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的盡頭,唯有死亡

2021-02-07 邑人影院



本文作者:李嘯天


 

明明是一部戰爭片,名字卻偏偏很文藝的叫《旅程盡頭》。喜歡戰爭片的人,該警惕了。

 

旅程的盡頭是什麼?看完影片,才發現旅程是生命的旅程,而盡頭則是死亡。這是一部披著戰爭外衣的文藝片,講述的主題是幾種必然走向死亡的人生觀。三位主角,一個接一個,去迎接未知的死亡,就像《俠盜一號》那樣。這個過程中,他們展現出來的三種姿態,對於戰爭的三種態度,或悲觀,或淡然,或勇於,構成了影片的重點。

 

說是戰爭片,其實沒什麼像樣的戰爭,喜歡戰爭片的人要必然的失望。故事的背景是一戰的最前線,時間是1918年3月,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時間,英法為首的協約國與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即將分出勝負,戰爭半年後徹底結束。而此時,在法國北部的聖昆汀地區,英國軍隊與德國軍隊分別躲在各自的戰壕中,最近處相距不過60米,致命一戰一觸即發。

 

既然有了如此的設定,大家肯定希望看到一場炮火紛飛人肉橫飛的激烈戰事。但是,卻沒有。

 

《旅程盡頭》講的不是戰爭,而是戰爭下的人,是戰爭狀態下的三種人生觀,三種人性。

 

 

實際上,有關戰爭中的人性話題,無論是藝術還是學術,大量出現都是在越戰之後。我們大量接觸到這類話題,只是由好萊塢發起,將民間的反戰情緒折射到了影片之中,然後蔚為大觀。《旅程盡頭》將這個話題往前移,避開越戰及之後的波赫戰爭、海灣戰爭,而是直接跳到一戰之中,環境是夠陌生化了,但就電影主題而言,走的是一招險棋,並也不是那麼妥當,就像大清存在的外辱問題卻非要在大唐時期去討論。一戰時期,最大的問題在於武器已經現代化,戰法卻多是冷兵器時代的戰法,講究的還是人海戰術,逢戰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硬懟為主,因此傷亡極其之大。不像現在的戰爭,儘可能避開人與人之間的交鋒,靠科技之間的較量,轟炸先行,人只被用來做最後階段的打掃戰場。《旅程盡頭》戰爭戲份少+超前的話題性,這兩種因素的匯合,都影響了本片的關注度與打分。喜歡戰爭片的覺得它過於磨嘰,喜歡文藝片的難於接受戰爭的設定,雙雙不落好,有些尷尬了。

 

說一下電影都講了什麼吧,先來看看故事的背景是怎麼樣的。

 

 

大背景是一戰中發生1918年的「春季攻勢」,也稱為「皇帝攻勢」、「皇帝會戰」,「魯登道夫攻勢」等,並沒有統一的名稱。由於前一年1917年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列寧領導下的蘇俄與德國達成共識,俄國割去大片領土求得了德俄停戰協定。就此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得以空出手來,將近五十個師近百萬兵力的德軍得以釋放於西線戰場,使得西線戰場的局勢風雲突變,德國第一次在數量上多於聯軍。此時,美軍已經正式參戰,雖然需要時間動員,但是已經可以做到每月輸送近五萬兵員到戰場上。所以,德國必須速戰速決,時間一拖就會出現問題。終於,到了1918年的春季(3月),德軍發起了巨大的攻勢。因為德軍前線總指揮為魯登道夫,所以此一攻勢也被稱為「魯登道夫攻勢」,也有人認為這是德國皇帝直接發起的進攻,名字應該叫「皇帝攻勢」,史學界對一攻勢的名稱一致未能達成一致。但只要說1918年春季的那次攻勢,大家都明白。


在發動攻勢前的1917年,五月份法國在己方發起的「尼維爾攻勢」中大敗;剛剛完成「二月革命」的俄國在「七月攻勢」中也遭遇慘敗,隨即又爆發了「十月革命」,並與德國籤訂了停戰協定。協約國面臨戰敗與分裂的局勢,東線與西方都不得不處於休整之中,只能消極防禦,無力發起反攻。而德軍則攜勝利之勢,士氣正旺。當然,也可以稱德國是強弩之末,畢竟一戰就要在1918年的11月結束了,德國也馬上就要徹底覆亡了。


 

具體到春季攻勢上,德軍在前一年為了應對法軍的「尼維爾攻勢」而提前撤出了部分法國國土,離開前德國實施了焦土政策,所到之地水井投毒,道路毀壞。這一政策執行的極其完美,以至於直到「春季攻勢」以前,法國仍然未能修復這些道路。於是當春季攻勢中的德國突擊隊重新佔領法國這些地區以後,雙方都因此而無法及時完成補給。《旅程盡頭》中對此也有涉及,前線的英軍無法得到有效的後援,原因就在於此。


由於德軍準備的更為充足,且人力佔據優勢,還採用了新戰術、新裝備(影片最後佔領英軍佔地時都帶著防毒面具就是一個明證),初期幾乎擊潰英軍,英軍直接戰死數萬人,後來德軍更是進逼巴黎,讓協約國軍政高層萌生投降意願;法國政府準備撤離巴黎,黑格元帥打算帶人跑路,英國開出很低的價碼,要求德國人只要保證放棄比利時就可以停戰。


但是,德軍統帥魯登道夫卻在戰略上犯了幾個盲目的錯誤,結果功敗垂成,被回過神來的英法聯軍打了一個回馬槍,德軍在局勢佔優的情況下卻一敗塗地,再無能力組織有效的進攻,甚至連強力的反抗都不能,最終全面戰敗,一戰徹底結束。整個春季攻勢中,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精力,整個戰事前後死傷近百萬人,協約國儘管取得了勝利,也只是慘勝。

 

 

 

了解了這些大的與小的的背景,然後再看《旅程盡頭》,就會更好理解一些。

 

本片就圍繞在「春季攻勢」發生時最初的6天之內。具體地點在法國北部的聖昆汀地區,那裡,德軍與英軍已經對峙了近兩年的時間。儘管大戰即將來臨,但當時的士兵們卻不能未卜先知,前線的戰士只能處於消極抵抗狀態,等著德國人打過來。他們都知道德國人遲早會打過來,但是,誰也不知道那會是什麼時候?駐守的英國士兵(電影是英國片,所以就人為把法國戰士過濾了,只剩下英國人)在上級指導下,一個連隊在每一個月中都要有6天時間頂在最前方,過了6天再撤下來,然後換成另外一個連隊上去換防。這6天的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畢竟誰也不願意戰死,很多戰士都害怕戰爭會在自己駐守的6天內打響。


但是,戰爭總是要打響,而且也終於打響了。《旅程盡頭》沒有宏大敘事,講的是「春季攻勢」,卻把這場劇烈的戰事濃縮到了一個連隊(C連)之上。正是在他們駐防的6天內,戰爭打響了。


不過,影片並不將戰爭的場面,而是鏡頭一轉,去講人性去了。


斯坦諾普上尉(山姆·克拉弗林 飾)是C連的連長。曾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得到過一堆勳章,但是現在他在戰爭的折磨下患有了幽閉恐懼症,狂躁易怒。18歲的新兵中尉羅利(阿薩·巴特菲爾德 飾)則充滿了朝氣,無所畏懼,而且他主動要求來到斯坦諾普的連隊,因為斯坦諾普是她姐姐的男朋友,還是他的學長,曾經對他有所照顧,而且斯坦諾普還曾對他說「如果你要參軍的話,記得要來我的連隊」。副連長奧斯本(保羅·貝坦尼 飾)則是一位性格和藹的中年人,不喜不怒,對所有人都很好,對於戰爭也一副無所謂的心態,來了就打不來就繼續幹自己的事。

 

 

三個人,組成了戰爭中的三個層面。此外,還有樂天的特羅特(史蒂芬·格拉漢姆 飾)以及膽小的希伯特(湯姆·斯圖裡奇 飾)等人作為點綴,勾勒出了一組戰爭之下的群組圖,只是重點還是斯坦諾普、羅利、奧斯本三個人,甚至是斯坦諾普與羅利兩個人為主的故事。這三個人之中,斯坦諾普對戰爭充滿了厭倦,但作為長官又不得不把責任扛在肩上,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內心備受折磨;對於羅利來說,他剛剛參軍不久,又來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的連隊中,一切都是新奇的,內心擁有一股子熱情與熱血,渴望打仗,渴望建功立業,打出一片自己的天空;而奧斯本則屬於典型的老好人,在連隊中他是唯一一個能夠了解斯坦諾普的人,他默契地知道斯坦諾普的大部分意思,不管他是否表達出來,他還是士兵與連長之間的粘合劑,非常有親和力,不過他對於打戰其實也充滿恐懼,但還是能夠坦然去面對,既然來了就去把它打好的那種心態。

 

影片一開始,鏡頭就是斯坦諾普所在的C連,正要換防前往前線。只是,戰爭在他們所在的駐防周期內打響了,斯坦諾普連隊的任務就是要死扛住德國人的進攻,不能撤退,也沒有後援。

 

 

一戰,最終的結果是英法聯軍為首的協約國戰勝了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如果不懂上面的背景的話,直接來看《旅程盡頭》,往往會沿著慣性思維,覺得《旅程終點》的結局必然是英國人勝利了。但是不,本片卻給了一個巨大的反轉。它挺符合歷史邏輯的,但對於沒做準備的觀眾來說,又顯得猝不及防,感覺是一個大反轉,英國人居然輸了。

 

起碼,在這部電影中,英國人是失敗的一方,而且斯坦諾普所在的連隊被團滅,無一生存。先是奧斯本,然後是羅利,接下來是斯坦諾普等人.

 

 

戰爭打響的前一天,英軍上峰已經獲知了德軍的進攻意圖。他們還讓C連組織10人小組去突破德軍的防線,抓一個俘虜過來,好弄點口供,證實一下德軍攻勢的真偽。究竟選誰來指揮這次小型的衝鋒時,斯坦諾普突然發現沒有誰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最後還是在上峰的指使下,選擇了奧斯本與羅利擔任領導者,帶領8位士兵去完成任務。結果任務是完成了,但去了10個人,只回來了3個。奧斯本永久地留在了那裡,只有羅利帶了兩個戰士及一個德軍俘虜回來了。

 

儘管有了心理準備,但第二天戰爭正式打響時,英軍依然沒有做好準備。戰爭剛剛發動,羅利就死於德軍進攻前的炮擊之下,而斯坦諾普則亡身於己方戰壕的徹底失守。最終,英軍陣地失守,C連全軍覆沒,德軍獲勝。

 

這看起來只是非常局部的一場小型戰爭,但實際意義卻大不相同。從斯坦諾普、羅利、奧斯本三個人的狀態上來看,已經足夠去折射整場戰爭了。以小見大,以人性來印證戰爭。這樣的戰爭,即便是最終英法反敗為勝,但其實依舊不算什麼勝利者,戰爭沒有勝者,有的只是損失與死亡。所有的旅程,都必將會有一個盡頭,而這裡的盡頭,是死亡。

 

這不能算一部很棒的影片,不過吸引我的是保羅·貝坦尼。

 

 

保羅·貝坦尼,這個出生於1971年的傢伙,年齡已經48歲了,馬上就到50。作為一名演員,他算不上成功,甚至不如自己的妻子詹妮弗·康納利。這個妻子起碼在演藝生涯上收穫過奧斯卡小金人(憑藉《美麗心靈》收穫過奧斯卡最佳女配,還憑本片收穫了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貝坦尼一生中沒收穫過啥像樣的獎項。唯一個收穫獎項的最佳男配角,就是憑《旅程盡頭》收穫的,而頒給他這個獎的居然還是我大天朝的北京電影節。就在2018年的北京電影節上,保羅·貝坦尼收穫了天壇獎最佳男配。

 

而我對他的留意,早在2001年的《聖戰騎士》就開始了。那部片不僅捧紅了當時還毫無名氣的希斯·萊傑,同樣讓保羅·貝坦尼走上了影壇,他光著屁股走來走去的鏡頭已經成了經典。在2001年的同一年,在大放異彩的《美麗心靈》中,不僅詹妮弗·康納利光彩四射,保羅·貝坦尼同樣在片中出演了重要角色,作為活在「羅素·克勞」腦海裡的FBI探員,貝坦尼的戲份相當吃重。同一年的兩部片,讓貝坦尼獲得了臉熟,也接到了不少片約。接下來的《怒海爭鋒》《狗鎮》中都有著讓人驚嘆的表演,實力派演員看起來就要崛起了。也因此,他接到了《達文西密碼》《鋼鐵俠》這種大片的片約。

 

 

 

 

 

而且,貝坦尼還與導演斯科特·查爾斯·斯圖瓦特聯手,連續拍出了《基督再臨》《驅魔者》這樣的現代魔幻片。片子談不上多好,但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也引爆一時的話題。一時間,主角與配角齊飛,貝坦尼的日子相當不錯。

 

 

 

但是,突然就沒有然後了。2011年裡,貝坦尼繼續在《驅魔者》與商戰佳作《商海通牒》中主配齊下,結果接下來他突然就沒了擔當主演的機會。這段時間裡,他自己擔當導演,搗鼓了一部《收容所》,由自己的妻子康納利主演,並配以「獵鷹」安東尼·麥凱,但最終效果不咋滴。

 

除此之外,貝坦尼就基本上只在漫威裡玩了,早起是《鋼鐵俠》裡的機器手臂賈維斯的配音演員,後來賈維斯被升級成為了幻視,並在《復聯2》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貝坦尼一直沒有露出過正臉,直到《復聯3》中好不容易露出了正容,結果角色卻再次變成了弱雞,還要死去兩次。今年,他還在《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擔任反一號,本來在漫威與星戰兩大IP中來回穿越也挺好玩,沒想到索羅成了啞彈。而且,近些年他還與約翰尼·德普合作了兩部《貴族大盜》《超驗駭客》,結果最終票房效果也都不好。

 

 

 

唯一值得說說的,就是這部《旅程盡頭》了,好歹讓貝坦尼手上也有了一座獎盃。片中他飾演的軍官奧斯曼,相當不錯的,可惜死的太早。而北京電影節的影響力畢竟太小,不知道對貝坦尼的演藝生涯是否有助益。

 

《旅程盡頭》的另外兩位主演分別是山姆·克拉弗林與阿沙·巴特菲爾德。至於山姆·克拉弗林,先是在《加勒比海盜4》裡小露了一臉,然後憑藉《飢餓遊戲》後三部,收穫了大批粉絲。隨後接拍了《遇見你之前》《他們最好的》兩部小成本愛情片,表現也算可以。但與蕾切爾·薇姿合拍的《浮生夢》就不算太好,《旅程盡頭》作為男一號,其實最終的票房表現也挺差。接下來,他將與「德妹」謝琳·伍德蕾合演《驚濤駭浪》,如何再不能有出色發揮的話,估計以後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

 

 

至於阿沙·巴特菲爾德,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小童星,先後主演過《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雨果》《安德的遊戲》《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回到火星》,之外作為配角還參演過《蘭博之子》《狼人》,這些作品幾乎個個都披著光環出世,起點相當高了。但可惜的是,自《安德的遊戲》始,影片的票房就很一般,而且之後的幾部製作不僅票房不行,口碑也不太好。甚至《回到火星》還成了大爛片。阿沙很有些高開低走的模樣,這就為他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旅程盡頭》中的阿沙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沒啥特別亮眼之處,好處是目前為止還沒有長殘。真希望他能夠抓住最後的機會,不然很可能又成為又一顆流星。

 

 

 

 

還有導演索爾·迪勃,看著很像一個新人,但早在2008年,他就已經拍出了《公爵夫人》這樣的作品了,那也是凱拉·奈特莉巔峰時期的作品,拉爾夫·費因斯的表現了精湛的演技,此外本片中還有海莉·阿特維爾、多米尼克·庫珀等實力演員,算的非常不錯的作品了。沒想到索爾·迪勃沒有乘勝追擊,而是今年默默奉出了《旅程盡頭》,卻有些不盡人意,也是可惜!

 

7.3

旅程盡頭(2017)


資源,在閱讀原文裡。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旅程終點》影評:唯有死亡才是旅程終點
    這種會讓身處其中的士兵感到疲憊不堪,就算原本充滿熱情與戰意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消散,甚至因為巨大心理壓力而失去理智的處境,就是電影《旅程終點》主要在描述的主題。《旅程終點》評價好看嗎?《旅程終點》戰爭場面的呈現《旅程終點》證明一部戰爭電影就算沒有大場面也能夠拍得精彩,如果說《1917》是利用一鏡到底帶著我們清楚看見戰場的全貌,那《旅程終點》就是利用狹窄、髒亂且不能把頭抬得太高的壕溝,呈現出裡頭人們性命隨時都受到威脅的險惡處境,而這也直接反映到電影的動作場面之上,混亂狂躁、讓人幾乎看不清楚當下情況的鏡頭
  • 黑豹男主去世,或許生命有盡頭,但死亡不是終結
    唯有,珍惜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有人說生命很脆弱,有人說生命很頑強,但無論是哪一種,活著才是希望。或許生命有盡頭,但是死亡不是終結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一書中說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生命的長度是我們決定不了的,但是生命的寬度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 保羅·貝坦尼憑《旅程盡頭》獲天壇獎最佳男配角
    天壇獎最佳男配角:保羅·貝坦尼——《旅程盡頭》(英國),影片製片人為其代領,蘇有朋擔任開獎嘉賓。
  • 義大利地平說擁護者認定蘭佩杜薩島是世界盡頭 旅程以尷尬收場
    外媒報導稱,來自義大利的一對「地平說」信徒想通過航行來抵達「世界盡頭」,但這場奇妙旅程最終以尷尬的方式收場。原本兩人選定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上佩拉吉群島的其中一個島嶼(蘭佩杜薩島),但或許是導航方式出了差錯,導致這對夫婦最終朝著完全錯誤的方向去航行。
  • 死亡並不是人生旅程的終點 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死亡並不是人生旅程的終點 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根據生物中心主義,死亡不是旅程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旅程的起點。無論在這個宇宙中發生了什麼,在平行宇宙中生命都在繼續。「現在他比我早一點離開了這個奇怪的世界。」
  • 《死亡突圍:殭屍戰爭》評測:末日下的殭屍大戰
    [摘要]從整體來看,《死亡突圍:殭屍戰爭》是一款比較不錯的末日題材作品,無論是遊戲的畫面,還是遊戲的玩法,都讓人玩起來很有帶入感。喜歡打殭屍的玩家,不要錯過。【騰訊遊戲頻道出品,轉載請註明!】你在逃亡途中,你不知道何處是盡頭,何時才能找到一座可以停歇的、免遭厄運的城市……譬如在《死亡突圍:殭屍戰爭》(Dead Ahead: Zombie Warfare)這款由遊戲開發商Mobirate Studio最新推出的末日殭屍大戰題材的作品中,或許嗜血如命的殭屍潮,就是最令人絕望的存在。如果你想繼續生存下來的話,唯有擼起袖子,跟他們抗爭到底!
  •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有的人駐足,有的人一往無前直達生命的盡頭
    圖片來自網絡在藍天的盡頭散盡了你的顏色,好像消失了一樣,轉身遠方飛來了一隻白鴿,帶來了希望。我得到的是夜的足,走著夜的痕跡,閉上雙眼毫無顧忌地向前奔去。圖片來自網絡詩雨夢鄉:人生就是一個旅程,有的人駐足欣賞沿途的風景,有的人一往無前,直達彼岸,直達生命的盡頭。
  • 7人本《世界的盡頭》| 歡迎來到世界的盡頭,真相等你探尋
    你忘了自己的姓名,又因何置身此地,唯有一步步找回記憶,並與身邊幾名似曾相識卻善惡未知的陌生人一道,一步步繼續前進,邁過困難與障礙,破解謎題與兇案,在一次次的選擇中,用智慧和膽量,探尋出深埋於此的最終真相
  • 《死亡幻覺》:一場引人入勝又五味雜陳的英雄旅程
    它就是由年僅26歲的理察·凱利編劇並執導、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死亡幻覺》(Donnie Darko, 2001 )。《死亡幻覺》大多數的事件都發生在離線宇宙,但丹尼起先並不知道這些,隨著一件件資訊的引領下,他終於明白自己肩負著將一切導回正軌、避免原發宇宙毀滅的責任。雖然片中關於時空旅行的細節非常有趣,網路上有很多資料能讓人研究好幾天,但這不是《死亡幻覺》最吸引人之處。撇開技術上的設定,《死亡幻覺》是一場獨屬丹尼的、引人入勝又五味雜陳的英雄旅程。
  • 生命只給了我們一張單程車票,踏上旅程後,便不可以再回頭
    生命只給了我們一張單程車票,踏上旅程後,便不可以再回頭,不管你錯過了多少美麗如畫的風景,不管你錯過多少值得你珍惜的人,也不管你做了多少不應該做的事,或者有多少事忘記了去做。生命便是如此殘酷而又如此公平,它給了擁有者同樣的機會,卻不可以重新選擇。正如摘蘋果,不管你因為魯莽而錯摘了果園中並不算大的蘋果,或者因為太謹慎而錯過了最大最好的蘋果,最後你都只能掌握這一個。
  • 《優雅的離別》:生命盡頭的可能性
    說到人的生命盡頭,大多數人的腦海裡總是一片充滿痛苦、恐懼、孤獨、絕望和悲傷的愁雲慘霧。的確,面對病痛的折磨,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面對親人的逝去,這些悲苦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人性的表現。在生命的盡頭,是否還有別的可能性?臨終者的生命是否還有一些重要的角色和意義?最近在為緩和醫療志願者準備培訓時,我認真地思考著這些問題,一些臨終者的故事和案頭一本《優雅的離別》給了我重要的啟迪,我竟一下子寫出了八九條臨終生命的角色和意義。優雅的離別,這聽起來有點像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美好願望。
  • 死亡的意義——《時光盡頭的戀人》
    2015年美國上演了一部電影《The Age of Adaline》,翻譯成《時光盡頭的戀人》,講述的就是一個女人實現長生不老後她所經歷的故事。簡單說一下電影故事情節。女主角阿戴琳出生於1908年,在新婚1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好在他們有一個女兒,但是在女兒三歲時,阿戴琳遭遇了一次意外,駕車時不慎落入了河裡,並遭遇了一次雷擊。
  • 電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在生命盡頭遇見真愛,一瞬間就是永恆
    如同所有悲劇一般,他們的相遇是註定邁向結束、直接凝視死亡的。但當明知道結尾會是什麼,我們卻還是想要把故事看完;有些相遇,珍惜的是過程,結果是什麼早已不重要。這本關鍵的小說也推展著電影劇情的走勢,一本沒有結尾的小說促成了一趟追尋作者的旅行;而一趟荷蘭的旅程也升華原本不願意確定關係的兩個人。這趟旅程像是一種圓夢,滿足公主與王子的奢華夢,也是一種夢碎。看見兩人偶像《莊嚴的痛苦》小說作者萬豪頓真實樣貌的幻滅,這位的重要他者出現呼應著他作為小說家的身份,站在全知又或者先知的位子,用自身的陰影去編寫故事,用瘋癲殘酷的人生觀去反照主角兩人的天真。
  • 【中獎名單公布】《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最終章!迷宮已至盡頭,事實真相近在眼前!
    福斯的科幻動作驚悚片—《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將於1月26日登陸萬達影城《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是《移動迷宮》系列的最終章,迷宮已至盡頭,事實真相近在眼前,主角們也需要直面自己的命運,這部影片無疑是2018年度最受期待的科幻驚悚動作片之一。
  • 唯有凝視死亡,才能過著像人的生活!
    突然面對臨終,毫無力量,更不能帶走任何一物,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可卻為了五欲而費盡殘水之命,最後猶如乾魚,曬乾老殘之身而死去。不知人生無常,而狂奔於沙上樓閣,直行惡道,沒有比這樣的人生更可憐愍的了。死是人生最大的危機,再大的願望、再高的成就,都被破壞,一切成空。
  • 《全職獵人2011》螞蟻篇——唯有死亡是終響
    富奸是悲觀的,關於所有的悲哀,也唯有死亡是終響。————————————————————————BTW,該吐的槽還是要吐,螞蟻篇雖然是hunter思想的頂峰,但這些像是小說一樣的旁白也是富奸懶到極點的佐證吧!!!
  • 《魔戒》|為什麼是「英雄的旅程」?
    「英雄的旅程」概念是由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提出的。
  • 電影《光語者》,在地球盡頭迎接太陽回歸
    這是一部人與光的紀錄片,導演通過多個人的視角展示朗伊爾這座極夜達到120天的小城,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以各自的方式尋找光、傳遞希望,也讓我們看到在這座地球盡頭的北極小城裡的人們,
  • 《企鵝公路》:世界的盡頭是「成長」
    經過多日的研究,"海"的奧秘和可樂罐變企鵝的原因,青山都沒明白這是超自然還是科學,爸爸此時給了他一個關於"世界的盡頭"的理論。關於"世界的盡頭",解釋說法數不勝數,地球外的宇宙、平行時空、亦或是死亡,爸爸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 《黑冢》時間的盡頭
    就有了試看看的興趣意外的 第一話很精彩 非常的喜歡tv版應該會有12話 接下來的3個月會一直追下去現在很想去看漫畫 至少可以填補下等待的空擋故事的背景有些沉重 看的人也會感到悲傷男女主角在第一話就已經相愛了 又似乎給了人一絲希望這讓我想起了人魚之森 一個人孤單的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後 終於遇到了可以一同走下去的人你願意和我一起去麼 時間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