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人傳抖音素材給小編,在N種無聊宅家的視頻片段中,有人嘗試將肉絲穿進豆芽。在我們噗嗤大笑的同時,小編竟然搜到慈禧太后老佛爺最喜歡吃的 「醸豆芽」,做法就是豆芽去頭去根,用髮釵剔空,醸入一根火腿絲,然後再炒。原來大家躺家裡「孵豆芽」(註:老上海話,原指賴床。)的同時,還真的是有深入研究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來的。
早在1700多年前東漢的《神農本草卷》中,豆芽就被叫做「大豆黃卷」。最早豆芽是用於食療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豆芽主要治療風溼和膝痛,再後來,豆黃(豆芽)還能在此基礎上「益顏色,補虛損」的功效,要不連道家都選用豆芽養生呢。
而到了宋代,據《東京夢華錄》裡記載,賣豆芽已經成為一種營生。當時,豆芽與筍、菌並列為素食鮮味三霸。宋元時吃豆芽以涼拌為主,明清之後,有做羹和油炸的,也有用雞湯和豬肘子湯燙食的。就像現在雲南過橋米線燙豆芽,一個道理。
到了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裡特別記了一筆:豆芽可配燕窩。但想來這種吃法應該流傳於富豪人家,如今不少廣東館子以綠豆芽配魚翅,可能也是從這裡學來的。
當然,豆芽除了能治病能吃,竟然也還有些別的妙用。據傳,古時候中國的瓷器外銷到東南亞和歐洲,瓷器在船上運輸時最怕碰撞破碎,聰明的船員就在裝瓷器的木箱裡撒幾把綠豆。綠豆無孔不入地鑽進瓷器之間的縫隙裡,吃水後開始發芽躥高彎彎繞,然後就將精美的瓷器保護得嚴嚴實實。不僅瓷器不怕摔了,船員們還可以沒事揪幾把綠豆芽炒來吃,補充維生素。真是一舉兩得。
那麼,什麼時候種豆芽最好呢?《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所謂「發陳」,其實就是指從立春開始算起,到立夏為止的這三個月,新陳代謝、推陳出新。而在萬物復甦的春季,種點豆芽,再看著它發芽的感覺,總有點蘊含期待和希望的感覺。
小時候學自然課,不止一次在玻璃瓶裡種過花生。現在宅家,很多人喜歡種豆芽。豆芽豆芽,只要是豆子都可以出芽。這就意味著你可以種黃豆芽、黑豆芽、綠豆芽、蠶豆芽。每種豆芽都有不同的口感和功效。
黃豆發的芽兒總有兩瓣厚厚的瓣,不怕長時間的燉煮,所以是素高湯的最好原料。與鮮筍和香菇一起熬透,最後把食材渣撈起來,剩下的就是素高湯了,煮麵、泡飯、做湯都適用,一舉多得。以前寺廟齋菜就常用豆芽提鮮。而且黃豆芽健脾養肝,其中維生素B2含量較高,春季適當吃黃豆芽有助於預防口角發炎。
綠豆芽,牙瓣很小,通體粗細均勻,牙體通透白嫩,經過發芽後呈現特殊的味道,最重要的是它清熱解毒、利尿、熱量低,減少脂肪堆積,是道不錯的瘦身菜。但從口味來說,小編覺得綠豆芽口感更好,又嫩又脆,與醋搭配,酸爽開胃。
此外,黑豆芽養腎,含有豐富的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含量比綠豆芽還高。豌豆芽護肝,富含維生素A、鈣和磷等營養成分。蠶豆芽健脾,有補鐵、鈣、鋅等功效。
據說,豆芽與豆腐、醬、麵筋,被西方人稱作是中國食品的四大發明!而如今,豆芽是各地美食廣泛使用的食材。比如河南回族小吃豆角豆芽蒸面,比如廣州牛肉粿條湯,再比如朝鮮的豆芽湯飯。
現在很多南方地區把豆芽稱「如意菜」,典故也是來自當年乾隆帝下江南在農戶家吃豆芽,問及此菜何名,農戶不知座上皇帝,開玩笑道「此菜形似玉如意,名如意菜」。而潮汕"豆芽炒韭菜"更有著非同尋常的民俗意義,豆芽又稱「豆生」,韭菜寓意「久久發財」,因而不少傳統節日都會吃到。
小編也借豆芽「如意生發」的寓意祝願大家日日食如意,事事皆如意。
好了,今天的「豆芽課堂」到這裡就結束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