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某人氣綜藝的最新一期節目中有「綜藝梗王」之稱的著名笑星楊迪,因眼睛紅腫不適去醫院做檢查,結果被醫生診斷出了「大問題」。
兩隻眼睛的重要附屬器官 嚴重萎縮,甚至「消失」了!
楊迪30來歲的年紀 卻有50歲的眼睛
憑藉機敏的臨場反應和超強的接梗能力,楊迪最近兩年人氣飆升,被譽為「綜藝梗王」,幾乎所有熱門綜藝節目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這檔綜藝節目中,楊迪去醫院看眼睛。經過一番檢查,醫生對他說:「您(右眼)的瞼板腺特別不好,腺體已經萎縮了,消失了。左眼更嚴重,腺體的管子都沒有了,形態就相當於一個五十歲的人一樣。」
一旁的楊迪媽媽聽到醫生的診斷結果,瞬間揪心不已,她沒想到兒子眼睛的情況這麼嚴重,並坦言自己感覺「心頭像背了一座山」!
針對楊迪眼睛的嚴重程度,醫生建議他最好是做手術。
聽到這裡,楊迪很害怕:「在眼皮上做手術,我的眼睛能看到,一直有個(手術)刀在我(眼睛)那兒動是不是?」
醫生告訴他:「看不到,我把你(眼皮)翻過來,把你的眼珠子壓掉了呀。」
「啊!」聽到醫生這麼說,楊迪不由自主地驚呼一聲,「被你說得更嚇人!」
接下來,楊迪還抱有最後一絲僥倖心理:「通過自身的調理呢?」
醫生的回答又讓楊迪遭受萬點暴擊:「通過調理你想徹底好,不可能!」
緊接著,楊迪又問「我造成這個的原因是啥呢?」
楊迪的媽媽直接一語道破——「他經常看電腦、手機,每天都不離手……」
醫生隨即馬上表示認同,「不行,不行」。
楊迪與手機的親密關係
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
除了電腦手機的禍害,楊迪還說出了另一個原因——用眼衛生,「我以前沒這個病狀,就是從去年雙十一開始的,那陣子確實沒怎麼休息,戴隱形眼鏡有的時候要戴一天。」
楊迪事後還透露,自己最多的時候有43檔節目要上,在眼睛發炎的時候,因為工作必須戴隱形眼鏡。
醫生說:「感染的時候絕對不能戴隱形眼鏡的,會加重病情。」
雖然知道自己的眼睛狀況很差,必須動手術才能根治,但由於工作繁忙,行程都已經提前安排好,再加上沒有連續5天的空檔期,所以楊迪的手術只能一拖再拖。
這段視頻播出後,引發網友熱議,這個話題很快衝上了微博熱搜。楊迪個人微博上放出的視頻播放量更是高達1400多萬次。
大部分網友表示,不敢做低頭族了,沒想到玩手機居然能玩進醫院,實在是可怕!
也許很多人不太了解「瞼板腺」究竟是什麼?
它是位於眼皮瞼板內的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油脂、潤滑眼睛。瞼板腺阻塞、萎縮或缺失的話,會造成油脂分泌不足,是乾眼症最常見的病因之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
而在各大醫院眼科門診中,「乾眼」已成為最常見的眼疾,就診比例佔到了10-20%之多。
乾眼症是指由多種因素所導致的、以眼睛乾澀為主要症狀的淚液分泌障礙性眼病。常見症狀包括眼睛乾澀、容易疲倦、眼癢、有異物感、痛灼熱感、分泌物黏稠、怕風、畏光、對外界刺激很敏感;有時眼睛太幹,基本淚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淚液分泌,而造成常常流淚;較嚴重者眼睛會紅腫、充血、角質化、角膜上皮破皮而有絲狀物黏附,這種損傷日久則可造成角結膜病變,並會影響視力。
說到眼睛,確實是現代社會讓很多人苦惱的一大問題。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天天都要面對電腦、手機以及各類電子產品,眼睛每天都在超負荷運轉。
近幾年醫院眼科門診的病人越來越多,可以說人滿為患。還有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近視患者多達6億人,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除了一小部分是由遺傳導致,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用眼時間較長以及不衛生的用眼習慣導致。
新華網曾總結過七大用眼壞習慣
看看你中了哪些
在這裡,晶報君提醒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健康,適當看手機,學會勞逸結合,不做低頭族。不要等到眼睛發出警告,像楊迪一樣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後果有多嚴重。畢竟,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不要讓自己心靈的窗戶過早退休。
【健康用眼八大招】
01
避免「目不轉睛」
自行注意頻密並完整的眨眼動作,經常眨眼可減少眼球暴露於空氣中的時間,避免淚液蒸發。
02
不吹太久的空調
避免座位上有空調氣流吹過,並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邊的溼度。
03
多吃各種水果
多吃各種水果,特別是柑桔類水果,還應多吃綠色蔬菜、糧食、魚和雞蛋。多喝水對減輕眼睛乾燥也有幫助。
04
作息規律不熬夜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睡眠充足,不熬夜。
05
避免長時間看手機電腦
避免長時間連續操作電腦和看手機,注意中間休息,通常連續操作1小時,休息5-10分鐘。休息時可以看遠處或做眼保健操。
06
姿勢很重要
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勢。保持一個最適當的姿勢,使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螢光屏,這樣可使頸部肌肉輕鬆,並使眼球暴露於空氣中的面積減小到最低。
07
調整螢光屏距離位置
建議距離為50-70釐米,而螢光屏應略低於眼水平位置10-20釐米,呈15-20度的下視角。因為角度及距離能降低對屈光的需求,減少眼球疲勞的機率。
08
佩戴防藍光眼鏡
經常上網者應該佩戴防藍光輻射眼鏡,沒有近視的可以戴平光眼鏡。
【來源:晶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