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應該被定義,被註定要去成為某一種角色,不能因為她是女性,就應該成為婚姻的附屬品,最終歸宿就只能是某人的妻子,終日只能機械地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應該平等地擁有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去成為真正的自己的權利。
《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部電影就是關於女性獨立這一話題的。
圖源網絡
電影的背景為1953年的美國,當時正處於時代轉變之中,雖然女性的地位逐漸提高,但社會上還是男權主義佔主導。
衛斯理學院就是一所極為保守的女子大學,它恪守著傳統思想,被稱為女性的「常青藤」。在這裡學習的學生大多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背景,從小都接受著高等教育。
但你很難想像如此優秀的學院教給學生的不是怎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思考該怎麼度過自己的人生,也不怎麼重視心理教育。它所教給學生的知識僅是為了她們以後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妻子。
它將學生們的成功與否狹隘地定義為能否找到一個好丈夫,有自己的孩子,組成一個完美的家庭。甚至告訴她們幾年後你們唯一的職責就是照顧好她們的丈夫和孩子。就像該學院的一位老師所說的:「她們當中的人不是已經結婚了,就是在去結婚的路上,要不就是在等待男性的追求。」仿佛步入婚姻就是女性唯一的選擇。
別說當時,就是現在,我們社會上還是會有一些類似這樣的想法,什么女性不需要讀那麼多書,不用受太高的教育,反正以後都是要嫁人的,能找個好人家嫁了就可以過得幸福了。
可事實真能如此?這只不過是思維狹窄,不願努力的一種守舊的愚昧的自我安慰罷了。知識,眼界,思考力,獨立的人格等才是能幫助女性獲得幸福,追求自由,擁有更多選擇權的實在保障。
電影的女主角凱薩琳正是一位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院畢業,受過自由,開明式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她性格前衛,率真,對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懷著一顆想有所作為,改變點什麼的心,她毅然來到了衛斯理學院,開始了她以革新的態度與傳統對抗的艱難的藝術史教學生涯……
凱薩琳的學生們在第一節課上就讓她難堪,傳統講義裡的知識早就被學生們預習得非常透徹,每放一幅畫學生們就爭著回答書中有關這幅畫的各種資料。看著她不知所措的樣子,有學生甚至對她說:「沒有新的知識教授給我們,我們寧願照著課本自學。」這讓凱薩琳很是難過。
意識到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適用於學生們,凱薩琳就選擇了現代藝術的創新風格,這一次,她並沒有選擇出現在教科書上的畫作。果然,幾乎沒有人可以準確說出畫的名字。她的學生們只會一味地照本宣科,缺乏對藝術的思考和感悟。
課本外的知識有助於思考。這一次課凱薩琳和學生們討論了藝術究竟是什麼,它該由誰界定。學生們大概也是從這時開始嘗試從自己的角度去欣賞畫作。
藝術本就是一個很難說清的概念,一個人的觀點似乎不太可能代替所有人。每個人都可以對藝術有其不同的解讀,我認為它是具有包容性的,也不會有特別死板的界定標準。
在梵谷的畫作欣賞課中,凱薩琳對學生們說:「梵谷拒絕為了大眾品位改變他的理想,為了保持人格完整,拒絕妥協。」她藉助梵谷的例子從而教導學生們:你的人生選擇權完全在你,你們可以按照別人的期望去做,也可以做你們自己。
一次次對藝術的探討和思考中,凱薩琳自由,獨立的思想漸漸影響著學生們。她們想要衝破傳統思想對自己的束縛,保持隨緣,不必為了婚姻而去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開始勇敢地去選擇自己所希望的方式度過。
本來已經聽從父母指令結婚的貝蒂在丈夫總是找理由出差,發現丈夫愛的人並不是自己後不再選擇隱忍,勇敢地提出離婚請求。在母親的極力反對下,她和母親說:「你看蒙娜麗莎在微笑,可是她真的幸福麼?只是看上去罷了。」這也正是貝蒂對自己糟糕婚姻的一種控訴。她的婚姻只不過是一紙文書,似乎從未有過愛意,早一點結束也不妨是一種開啟全新生活的方式。
而已經收到耶魯大學法律系入學通知的瓊,為了男友和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學業決定和男友一起去費城。我們也許會對她的選擇感到疑惑,感到嘆息。但從瓊和凱薩琳說她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我想,至少在她的立場上,她的選擇是值得的。
我們確實可以做出改變,但如果單單為了別人而去盲目的改變是不夠真誠的。不是所有的漫遊者都無目的,那些敢於超越傳統,追求真理的人們所帶來的感動和影響是難以描述的。就像電影中的藝術史教師凱薩琳一樣。
所以,勇敢一點,不用因為自己是女性對待某些事情就一味妥協,每一種恰當的,符合自己期待的選擇都應該被尊重,不管是選擇家庭還是事業,努力活出自我,去成為自己就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