保臺活動。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幾次詔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撤離臺灣。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
臺灣民主國成立後即刻宣示:「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
臺灣人民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眾多義軍中,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是由徐驤、吳湯興、姜紹祖所領導的三支隊伍。1895年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最後退往獅球嶺拒守。
6月6日,日軍進攻臺北。城內一些愛國軍民奮勇抵抗,但因無人指揮,7日,日軍攻佔了臺北。
臺北失陷,激起了臺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臺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隨即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堅守臺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臺抗日武裝鬥爭。日軍侵入臺北後,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迫逃入山林。
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毀掉,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最終佔領了新竹和宜蘭。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
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
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終於奪回了八卦山陣地。
日軍不甘心失敗,瘋狂的向山頂衝去,吳彭年率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曾文溪成了臺南北部的最後一道防線。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不幸中炮陣亡。
曾文溪失陷,臺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至此,日寇控制了整個臺灣省。
從1895年4月臺北阻擊戰開始,至臺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臺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史詩。
儘管武裝反割臺鬥爭失敗,但卻給了日軍沉重打擊。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在臺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共記4800餘人,佔侵臺總人數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