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終點》影評:唯有死亡才是旅程終點

2020-12-21 亦齊電影

劇情簡介

《旅程終點》是一部英國戰爭劇情電影,又名《決戰最前線》,由索爾·迪勃執導,演員保羅·貝坦尼、山姆·克拉弗林、阿薩·巴特菲爾德主演,故事改編自1928年RC謝裡夫的同名劇作,講述1918年一戰期間,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少尉吉米來到法國的戰壕前線,跟德軍相隔不過一個球場的距離。面對德軍增援部隊不斷乘著火車前來,敵方即將進攻的謠言在英軍中蔓延,吉米也受到威士忌不離手的長官斯坦霍普指派,前往執行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對戰爭慘痛代價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且死傷比率最高的一場戰役,尤其在西線戰場的壕溝戰,人們不僅要在殘忍無情的戰場上生存、清理戰壕裡惡劣的衛生環境,還必須面對不知道何時會受到敵方炮火攻擊、在睡夢中聽到一點動靜便會瞬間驚醒的恐懼。這種會讓身處其中的士兵感到疲憊不堪,就算原本充滿熱情與戰意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消散,甚至因為巨大心理壓力而失去理智的處境,就是電影《旅程終點》主要在描述的主題。

《旅程終點》評價好看嗎?

《旅程終點》故事背景設定於一戰開始4年後的1918年春季,由於德國將軍魯登道夫意識到己方無法再繼續消耗,必須搶先美軍支持到達歐洲前獲得階段性的勝利,因此在跟東方俄羅斯籤署停戰條約之後,魯登道夫將東線戰場的士兵調往西方,希望以軍力優勢向協約國展開突襲進攻的「皇帝會戰」前夕,透過軍隊逐漸集結醞釀、大戰一觸即發的氛圍,對身處戰場上士兵做出相當詳細的描寫。

電影《旅程終點》聚焦的時間點相當精準,當時英軍各連有輪流到前線壕溝駐守六天的制度,而在3月21日戰事爆發的四天前,剛畢業的吉米向將軍叔叔要求加入由同鄉舊識斯坦霍普所帶領的連隊,跟隨他們在戰爭態勢最高的時期來到前線,讓電影從指揮官斯坦霍普與吉米這位初入戰場年輕軍官的角度切入,不僅清楚呈現出戰爭對人們心靈造成的影響,也藉由這起「皇帝會戰」進攻帶著觀眾見證在無情戰場上人命的脆弱與廉價。

《旅程終點》劇情的主題

正是如此,不像《決戰中途島》、《危機:龍潭之戰》等傳統戰爭電影那樣有著雙方槍炮駁火的動作場面,《旅程終點》反而專注於劇情面,把焦點放在角色之間關係與心境之上,無論是由《遇見你之前》山姆·克拉弗林所主演的連長斯坦霍普與新兵吉米,或者由「幻視」保羅·貝坦尼飾演的副連長「叔叔」奧斯本、親切的特羅特與深受戰爭創傷的希伯特,儘管每個人的性格與應對壓力的方式皆有所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戰爭確實都對他們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戰爭電影最精彩的就是身處戰場的士兵真是一點都沒錯,無論是曾經最優秀的軍官斯坦霍普,長期受到炮擊與槍響不斷的高壓緊繃環境摧殘,顯露出會因為喝湯沒有胡椒粉而對下屬發怒、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內心壓力與恐懼,並且愧於面對親友的頹態,或者原本滿腔熱血的吉米,在執行危險任務、見證到生離死別之後深刻了解到戰場的無情與殘酷,《旅程終點》都利用「皇帝會戰」前的敏感時間點,讓觀眾看見這些軍官聽著敵方援軍不斷集結,那種身為第一線人員隨時會遭受攻擊,卻又必須冷靜做出應對準備的矛盾心理狀態。

《旅程終點》戰爭場面的呈現

《旅程終點》證明一部戰爭電影就算沒有大場面也能夠拍得精彩,如果說《1917》是利用一鏡到底帶著我們清楚看見戰場的全貌,那《旅程終點》就是利用狹窄、髒亂且不能把頭抬得太高的壕溝,呈現出裡頭人們性命隨時都受到威脅的險惡處境,而這也直接反映到電影的動作場面之上,混亂狂躁、讓人幾乎看不清楚當下情況的鏡頭,就好像爬出壕溝之後,只能在空曠的戰場低身前進,所有必須保護家園的熱血職責,都只剩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中彈,乞求自己能存活下來的恐懼及焦慮。

光是看著《旅程終點》這4天內的一場突擊行動就讓人倍感壓力,實在難以想像在戰爭爆發後,已經維持這個狀態三年的前線,究竟發生了多少帶給駐守當地士兵衝擊震撼、將人推向崩潰邊緣,讓親屬感到悲痛欲絕的事件?《旅程終點》把故事鎖定在身處壕溝裡看似背負重任,但面對戰場上死傷與兩方即將引爆的大規模衝突卻又無能為力的幾位小人物之上,或許就如同英文片名《Journey's End》,對我們來說,這段旅程的終點並不是贏得戰爭,而是在戰場上微不足道的死亡。

《旅程終點》結局的震撼

因此最讓人難過的是,在我們看完《旅程終點》片中角色飽受戰場摧殘的心理狀態,再對應到電影結局與一戰的歷史事實,雖然「皇帝會戰」作為德軍最後反撲,在成功殲滅聯軍的前線之後,馬上就因為缺乏補給等因素,被重整的聯軍發起「百日攻勢」而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宣告結束,看似迎向了一個光明的結局,但這4年來戰場上的數百萬士兵,卻也因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而喪命,如此沉痛的代價真的值得嗎?

戰爭電影的核心主題永遠都是反戰,《旅程終點》最終收尾收得極好,畫面在斯坦霍普走出地道絕望地回頭嘎然而止,並切換到隔天那個陽光普照的家鄉,雖然吉米姊姊收到了那封交代他自己跟斯坦霍普近況的信件,像是暫時鬆了一口氣,但她不知道的是,此時聯軍前線卻早已全面潰敗、屍橫遍野,沒有兩人身為軍官的榮耀,只留下無限的哀傷與遺憾。

《旅程終點》影評結論

整體而言,《旅程終點》藉由一位新進軍官的視角,從看見他崇拜的兄長如今疲憊不堪、完全判若兩人的樣貌,到親身在任務過程中體會戰場上的殘酷,給予觀眾最深刻沉重的反思。雖然一次大戰結束至今已逾百年,我們看過許多以這段歷史作為背景的電影,但綜觀這段時間內世界局勢的發展,我們是否有記起教訓做出改變?盡力讓這類事件不要再重新上演?我這就是《旅程終點》被拍攝出來的主要原因。

評分:

娛樂爽度:7/10

故事劇情:9/10

氣氛營造:9/10

演技表現:9/10

題材鮮度:7/10

整體總評:8.2/10

相關焦點

  • 死亡並不是人生旅程的終點 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死亡並不是人生旅程的終點 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根據生物中心主義,死亡不是旅程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旅程的起點。無論在這個宇宙中發生了什麼,在平行宇宙中生命都在繼續。「現在他比我早一點離開了這個奇怪的世界。」
  • 《道子與哈金》旅程的終點
            或許我曾經走錯了方向,但是希望最後旅程的終點,是你。
  • 旅程的盡頭,唯有死亡
    明明是一部戰爭片,名字卻偏偏很文藝的叫《旅程盡頭》。喜歡戰爭片的人,該警惕了。 旅程的盡頭是什麼?看完影片,才發現旅程是生命的旅程,而盡頭則是死亡。這是一部披著戰爭外衣的文藝片,講述的主題是幾種必然走向死亡的人生觀。三位主角,一個接一個,去迎接未知的死亡,就像《俠盜一號》那樣。這個過程中,他們展現出來的三種姿態,對於戰爭的三種態度,或悲觀,或淡然,或勇於,構成了影片的重點。 說是戰爭片,其實沒什麼像樣的戰爭,喜歡戰爭片的人要必然的失望。
  • 如果愛情是一場旅程,願能陪你到終點
    文丨蔓語 原創 #情感#有一首歌裡這樣唱:「愛情終究是一程美麗寂寞的旅途,走到了終點不能再停留。」誠然,在愛情的旅途中,有人一路遇見繁花盛開,有人卻遇見滿是荊棘。繁花落盡只剩下回憶,披荊斬棘以後又一生相守。
  • 冷門深度電影《旅程終點》:那個名利雙收的作家,為什麼自殺了?
    那麼人生的終點,你又將為自己做怎樣的選擇?或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還太年輕,沒必要去考慮這個問題。但那一天,其實遲早會來。或許早一點思考,那時便不會太無所適從。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和你分享電影《旅程終點》:電影講述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一個是作家大衛,一個是懷揣著作家夢的記者,後者想成為前者,前者卻用自殺的方式放棄了一切。1.
  •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的各種影評和觀後感多得像雪片一樣,相信絕大部分人都已看過這部電影了,所以不想再在這裡贅述劇情,也不想再寫那些已被人寫爛了的感受,儘管那些感受我也有。 既然動筆了,那就寫點不一樣的吧。那麼《尋夢環遊記》到底有什麼特別的?
  • 林志玲談與言承旭複合:你是此生最美的風景,也是旅程的終點!
    難怪林志玲之前總被問起關於與言承旭分手或複合的時候會說這樣的話,「我希望的愛情:你是此生最美的風景,也是旅程的終點!」1998年,當時還在加拿大讀書的林志玲,總是趁著寒暑假回臺灣打工,兼職做模特。而同時期的言承旭也是臺灣的一個小模特,同在凱渥模特經紀的兩個人在公司年會上相識。林志玲回憶第一次見到言承旭的感覺,「傻傻的,呆呆的,不像這個圈子裡的人。」
  • 《黑暗之魂3》IGN 9.5分 一個偉大的旅程終點
    雖然這一部作品帶來的風險性改變更多,但《黑暗之魂3》仍然是一部偉大的續作,一個值得紀念的旅程終點。
  • 人生終點,笑著說再見:《Spiritfarar》一款探討死亡的遊戲
    小筏上的最後旅程,乘客與斯泰拉傾心交談。或是試著在終點回看一生,或是用聊敘家常抵抗近在眼前的消逝,或是最後一次做出改變自己的徒勞嘗試,對生的執著被優雅呈現。然而縱然殘留百般心緒,最終都會被斯泰拉衝上前的一個溫暖擁抱撫平。
  • 《愛情的邊疆》維卡一路為愛情旅程,卻奔向心中預期的幸福終點
    兩代人對愛情的執著是如此的相似,文藝秋和文文的不同「愛情旅程」卻都奔向了心中預期的幸福終點,生而為人,誰又不何嘗如此?據悉,在今晚的劇情中,丁曉春「千裡追妻」跑到了文文的家中,在「嶽父」宋紹山的指點下對文文展開了瘋狂求愛攻勢,並得到了文藝秋「挺浪啊」的中肯評價。今晚,在面對如此「浪」的招式下,文姐能否被打動?我們拭目以待!
  • 《抓落葉》:人生就是一場旅程,抵達終點就是人生的意義
    在美國作家湯米·巴特勒《抓落葉》這部作品裡,就出現了一個小男孩艾略特,起初他對世界充滿好奇,並堅信自己的「永恆之境」,可後來在父母的幹預下,在周圍人的嘲諷中,他不得不收起自己所有的遐想,被迫變成一個中規中矩的人,外表雖然變了,可內心卻痛苦,他多次想得過死亡,可每一次都被那一絲絲情感挽留,終於他和自己和解,鼓起勇氣選擇了新生,並安然地度過一生。
  • 感悟人生哲理句子:幸福不是終點,而是旅程的途中
    所有人和事,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不是你的也別強求,反正離去的,都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幸福不是終點,而是旅程的途中。最好的朋友,平時互相調侃,是嘴最狠的那個,在你需要的時候,卻是心最軟的那個。忘記那個人,不如忘記自己,告訴自己,不是怕他忘記,而是怕他有一天重新把你想起。歲月帶走的是記憶,但回憶會越來越清晰。
  • 奧斯卡緬懷高以翔 網友紛紛感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奧斯卡緬懷高以翔 網友紛紛感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時間:2020-02-10 13:3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奧斯卡緬懷高以翔 網友紛紛感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赫然出現高以翔的身影,在緬懷已逝電影人的畫面中,高以翔的影像信息讓人感慨萬分
  • 《尋夢環遊記》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憾才是
    《尋夢環遊記》: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死亡,一直是我們所忌諱的一個話題之一,我們不願意談它,是因為它會令我們頃刻之間一無所有,化為灰燼,是因為它會與我們相愛的之人天人相隔,是因為它會讓我們所愛之人感受到痛苦。但是又這麼一部電影卻毫不避諱這個話題,這部電影就是於2017年上映的《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借著「死亡」這個令人忌諱的話題,講述了一個令人暖心的故事。
  • 科學家模擬出陰陽眼,發現靈魂的蹤跡,或許死亡不再是生命終點
    他們在患者死亡的瞬間發現體重瞬間消失了四分之三,大約21克。科學家模擬出陰陽眼,發現靈魂的蹤跡,或許死亡不再是生命終點現在,這個實驗並不嚴密,很多學術都持反對意見,認為靈魂21克的實驗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但似乎對科學的探索和研究沒有影響。
  • 愛情不是終點,陪伴才是歸宿
    愛情裡沒有終點,有的只是過程。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一直愛。所以,不要在平淡的愛情裡猶豫不決,不要輕易提分手,也許雨過天晴,你就會發現令人驚喜的彩虹。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真正能做到的鳳毛麟角。我見過不少情侶,在一起的時候,恨不得每分每秒都秀恩愛,生怕愛不夠。
  •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 告別 》面對人生的終點
    「我是誰啊?」「我叫什麼名字?」「認識我嗎?」這是73歲的巢文臻最近幾年經常說的幾句話。起初,老伴兒在家裡由巢老親自照顧,後來病情加重才送到養老院,由專人護理。爺爺說,他剛把老伴兒送到養護院時,便已經清楚,這是一次一去不返的生離死別。一個人在家的巢爺爺,老巢變空巢。
  • 《德魯納酒店》死亡不是終點,內心的平靜才是
    死亡不是終點,沒有遺憾的離開,才是逝者最後的平靜。看很多人評論,站明月黨,高清明和張滿月,跨越1300年,一個為了守候,一個為了報仇,這才是真愛。可是我站星月黨哎。。。具燦星和張滿月才是真愛好吧……高清明和張滿月的相遇,相識,相愛,是從敵對,到陰謀,直到最後,高清明故意讓張滿月殺掉他,也違背對延宇的承諾,無信,無義,這人到底好在哪?每次都是打著為滿月好的藉口,哪次真的為滿月好了?!具燦星才是張滿月真正的救贖好吧!
  • 《戰慄殺機》一場終點是死亡的救贖
    在填寫博客中這篇文章的別名(也就是翻譯標題、生成英文連結)時,我下意識地把 「終點是死亡」 翻譯成了 destined to death.逃避自己的靈魂,即死亡。因而實際上 Ash 的死已是最好的結局了——他的死不那麼痛苦,也不是一個人死去。在最喜歡的圖書館裡,看著信睡去。在英二的信中,My soul is always with you. 即使肉體消逝,Ash 的靈魂依然擁有英二。有了英二的陪伴、知道英二以後真的不會再受傷了了,他一定是幸福地離開這個令他厭惡的世界的。
  • 終點亦是起點,起點本是終點
    存在起點,就必定存在終點。有些看似開始之後,便一直沒有結束的事物,一樣有結束的時候。不過,終點其實也是起點,終點的意義就是證明了起點的存在,終點是新一個起點的開始。當某個或某件事物到達終點之後,它會呼應起點,又以一種類似之前起點開始卻有不一樣的形式開始。思維來源於意識,思維又決定了意識。起點是意識,終點也是意識。起點和終點都是意識,不過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