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之戰 抗戰「最後一役」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籤署投降書,這意味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戰事的完全平息。

高郵戰役全體戰鬥英雄模範合影
1945年12月17日,華中野戰軍關於同意粟裕建議進行高郵戰役致中央的電文。

此時,位於蘇皖解放區南面的高郵仍被日偽軍佔據,日偽軍企圖調來揚州之兵進行反抗,另外,國民黨也暴露出圍攻解放區的陰謀,這兩股勢力對華中解放區帶來極大威脅。

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指揮,發動了高郵戰役,用一周時間收復了高郵城。

此役成為我黨抗戰史上的經典戰役,高郵成為我軍從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後一座城市,也是全國範圍內殲敵最多的縣城之一。絕大多數黨史研究專家將高郵戰役看作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

1945年9月2日,日本籤署投降書後,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要求人民抗日武裝向附近的日偽軍發出通牒,要求他們向我軍繳械投降。此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收復了華中敵佔區的大片土地,但是,位於蘇皖解放區南面的高郵仍被日偽軍佔據,日偽軍對我軍的通牒置之不理。

高郵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南臨揚州、北扼兩淮,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被稱為「運河大門的鐵鎖」。因此,日偽軍非但拒不繳械,還自恃城高地險,將原駐揚州的日軍獨立混成第90旅團1000人及偽軍第二方面軍一部調至高郵,使高郵守敵增至日軍兩個大隊及偽軍7個團5000餘人。

除此之外,國民黨第25軍先頭部隊已到達揚州及江都一線,企圖集結重兵在日偽軍掩護下進佔高郵。高郵正是國民黨軍隊向華中解放區領導機關所在地淮安、淮陰發起進攻的必經之路。

為了保護華中解放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12月中旬,報經中央軍委和朱德總司令批准後,決定發起高郵戰役。戰役由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將軍親自部署指揮,參戰部隊為華中野戰軍七、八兩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15個團的兵力。

自1939年10月高郵淪陷後,日偽軍一直在此部署有重兵,高郵城頭碉堡林立,城外工事密布,護城河環繞四周,形成嚴密外圍防線,城內則利用廟宇、公園、工廠構成防禦據點。為此,華中野戰軍做出了如下部署:七縱加地方武裝共8個團由粟裕親自指揮,進攻高郵南面的邵伯鎮,掃清揚州至泰州一線的日偽據點;八縱及地方武裝共7個團由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和八縱司令員陶勇指揮圍攻高郵。

按照戰略部署,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收復邵伯,肅清高郵城外圍據點兵力,圍困高郵城;第二個階段,總攻高郵城,全殲守敵。各參戰部隊接到命令後,迅速從兩淮出發向南挺進,到達指定集結地,做好戰鬥準備。

當地老百姓積極配合新四軍作戰。據地方志記載,高郵專門成立了總後勤部,支援部隊戰鬥。當地調集了1.5萬名民工,500條民船,幫助部隊運送糧食和彈藥等物資,還組織了3000名民兵配合作戰。一時間,高郵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群眾不僅主動給新四軍戰士騰房讓鋪、燒茶送水,還將許多桌子和棉被送給部隊用於攻城。

1945年12月19日天剛黑,進攻高郵城的部隊悄悄進入陣地,當攻擊命令下達後,華中野戰軍第七、第八縱隊及蘇中軍區部隊共15個團,從南北40公裡、東西20公裡的地域內,對高郵城發動了全線進攻。

戰鬥打響後,粟裕親自到一線指揮作戰,第七縱隊採取「圍三闕一」戰法,從北、東、西三面發起猛攻,空出南面一角,誘使日偽軍突圍,伺機聚而殲之。攻城部隊通過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策略,避開敵軍防禦工事和火力的重點,靈活作戰,集中火力對敵實施壓制。

20日中午,高郵城已處於新四軍的包圍之中。日偽軍龜縮城裡負隅頑抗,並不斷加固城頭工事。

為減少傷亡,同時,在戰役發起之初,中央軍委曾指示華中軍區,盡力爭取偽軍。因此,當高郵城外圍據點被掃除後,我軍一面積極做好攻城準備,一面大力開展政治攻勢。攻城部隊展開「喊話活動」,新四軍敵工部的同志和新四軍日本籍戰友宮本來到前線,對敵人大聲喊話,當時還有「日本反戰同盟」、「朝鮮獨立同盟」的幾十位同志,還進行勸降,他們寫了勸降信,派人送進城裡。

高郵城外有很多民房,我軍製作了許多大標語,趁著天黑掛到屋頂上。第二天一早,敵軍就看到了醒目的文字:「你們為誰流血?」「放下武器,保證生命安全。」

第八縱隊政治部宣傳科印刷了大批傳單,戰士們將這些傳單用弓箭和迫擊炮射進城裡,其中最成功的「武器」就是我軍發明的「土飛機」。「土飛機」是用厚牛皮紙紮成的寬兩米、長四米的大風箏。風箏上綁著一包包傳單,傳單旁邊都點著線香,當風箏放到高郵城上空時,線香燒斷捆傳單的繩子,傳單就一包一包地散落下來。有的傳單上寫道:「天寒地凍破衣裳,你為誰人守城牆。趕快走下城頭來,棄暗投明獲解放……」

敵工部的幹部還用大喇叭對守城日本士兵宣讀天皇的投降詔書,還用留聲機播放日本音樂和歌曲。面對四面楚歌,高郵城內一些日本士兵開始動搖。

25日夜,高郵下起大雨。總指揮部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並調來軍區炮兵團,在北、東、南三面形成火力攻勢。第八縱隊則派出三個團,分別從城北、城東、城南三個方向,向高郵城發起猛烈攻擊。很快,新四軍主力登上城牆,猛烈的火力壓向敵人。戰鬥持續到26日下午4時,日軍司令部已在我軍包圍之中。眼看大勢已去,日偽軍不得不放棄抵抗,日軍駐高郵最高司令官巖奇大佐繳械投降。

從12月19日晚到26日,高郵戰役僅僅用了一周的時間,就結束了戰鬥。在這場戰鬥中,我軍極小的傷亡代價,殲敵5000餘人,其中日軍11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61門,槍枝4308支,殲滅和俘虜日軍之多,繳獲槍炮彈藥軍械物資之多,在華中抗日戰場上也是為數不多的。高郵戰役的勝利,也打破了國民黨軍隊沿運河北上分割華中的企圖,對保護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鞏固和擴大華中革命根據地以及實現我軍戰略戰術的轉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高郵之戰也為後來解放戰爭中蘇中地區的「七戰七捷」奠定了基礎。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劉永加

流程編輯 邰紹峰

相關焦點

  • 說說抗戰的最後一戰——高郵之戰
    大家都知道經過14年的抗戰,日本天皇在1945年的8月15日發布了投降的命令。那聽到日本天皇的命令,日軍就全部放下武器投降了嗎?事實上並不是,還有一些部隊負隅頑抗,比如駐紮在高郵的一支日軍部隊。但是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蓬勃發展,華東一帶都是新四軍的活動範圍,高郵城周圍自然都是新四軍,要向中國軍隊投降只能是新四軍。第二、蔣介石發布了命令,不準新四軍、八路軍進行受降,要求「就原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日軍看到了這點。
  • 此戰被稱為抗日最後一役,我軍的對手卻是日本和國民黨的聯合策劃
    當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指揮,發動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後一役。為了保衛蘇中解放區,控制高郵、邵伯運河線,15日,粟裕致電陳毅,分析了高郵對蘇中、蘇北乃至山東戰局的影響,建議先進行高郵戰役。 12月15日,華中軍區發布《高郵戰役政治命令》,提出政治上的要求,強調全軍指戰員「應發揚『猛打』『猛攻』『猛追』的拼搏精神,以達到乾脆徹底殲滅來犯之敵」,各參戰部隊傳達學習後群情振奮、鬥志昂揚。
  • 高郵之戰:粟裕指揮的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戰,城門一破,日軍投降
    高郵之戰:粟裕領導的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戰,城門一破,日軍投降 文/無計讀史 抗日戰爭,中國人打太久了,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國人太苦了。
  • 我國與日本打的最後一仗!殲敵六千繳獲戰利品無數,卻鮮為人知
    1945年8月,隨著美國的兩枚原子彈相繼投擲在日本廣島、長崎,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3日在美國「密蘇裡」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的14年抗戰也取得最終勝利!
  • 「高郵之王」——張士誠
    李齊(高郵知府)作為談判的官員來到泰州,向張士誠做出保證,元朝廷不但會赦免他的罪過,還會賞賜金銀,張士誠心想:「哪會有這等好事,我先應下來,看看這些狗官要耍什麼花樣」,便假裝投了降。果然不出所料,元朝廷很快就派來趙璉(淮南江北行省參知政事)鎮守泰州,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張士誠再誅殺之。張士誠一看不對勁,立馬殺了趙璉叛逃出來。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張士誠很快就招募到數萬人馬。
  •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粟大將指揮的高郵戰役,共殲敵一萬多人
    1945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已經投降了四個月之久了,各地侵華日軍垂頭喪氣,紛紛向中國軍隊投降。但就在華中解放區腹地的高郵、邵伯等城池內,卻有一股日軍拒絕向人民軍隊繳械。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互相勾結,對我華中軍區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 孟良崮一役,張靈甫死的不冤
    其實,圍繞張靈甫這個人,核心的爭論點主要有3個:1、張靈甫是否品德敗壞;2、張靈甫是不是抗日功臣;3、張靈甫軍事才能算不算優秀;這裡先說結論,張靈甫,無論是個人品德、文化素養,還是軍事才能、抗戰表現,並沒有社會傳說中的那麼「星光閃耀」,1947年5月孟良崮一役,他死的不冤。
  • 抗戰14年,抗日最後一戰由粟司令終結,打的日軍獻刀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布投降,意味著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長達14年的抗戰裡,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可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卻並不代表對日作戰結束。
  • 高郵戰爭: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殲滅日偽軍6千人,俘獲4500人
    導語:高郵戰爭: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殲滅日偽軍6千人,俘獲4500人古代中國原本是一個強盛的國家,康乾盛世更是權力統治的巔峰,但是自清政府閉關鎖國之後,國家開始走向衰落。大多數人都以為,1945年的8月15日,抗日戰爭就正式結束了,然而少數日本人不甘投降,頑死抵抗,12月19日在高郵,爆發了抗日戰爭真正的最後一場戰爭——高郵戰役!但很少人知道這場戰役的發生。高郵是一座古城,有數千年的歷史,佔據戰略要塞,地形是易守難攻,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 電影《蓋茨堡之役》
    由於錢瑟勒斯維爾之敗,以及在李將軍二次北侵波多馬克時,在回應作為上意見不同,林肯總統很快地指派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少將取代胡克將軍的司令一職。於7月1日開戰的蓋茨堡之役(Battle of Gettysburg)中,下列單位連同其指揮官共同參戰:北維吉尼亞軍團─參見蓋茨堡聯盟國軍戰鬥序列波多馬克軍團─參見蓋茨堡聯邦軍戰鬥序列
  • 此戰是王耀武將軍「得意之作」,被稱為「抗戰以來極精彩之役」
    有「寧碰閻王,不碰老王」,「三李不如一王」之說。(三李是指黃埔一期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 王耀武在黃埔時期,便以「學生軍」身份參加針對廣東軍閥陳炯明的「二次東徵」。後又於1928年,參加以奉系張作霖為目標的「二次北伐」。 抗戰爆發後,王耀武部51師被編入俞濟時74軍,並參加多次抗擊日軍的戰役。
  • 尋味高郵,「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一處是昆明(他在西南聯大的求學之地),還一處就是他的家鄉高郵。高郵本是魚米之鄉,但是長期以來,外屆對這裡的印象只有鹹鴨蛋。對此,汪曾祺幾十年前就曾抱怨過了,「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故鄉的食物》,是他一系列專寫高郵風味的文字集結。
  • 記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之役中的浦江人
    攻克南京之役中有不少浦江人的身影,其中我發現了一個浦江人很熟悉的名字——陳肇英。當時的陳肇英才23歲,還只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革命青年。他不曾會想到在8年後自己會與蔣介石同誦盟詞:"情同骨肉,誓共生死",不曾想到自己以後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
  • 電影推薦:《八佰》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本部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即四行倉庫保衛戰,亦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鬥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而《八佰》這部電影想還原當年一役,不過小影觀看後的感受不是那麼好,總體上這部點有點虎頭虎腦,想拍多主角但是又沒處理好,每條線都是突然開始突然結束。
  • 【電視劇場】大型抗戰史詩劇——《長沙保衛戰》
    鐵血將軍薛嶽臨危受命,赴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他曾經的對手——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彭中華,則奉中共中央之命,主動上門獻計獻策,與薛嶽並肩盡抗敵守土之責。經歷悲壯慘烈的惡戰,薛嶽終於在中國共產黨和湖湘群眾的密切配合與支持下,指揮三湘虎賁將士先後逐退了岡村寧次、阿南惟畿對長沙的三次進攻。而像警察李本忠這樣身不由己加入到抗戰洪流中的小人物,亦在艱苦鏖戰的洗禮中逐漸成長為一位智勇雙全的鐵血戰士。
  • 帶領400多人打出人類戰爭史奇蹟一役,抗戰將領最後竟被叛徒刺殺
    抗戰中不乏這樣的戰鬥,四行倉庫保衛戰就是一個,帶領士兵參與這場戰鬥的將領謝晉元,就是這樣一個在戰場上以命相搏的人,今天恰好是他的誕辰,讓人不免再次記起這段歷史。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沒有誰天生不怕死,但真正投入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哪怕是兵娃子,也會一夜長大。 謝晉元,當時不過32歲,上有老,下有小。他本是中山大學高材生,20歲畢業後卻選擇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後屢建奇功,被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看重,成為這支「敢死隊」的帶領者。
  • 抗戰劇《宜昌保衛戰》登陸螢屏
    由齊星執導,由徐佳、童蕾等主演的抗戰劇《宜昌保衛戰》日前登陸螢屏。該劇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1943年「石牌大戰」兩個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38年至1943年這五年間發生在宜昌的抗戰故事。
  • 《龍之戰》震撼還原近代戰爭史的光榮一役
    ,還有像古裝戰爭大片《龍之戰》,以精良的製作,恢弘的熱血,和前者一起打造出暑期檔最大一場光榮的狂歡。大概是因為卡司的原因,之前並沒有太多人關注到《龍之戰》,以至於險些錯過這部佳片,該片由高峰執導,劉佩琦、曹雲金、羅昱焜、羅雲琦、修慶等聯合主演,並沒有一線的巨星或小鮮肉,綜合實力卻很強。
  • 《八佰》上映後,我們看《救亡日報》與《抗戰》記錄的那場保衛戰
    影片的原型為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這部電影早在製作時就陷入到了爭議漩渦之中,似乎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會引來諸多謾罵。我們對電影本身不做評論,只是想通過當時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的《救亡日報》看看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報導來說明抗戰的艱苦和卓越,以示後人銘記歷史。