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線訊(衛曉華 李明 記者 王曉峰) 近日,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拉開序幕,無數普查員、指導員奔走在大街小巷中開展普查工作。這些來自於農村、社區的基層普查員,在平凡崗位上為經濟運行、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而在高劉社區,有三位普查「元老」, 在一次次普查工作中拋灑汗水和淚水,用一張張圖表、一行行數字彙聚自己的別樣人生。
52歲的王紅豔主動請纓參加人口普查工作
主動請纓上陣,普查工作需要老同志
第四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經濟普查,對於王紅豔來說,普查員就像是第二職業一般伴隨著她的一生。作為合肥經開北區高劉街道的居民,今年52歲的王紅豔又有了新的使命,第七次人口普查沈塘普查區的一名指導員,幫助高劉一期安置點河畔雅苑開展人口普查工作。
52歲的王紅豔原本早已退休,由於工作出色,返聘回崗,今年8月初,聽到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啟動的消息後,王紅豔坐不住了,主動請纓報名參加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成為一名普查指導員。「普查工作不好做,我作為一名有經驗的老同志,更熟悉人員結構和地理位置,更了解普查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更應該主動參加!」
為做好此次普查工作,王紅豔做足功課,積極參加街道普查培訓,對照普查文件、課件等,查閱相關資料,明確新要求,把握關鍵點。學習電腦繪圖新知識,走村入戶摸清人員結構,再到開展各種人口普查宣傳,制定普查工作計劃,作為指導員,王紅豔都親力親為。普查對象多,時間緊、任務重,王紅豔深感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但是從不後悔。「參加工作30多年來,每一次普查工作對於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當完整、準確、成功地完成轄區普查表的填報,我都收穫滿滿、喜悅滿滿、幸福滿滿。」王紅豔說。
潘升峰在居民家中認真登記
別樣的工作記憶,普查工作是從群眾中來的
「普查工作就像是我的老朋友一樣,幾年就要久別重逢一次,普查工作也是我工作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新橋社區工作站臨時黨委委員、副站長的潘升峰,今年扛起了合肥經開區長崗片區的人口普查工作重任,新橋社區工作站由3個村委會合併而成,搬遷後的村民加上各類流動人口累計有一萬五千人左右,普查工作是一個不小的任務。
普查工作歷時長,工作量大,其中的酸甜苦辣,潘升峰心裡知道。 「普查工作是個系統性的工作,不僅需要群眾相互配合,還需要普查員、指導員等多方協調,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
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潘升峰遇到了不少麻煩,普查工作中,住戶不在家,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普查轄區有很多的殘疾人,交流溝通難以進行;住戶冷眼相看,潘升峰就笑臉相迎,耐心細緻講解、告知……今年,作為普查「元老」的潘升峰總結經驗,前期宣傳造勢、普查區標繪、人口摸排調查、兩員選聘工作、普查任務落實……每個環節潘升峰都嚴格把關,「讓群眾了解普查工作的重要性,讓兩員了解普查工作的嚴謹性,層層把關,處處落實,才能把普查工作做好。」
經歷過3次人口普查、多次經濟普查、農業普查的潘升峰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心心念念白天採集的數據,生怕哪兒出錯,總是在夜裡有意無意的打開圖紙和表格,反覆檢查、核對,直到深夜才能入睡,夢裡是密密麻麻的數字,睜眼還是那些數字。
回顧幾十年工作中的普查經歷,潘升峰感觸破頗深,「普查經歷我會永久銘記,在其中,我學會了如何與群眾溝通交心;如何維護統計數據準確權威;如何做好基層群眾工作。普查工作不僅是簡單的加加減減,從群眾那裡得到的數字是最真實的數據信息,從群眾那裡得到的信任是工作中得到的最大財富。」
腳步丈量 親眼見證高劉地區飛速發展
鄭祖連,今年73歲,地地道道的高劉街道賈郢村人,從20出頭到如今的兩鬢白霜,幾十年裡,鄭祖連一直擔任著村裡普查員的工作,參加過5次人口普查工作,高劉社區的歷史變遷,鄭祖連看在眼中,樂在心裡。
「鄉村變城鎮,城鎮變城市,這是最明顯的變化。」鄭祖連說。「以前都是土房,泥巴路,一望無際的農田。村戶之間很少流動,三代同堂住在一套六七十平的土房子的情況有很多,基本都是在家務農,那時候初中學歷都很少,不識字的還有很多,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在溫飽線上徘徊。普查表上填寫的內容很少有變化。」
今年,鄭祖連因拆遷政策安置到了啟航南苑小區,與老伴共同生活在兩居室裡,電器一應俱全,生活祥和安康。伴隨他們一起住進現代化小區的還有沈塘村、四衝村等多個居村近千戶居民。「以前常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比以前的生活好太多,小區裡面還有老年人活動中心、文化廣場,出門就是菜市場,用水都是水龍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像王紅豔、潘升峰、鄭祖連這樣參加過多次人口普查及農業、經濟普查等「三大普查」的「老兵」在高劉街道還有很多,他們紮根基層,走街串巷開展普查工作的同時,也親眼見證了著高劉社區千家萬戶生活的變化,他們不僅是人口普查工作中的中堅力量,也是空港新城、經開北區蓬勃發展的時代見證者。規劃、建設、發展,這些詞彙已然成為了高劉蓬勃發展的新註腳,近10萬高劉人也在迎面走向新生活。」高劉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康申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